蕴藏于滇中名刹龙华寺中的文化元素
作者\戴国斌
龙华寺原名卧佛庵、亦称活佛寺。是目前姚安境内乃至滇中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代宫殿式建筑群。位于姚安城北12公里处光禄古镇。始建于唐天佑年间(即蒙诏世隆时期,公元907—923年)。因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载,明、清时期这里曾宗风大盛,寺内僧人最多时达七百余众,云南禅宗大师盘龙、古庭善坚、宗风、振续、寂空等都曾到此弘扬过佛法。是古代滇中地区最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和著名的游览朝圣胜地之一。不少达官显贵,文人骚客,名人雅士也都曾游览过该寺,并对其进行过题咏。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匾额,碑刻,绘画和楹联等传统文化艺术。这些传统文化艺术的存在不仅成为这座千年古寺文脉传承的基石, 而且也极大地丰富了寺院的文化内涵,使古寺千百年来一直闪耀着文化的光辉,魅力不减。本文试图对这座古代寺院所蕴含着的文化和文脉底蕴作个简要梳理和捡拾。
一、龙华寺蕴含的古代风水学思想和建筑文化
龙华寺坐落于光禄古镇西面山麓,整座寺院环境清幽,浑然一体。占地面积4372平方米,有房屋118间,建筑面积2797平方米。整个建筑物的规划布局和设计在依据地形的基础上,基本遵循了面南和中轴线居中等中国传统风水学思想的基本原理。在规划选址上,背靠西北雄奇峻秀的光木山,面向东南, 前面是开阔美丽的姚安坝子。寺后山涧流出的清泉从寺中流过,流水潺潺,常年不断;前面是宽阔的水体(古代建寺时姚安的草海、江尾一带为集水地区),比较符合古代风水学思想中的“背山、面水”原则。在布局上依地形顺势进行布局。具体是进入山门后沿中轴线按台级分别依次布局钟楼、鼓楼,两厢、正殿等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外围根据地形特点布局了两耳、后轩北院、园通楼等。山门前的中轴线上还曾有斗姆阁,娘娘殿(已毁)等。正殿背后沿中轴线延伸,依次布局有玉皇阁,海会塔等建筑物。寺院南侧山凹里安排了相对独立的建筑物三丰祠院落,作为建筑群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古代中原内地宫殿式建筑设计方式, 布局严谨,庄严宏伟。同时,又吸收了本地建筑文化的元素,具有自己明显的地方个性特色。进入山门后过小院从照壁的两端再入二院,两侧为“钟”楼和“鼓”楼,三重檐, 左右对峙,楼阁高耸,雕刻精细、彩绘夺目。由两侧上台阶为中厢,或称过道(过厅),前 为一栅栏,其旁为水池(放生池),南北长约10米,宽约5米,池水清幽,可视鱼游;水池两侧为两个花台,正中有一佛龛,龛内塑一偶像,称菩提女,为宋末大理相国高泰祥女。沿水池两侧再上台阶即入正殿院落,两侧为对称摆布的两厢。正面是正殿,阔五间,进深四间,单檐歇山顶,栋宇巍峨壮观。其梁柱结构主要采用构架式结构法,以木架为骨干,下面立柱,上面为立方檩条构成的骨架, 承载屋顶的全部重量。特别是正殿前檐采用“斗拱”叠加的结构方式,耸然悬于立柱和横樑的交接处之外,逐步向外延伸,既加远出檐,美观大方,又彰显了建筑物的宏伟与大气,把美观与实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显示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可以说, 龙华寺建筑群是一座古代风水和建筑有机结合的展现实体,蕴涵着丰富的传统风水学思想和建筑文化。
二、寺内的木雕、砖雕和石雕艺术
在龙华寺内,木雕、砖雕和石雕被誉为寺内“三绝”。首先是木雕。在大殿内完整保存有一座雕工十分精美的宋代木雕艺术精品“佛龛”,它不仅雕刻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图案,还雕刻了众多佛教故事。每一幅图案都栩栩如生,十分生动。据说,此“佛龛”不仅在云南境内,即使在整个东南亚地区也是保留最完好的一座,为龙华古刹的镇寺之宝,也是龙华寺评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重要依据之一。另外,大殿的雕花格扇门,屋檐“斗拱”,各建筑物上的门,窗等雕工也十分精美,艺术价值较高;其次是砖雕。在龙华寺的建筑物上,使用着大量的瓦当、成砖、古丁、花砖等砖雕材料,这些材料从图案设计和规整度看,都是结合寺院特点,为寺院专门烧制的,其设计和烧制工艺等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第三是石雕。在寺内的石脚基础,柱础,护栏等上面,随处可见的都是石雕。这些石雕图案设计美观大方, 线条清晰,立体感较强,槢槢如生,很多都是石雕作品中的艺术精品。
三、龙华寺碑刻
碑刻是一个地方历史和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据史料记载,姚安古代碑刻很多,但留存下来的比较少。但在龙华寺内,却完整地保存了三块古代碑刻。分别是《重修飞凤山活佛寺碑》《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和《重修十王殿碑》。
(一)重修飞凤山活佛寺碑
重修飞凤山活佛寺碑立于寺内,清光绪20年(1894年)立。邑人马驷良撰书。碑高99厘米,宽60厘米。碑文直行楷书,全文28行, 每行43字, 共1100多字。马驷良, 字星五, 姚安光禄镇北关人。咸同兵燹后, 功授二品花翎升浙江宁绍台兵备道,筹海防, 御法人入侵。归里后重建凤岫书院。庚子八国联军入京, 马驷良办团自卫, 并创女学, 倡授英文,兴办教育,造福桑梓。尚诗文, 善书法,为姚安近代名人。《重修飞凤山活佛寺碑记》介绍了佛教始于印度、教义要求、传入中国后的逐步发展兴隆,在滇中地区的 传播以及龙华寺创自蒙氏南诏天章四年(查史书及资料,南诏无“天章”年号,疑是劝丰祐天启四年,当唐宣宗大中五年,即851年)。或云“大宝六年(大理国段正兴设大宝年号,“六年”当宋绍兴二十四年,即公元1158年)的情况;介绍了寺名的由来,自创建以来多次被焚、重修的史实,龙华寺的宗源流派以及明初云集僧众七百余人的盛况等;重点介绍了此次重修的原因和详细经过。碑记全文如下:
天下名山之有梵刹,大抵皆释氏之居也。夫惟释氏居之,释氏不能自创之,必藉人资助之,而其所以能动人之资之助之者,岂漫然云尔哉?所从来者远矣。溯其立教以清净、慈悲、放生、戒杀为宗,以善恶、因果、天堂、地狱为旨,始于印度,行于亚西,达摩东来,中华乃有佛号铃铎之声,淄流托足之迹。然其初,不过云林挂衲,行脚担经。绝少安禅,本无常住。魏晋六朝,崇奉渐盛, 丛林寝广,梵呗之音相闻。唐、宋、元、明间,衣钵流传,蒲团跌坐者,踵趾相错,朝有披剃度牒之文,野有招提聚讲之辈,上下景从,穆然响风。由是布施功德,挥金宝于泥沙;卓锡空山,化苍莽为绀宇。开坛传戒, 摩顶燃灯者,实繁有徒。法且流播东倭,宗枝衍为五派,有所谓比丘尼、比丘僧、优婆夷、优婆塞,皆合十受偈,诵南无焉。品类虽属不一,而行洁行修,坚持戒律,正菩提者有之;明心见性,寂照真空,得解脱者有之。他如荼昆则舍利散珠,尸解则皮囊化杖。莲生咒钵,苇渡冲波,幻龙乃俯首皈依,役虎若贴耳奔命。如斯神异,久著高踪,洵大觉之奇人,亦瞿昙之佳话。我圣清抚驭中夏, 民物同胞,推教化之原,祛前代之失,固已崇正除邪,经权至当矣。详究释典,其说主于劝人为善,足以化愚顽,羁縻边鄙,辅政治所不及,顺民情之悦豫,故优容而崇奉之。滇西近印度,自阿育神马逸踪,而后灵严峻劈,迦舍开华首之门,苍洱阻兵;大士负磐陀之石,人心既已同钦;佛境尤多结构,山阿水曲,都起琳宫;刻梅丹楹,庄严宝相,所在皆是。其名胜最著如鸡足而外,龙华固素推大法场也。寺在姚安北隅飞凤山之阿。相传创自唐代蒙氏之时,历宋、元、明,屡命兴废,一再营修,规模大备。费金钱不知凡几,谋兴复不知几辈。阅时既远,莫能详举。考寺存碑文,或称天章四年建,又或云大宝六年修,皆非定说。寻思年号,乃南诏僭称,而大宝则当宋绍兴间也。据此则兹寺之创,亦云古矣。问寺名所由,则以昔有行僧挂单辞去,引天王伴送,女尼坐化,临终则佛骨霏香,今西普屯留天王遗积,寺内石龛肖像是也,活佛之名于是著。若夫寺之耆宿,代有高僧,明初则商□传灯说法,一时去集七百余人。继其后者,明末若智聪,若明转,若寂空诸辈,皆能清修戒行,感诸檀那,信施田亩,充济衣单。国朝初复,有寰中和尚,承非相禅师之法,率众参持规矩整肃。至康熙庚子,元旦后五日,祝融税驾, 殿阁三重,尽化劫灰,仅剩大悲一楹,圆通一像。赖寰中樽节饘粥,叩募官绅,越壬寅冬重建,经营十载,乃复旧观。咸同之际, 烽火频经,寺幸无恙。至光绪己亥仲春廿七, 又被回禄,向之修复者,依然煨尽,而大悲楼圆通像,仍岿然独存。吁!亦异已。由康熙迄今,三历甲子,两经火灾,而楼阁佛像或毁或存, 若循环无端, 以是知数之所定, 万物莫能逃焉;运之所至,佛亦不能輓焉。今寺无储积,僧类饥虚,老稚卅余人中,尚有一二欲冠勉以继前休。余乃深嘉其心,激扬其志,嘱以化私人公,力循节俭,各尽力执事。光禄乡高氏,固昔日檀越也,咸赞其成,乃为之庀材鸠工,于光绪壬寅冬十一月, 先造正殿五楹,俾寺僧有祝国礼佛之所,一切仍依旧日尺度,惟基址宽深逾恒,殿堂昼暗,特加高数尺,得三丈五尺余。轩朗崇闳,视昔差胜。惟是独力微弱,众擎易举。僧众等欲叩募十方,以求资助而葳厥功,缘法虽不可必,乐善夫岂无人。特为记其本末,以念好善君子。
花翎二品衔前署浙江宁绍台道兼海关兵备道吉勒通阿巴图鲁乡人马驷良星五拜撰
(二)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
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立于龙华寺内。立碑时间因嵌在壁中不详见具体,应当在民国十年左右龙华寺再次重修竣工后立。该碑高99厘米,宽63厘米。碑文直行楷书,全文27行。前19行为由云龙撰书的“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后数行为李慎修撰书的“补记”。由云龙,字夔举,号定庵,姚安人。清光绪丁西举人。《云南日报》创办人之一。曾任滇西军政府协理,永昌知府兼保山县知事。袁世凯复辟称帝后,毅然投入唐继尧麾下, 任护国军都督府秘书斤厅长。民国五年任云南盐运使。1920年代理云南省长兼政务厅长。1950年当选为云南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副主席。《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主要记述了龙华寺历史、传说以及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月二十五日再次毁于火。次年,念真方丈率众集资,庀材鸠工,历20载辛劳,民国十年(1921年)修缮竣工的相关情况。《补记》则记述了该碑的刊刻经过。碑记和补记全文如下:
龙华山活佛寺,在姚安城北二十里许,自唐以来之古刹也。相传创始时,有行脚僧自鸡足山至主僧传法处,爨居数载,忽于除夕求归,且乞一担荷衣装者。主僧漫曰:岁忙,僧众皆无暇,惟四天王无事,令从汝去。僧曰唯唯。及元旦晨起,天王像竟失其一,此僧亦杳。越数日。有人传说,距寺十里外之西,普关山上有天王像。走视之,果所失也,困复就地立庙焉,寺之灵迹昭肽如是。德清俞荫甫太史,纪入《右台仙馆笔记》且引《夷坚志》,饶州妙果寺风和尚驱遣金刚荷衣事为比,而疑之为附会。俞先生于佛不甚信仰,内典亦祇涉猎,宜有此怀疑。讵知菩萨化身,偶显神通,亦寻常事,如丰干饶舌,达摩渡江,各著灵异,岂尽子虚。而世俗遂诧为理所未有,亦殊少见而多怪者矣。寺至明初,宗风大盛,众常七百余人,逮至清代三百余年间,高僧辈出临济一派递衍不绝。康熙庚子毁于火,寰中上人募金重修, 蔡孝廉友松为之记,于宗玙、寂空诸善行纪述特详。光绪己亥二月二十五日,复遭回禄, 是时余方馆外家,去寺五里而近,目睹熊熊之灾,曾为文以悼之。次年念真方丈倡率集款兴修,将所有私租私产,一并归公,庀材鸠工,泊民国十年辛西,全寺始告成。盖物力日艰,恢复之非易易也。苏子不云乎,物之兴废成毁,不可得而知。昔日之荆榛,既已焕为台榭;今日之殿宇,安知不化为邱墟,斯固盈虚剥□之理,然而人力不尽,虽造化何功,守之有道,则灾难可弭。当己亥之变前,余读于寺者匝月,颇以寺僧疏惰为虑,未几而变作。后之继者,兢兢业业,毖后澄前,则今兹之成功,又岂非意计中事耶。方今寰宇多事,民生困苦,有志者恒思藉佛法以宏救济,故丛林复兴,皈依日众。寺之历史既久,险难迭经,所愿后起诸僧,敦饬戒行,阐扬佛化,其庶几与海内国清、天宁诸名刹,同臻于不朽。愿力所在,因缘斯合, 寺僧其共勉旃。至檀越高氏,一门忠孝,昔与同年生赵君松泉,共为《菩提树传奇》以彰其美,乡之人颇传。池上嵌立佛像即菩提女,论其行持,固宜有此因,并述之。赵君于寺功,赞助甚力,殆亦今世之善知识云。
勋四位二等嘉禾章前代理云南省长盐运使邑人由云龙夔举甫撰
附记余奉省命视察迤西团务,道经姚安之光禄乡,承亲友欢迎,假乡之龙华禅院为宴息之所,观览之暇,寺僧相空,以马观星五之重建龙华山活佛寺小引、由省长夔举之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相示。披读之下,余谓寺僧曰:二公之文,于寺之历史际名誉均有切要之关系,胡不刊之,以免遗失。僧曰:唯唯。余乃首倡,亲友咸赞成之,各视力捐金,交寺僧采石请匠,树二碑于寺。然马公乃前清遗老,由公亦民国之伟人,其德业文章,久已为海内人士所钦仰,固不须二文以扬声播誉也。惟斯寺之庄严壮丽,无二公之文为之表彰,则不足光辉佛国。如六朝之头陀, 历二千余年,尚俨然犹在人世也。赞成者有罗春明、杨愈恭、罗锡章、镇岱、高佩文、黄守忠、马佩琢等诸君共十五人。事蒇,余为之记,附载于后,以志崇贤好古之意,非敢望列于二公之林也。
前楚广盐镇牟双团防指挥官现任民政厅
第四科科长李慎修伯卫甫谨撰
主僧昌明昌及昌法昌慧昌恒隆香隆幻隆映隆庆能让能旺能诚仁慈仁洪仁宝仝立石
(三)重修十王殿碑
重修十王殿碑镶嵌于龙华寺之地藏殿墙壁上,清乾隆壬午年(1762年)刻,该碑长69厘米,宽52厘米。碑文直行行书,全文21行,290多字。高土遴撰,普凖立。碑记记述了重修龙华寺十王殿的原因及经过。是龙华寺所存三块碑中最早的碑刻,也是姚安县所存较早的碑刻之一。该碑在各种史料中均未见记载。《重修十王殿碑记》全文如下:
姚邑之北有龙凤山,而活佛寺建其上,佛殿右更有十王殿,二殿并峙而立历有年,以而寺于康熙年间忽遭回绿,惟十王殿巍然独存于以徵十。
之灵矣,及至佛殿重光,而王殿如旧, 遂至垣墉倾壊,栋宇乏壮,簏之观法相,尘封永冠欠辉煌之色,有□西客民杨振万蠟屐寺中,见十王庙貌摧残,须眉剥落,忽然生喜捨之心,欣然动重修之念,因谋及寺僧,遂鸠匠氏高之丹其楹而刻其桷,彩其服而金其容。不数月而斯殿落成,更于诸佛之淹□者,复为之遍体装金,马后之君子有游斯地者,瞻其门庭榱栋,大著森罗剑佩冠裳,聿昭王度必交口斯人之功于不杇矣。寺僧因索笔于余,余亦喜斯人之乐善好施,遂搦管以志其事云。
古庐陵高土遴撰
江西抚州府临川县长宁乡六都新兴保凤罔里善信杨正万捐银壹佰贰拾两
住持僧普凖立
大清乾隆壬午岁孟秋月上完吉
四、楹联、匾额题词和绘画
楹联、匾额和墙壁绘画是我国特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最能延续一个地方文脉信息,营造文化氛围的艺术载体。龙华寺开山较早,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到过此寺,并留下了众多的楹联、匾额和绘画作品,很多还是精品之作。
(一)寺存楹联
龙华寺的楹联比较多,而且,不论是从内容还是书法的水平等各方面来看,艺术质量和水平都相当高,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进入龙华寺,迎面就能看到一副清代由人龙撰书的山门联:“佛生极乐世;山辟大唐年。”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它位于中国的西方。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教人弃恶从善,不断修炼自己, 死后进入西天极乐世界,也就是佛祖诞生的地方。这副楹联既点明了佛教起源于古代印度(西天极乐世界)的事实,又阐明了龙华寺创建开山于大唐年间的历史;山门背后是清代赵子骍先生撰书的一副很有名气的楹联:“到此方知官是梦;前生安见我非僧。”横额是:“通幽处”。读到此联,很容易使人想起明 代诗人杨慎的那首著名的《临江仙》:“滚滚长 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赵子骍先生的联和著名大诗人杨慎的词虽然文体不同,但思想内涵非常相近,两者之间达到了一种异曲同工的效果。上联“到此方知官是梦”不仅包含了对龙华寺这清幽之地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写出了官场险恶,明争暗斗,入世混官就像做梦一样,是非成败转头便空。做官只是人生旅途之中的一个梦而已;紧接着与下联“前生安见我非僧”一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作者想出世生活,退隐山林的思想和愿望;进入二院,在鼓楼上有一联,作者已失名,楹联内容为:“天鼓鸣时众仙拱;法雷震处鬼神惊。”横额是:“法雷大震”。佛教寺院中有晨钟暮鼓 以报时之说,即早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上先击鼓,以钟应之。此联想像十分丰富,形象地表现了龙华寺佛法无边的思想。击鼓报时时,众仙都会来拱卫,法雷响起时,鬼神都会惊惧害怕。同时,联语虽然未对寺院景色进行直接白描,但读此联时一幅晨钟暮鼓中的深山古寺形象已经浮现在眼前,既有景又有情,既安静又有声。真是不着一字,尽得精彩,十分精妙;登上过厅,前面是放生池,放生池上方立有菩提女塑像。菩提女像两旁有清代马驷良撰书的楹联:“灭国痛流离,视元段兴亡,帝业侯封成泡影;出家全孝义,参法王得度,名山佛子铸金身。”横额是:“果正菩提”。这副楹联讲述的是一段历史故事。菩提女是宋代大理国相国高泰祥之女。据传说,菩提女出生后三日,昼夜啼哭,家人用尽一切办法也哄不住。正万般无奈的时候, 一位得道高僧从天而降,接过小孩抱在怀中, 女孩立即停止了哭泣,并露出天真活泼的笑容,随后高僧赠高泰祥九粒菩提籽便消失了。从此以后,一旦菩提籽不在身边,这女孩轻则烦躁不安哭闹不止,重则病痛缠身气虚体弱,家人只好把菩提籽时刻带在她身上。元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的二十万大军攻破大理城,相国高泰祥赶回姚安召集兵马,未及回师,被元军擒住,劝其降元,不答应,被执回大理斩于五华楼下,高泰祥的九子一女及夫人段氏也四散奔逃,改名换姓流落他乡,逃亡时约定二月八相聚。菩提女排行老七,逃至光禄卧佛庵剃度出家,以青灯古佛为伴,祈祷国家安定、生民离苦、家人团聚。为让兄弟家人终得团圆,菩提女把自己的命根子——九粒菩提籽种到庵后的空地上,若菩提籽都能破土发芽,则终有团圆的一天。结果,九粒菩提籽均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当菩提树结籽时,菩提女遵照佛祖在梦中的指引,自己留一粒,其余的转赠他人。随着菩提籽源源不断地向四面八方传播, 几年后,散居各地的九个兄弟都先后得到了菩提籽,并且,得到菩提籽的当晚,无一例外地都梦见了他们的妹妹——菩提女,他们知道,这是菩提女在呼唤兄弟们团聚。于是, 九兄弟和他们的母亲段氏不约而同于当年的二月八回到了光禄,一家人终于团聚。菩提女了却了心愿,修成正果,当天晚上即坐化成佛。元世祖忽必烈念其一门忠烈,封高泰祥之子高琼为中奉大夫,元天历元年(1328年),升姚州为姚安路,封高长寿为姚安路军民总管府总管,并封资政大夫。为了彰显妹妹的无量功德,已经为官的高琼、高长寿率众兄弟和当地百姓一起为妹妹塑金身像供奉于寺中,称菩提女。因活佛示现,民间从此把卧佛庵改称为活佛寺。而二月八的龙华会也成了民间传统节日。马驷良的这副对联, 讲述的就是这段历史;在龙华寺大殿有三副楹联:其一是清代马驷良题联:“僧自何来,到此 歇脚息肩归去竟呼天王送;梁飞哪里,是处悬 崖绝壁人工不及地灵移。”其二是清代高奣映题联:“天半舞寒云,佛住山林传此日;地高留 古雪,僧开栋宇自唐年。”其三是清代李恪题联:“法身本自清凉,观楼头山色,枕上溪声,不信红尘飞得到;妙理何须言说,对篱外黄花,帘前碧草,分明祖意默相关。”第一副马驷良所题的楹联讲的是关于龙华寺寺名起源的两个传说故事。一是说初建寺时,原来选寺址在凤岫山顶,石脚、屋架都已经准备就绪,等到竖柱上梁这一天的黎明,喜梁突然不知去向,经多方寻找,在龙华山树林中找到,就是现在的地点,喜梁横跨于两棵大树上,不是人力所能及,众僧揣测,这是佛祖示意建寺于此,所以命名为活佛寺。二是在上述由云龙先生所撰的《重修龙华山活佛寺碑记》中已述及:相传创始时,有行脚僧从鸡足山来到这里,主持留他居住了几年。在一个除夕,他向主持辞行,请求派一人帮拿行李下山。主持指着殿里的天王像随口打趣说:“除夕大家都很忙,众僧都没有时间,你能请得动就让他送你。”没想到, 那个僧人竟说“好”。大年初一早晨,大家起来一看,天王像其中的一座竟然不在了,行脚僧人也不见了。过了几天,有人来报说,距寺十里外的西普关山上,出现一座天王像。他们前去一看,发现就是寺里消失的天王像。所以,就在那里立了庙。原来行脚僧是活佛,于是寺名也由此得来。第二副高奣映所题联既描述了龙华寺所处的光木山山耸林密,山顶不时有寒云飘舞,积雪留存的自然景观,也道出了开山建寺的时间。第三副李恪所题联把佛理禅机与自然景观描述有机结合,写得惟妙惟肖。自古名山僧占多,法身本自清凉,佛教寺院大多地处名山大川的清凉世界。龙华寺也一样,这里可观楼头山色,在枕上就可听到寺旁饮光石箐和“漱芳泉”里潺潺的溪水声,是一个红尘俗事来不到的地方;妙理是不须言说的,这里有篱外的黄花,帘前的碧 草,分明是佛祖意愿中认可默许的佛家宝地; 观音殿,方丈室,贮云楼和小花园的楹联作者均已失名,内容分别为:“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 品是西方无量佛;寿同南极老人仙。”;“松风水月;仙露明珠。”;“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观音殿联“无我无人观自在;非空非色见如来。”充分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经典中“无我无人”的境界和只有五蕴皆空,才可以度一切苦厄众生的思想;方丈室联“品是西方无量佛;寿同南极老人仙。”则是对寺院方丈主持人品佛法的称赞和长寿的祝愿,比较贴切;贮云楼联“松风水月;仙露明珠。”属写景联,非常形象逼真;小花园联“不作风波于世上;别有天地非人间。”则体现了一种出世的思想,只要离开你争我夺的人间俗世,来到佛家胜境,就别有一番天地。龙华寺旁的三丰祠还有清代马驷良的题联:“凤岫出甘泉,泉上为楼,于此 间多少佳趣;龙华寻古寺,寺旁有庙,看前面 遥对妙峰。”龙华寺和三丰祠所在的山属光木山麓的凤岫山,山脚的三丰祠旁出着甘泉, 称“漱芳泉”,传说道教名士张三丰曾在此修炼三年,曾把甘泉变成美酒,留下了不少传说轶趣,上联说的就是这件事。而下联说的是龙华寺旁有三丰祠,这里正好与另一佛教圣地大姚的妙峰山遥遥相对,既写实又写虚, 很是贴切形象。
(二)匾额和题词
龙华寺的匾额也比较多,景区大门上方有两块现代人题书的“龙华寺”匾额;山门有清代乡人鲁印姬题的“天竺宛如”和赵鹤清草书题的“古云龙山”匾额各一块。鼓楼有未署名的“法雷大震”匾额一块。过厅有明万历年间进士陶珽所题的“龙华一会”的匾额一块,为现代人孙文华重书。放生池上方有清代赵鹤清隶书题的“果证菩提”横额一 块。南厢圣僧殿有未署名,题为“最要安心”的匾额一块;北厢观音殿有未署名,题为:“可 能知味”的匾额一块,。大殿有清代克勤郡王所题书的“东亚大雄”;清代高奣映所题书的“揽不盈掌”和清代马驷良所题书的“鹫岭波罗”匾额各一块。题词有高奣映题在其陈列于龙华寺内自己卧式铜睡像上的铭文,铭文分睡像所枕酒葫芦上铭文和右襟上铭文两部 分。酒葫芦上所铸铭文为:“有酒不醉,醉其太和。有饭不饱,饱德潜阿。眉上不挂一丝丝愁恼,胸中无半点点烦嚣。只是一味黑甜, 睡到天荒地老。陈华山再来人。”右襟上是:“屈子曰,众皆醉,我独醒,夫夫人也,而反是,不中山之酒,睡则千千日,不靡盬乎王事,不劳困其肌骨,胸中贮有烟霞,一睡乃逾三万六千日。雪君。”三丰祠还有清代马驷 良所题的“漱芳泉”三字。
(三)寺内绘画艺术
龙华寺古建筑群的绘画比较多,主要包括墙壁绘画和层檐彩绘两大部分。墙壁绘画几乎覆盖寺院所有的山墙,照壁、风火墙和重点墙面等。彩绘主要集中于大殿的前檐“斗拱”部分。绘画的内容和题材也十分广泛,内容包括人物,花鸟,佛教故事等等;其 中最著名的是民国云南著名山水画家赵鹤清画于山门背后墙面上的“虎啸”,“龙吟”图和 画于后轩北院园通楼照壁上的沧洱图,画技十分精湛,表现比较细腻。特别是“虎啸”把老虎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你站在任何一个角度看,老虎眼睛都直视着你。沧洱图全面展示了大理地区的自然风光,表现 非常到位。
五、题咏龙华寺诗词
龙华寺是一座千名寺,历代很多的文人骚客都对它有过诗词题咏。现辑录部分如下:一是民国诗人画家赵鹤清题龙华寺及高雪君先生睡像等四首。其一是《活佛寺》:“栋宇启唐年,两度来活佛。 帝释今未归,菩提树蓊郁;”其二是《高雪君先生睡像》:“恨予生也晚,未克事先生。今谒先生像,先生梦已成。”其三也是《高雪君先生睡像》:“古寺最清幽,四时继可游。雪君铜像,一睡几千秋。笑世人,迷信抚摸求保佑。”其四是《光禄山怀古》:“噫嘻乎!光禄之山高插天,下有碧涧流溅溅。山色四时翠欲滴,千秋雄峙蛉江边。有周楚将曾至此,纵横拓地几千里。山下至今战绩留,一杯长卧墓烟紫。汉武初置弄栋城,荒村犹有旧城名。孟获筑寨山之阳,蜀汉武侯挞伐张。七擒七纵始于此,依稀遗垒留龙岗。晋及六朝版图改,斯山黯淡无色彩。唐置都会称姚州,庸臣误国空贻羞。二十万众战西洱,忠骨一堆成古邱。宋家挥斧画地轴,终宋之世委荒服。蒙段割据苍山陬,高氏辅弼多谋猷。九爽七公八宰相,三王一帝五封侯。元祖收复归华夏,册封高氏从风化。五十四世贻孙谋,名世哲人有代谢。朱明增置姚州府,相助为理不相侮。清时裁府并为州,民国改县复分土。因革捐益多废兴,山灵一一看清楚。汽车铁道俱贯穿,从兹山色弥增妍。应有万千徐霞客,囊笔来著纪游篇。”二是清代徐元卿《龙华寺》:“寺僻山深属旧游,不因人热爱林邱。 于今再到经行处, 僧与诗人渐白头。”三是清代高乃裕《宿龙华寺》:“风微云静水溶溶,淡月依稀挂远峰。 试问此间移我处,一声清磬一声钟。”四是清代照鹤《辛未春日游姚州活佛寺》:“人谓活佛智,吾谓活佛痴。一身无挂碍,行止皆适宜。 何用天王送,一去无归期。 行踪且自主,往来无已时。”五是清代袁宗道《龙华山斗姥阁题壁》:“宋玉秋来只自伤,清歌且住 接舆狂。携尊但愧笺无句,览镜才知鬓有霜。三径黄花悲莫景,半林红叶隐斜阳。登临更觉前锋远,烟水层层更渺茫。”六是清代管棆咏龙华寺诗共三首。其一为《龙华寺》:“幽绝龙华寺,依岩结法堂。山形雄百濮,刹地记先唐。引水心无竟,看云道未忘。赋诗惭杜老,一上赞公房。”其二为《龙华寺小饮石泉之间》两首。之一:“三月平湖水未生,东阡北陌好看春。风花高下村中路,车马盘游镜里人。攀磴寻泉来佛寺,疏钟清磬隔凡尘。远公茅屋诗堪赋,便拟临流坐石茵。”之二:“寺门水落见渔矶,流出禅关静掩扉。扫径僧无嫌客过,入门燕忽拂花飞。亭边曲水徐行酒,竹下清风懒上衣。敢说滁州征故事,篮舆酩酊插花归。长髯一睡两百春,来氏心学独巽辅。要识长髯是金身,有发不雕齿不齟。平安报与人来知,长曲两手交相股。和光于人无不容,自顶放踵任摩抚。我昔远走邯郸道,曾笑卢生学太腐。富贵功名原等闲,胡为梦中力尚努。何使得与长发生,一枕黑甜何所苦。”
六、游圣徐霞客与龙华寺之缘
徐霞客(公元1586—1641),汉族,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朝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被称为中国旅游的开山之祖和游圣。他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从21岁起开始出游,穷尽一生之力,历时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 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江西、安徽、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并对所到之处的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情况加以详细记录,形成了一部宝贵的科学文献《徐霞客游记》。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十二月十二日,徐霞客游完大姚妙峰山德云寺后离开,随即进入姚安地区,到达龙华寺。并将游龙华寺的情况记述于《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五》之中。游记说:“十一日。待师未归, 看《藏》。十二日。饭,仍西下山。……三里,海子西南尽, 有路直抵大山下,半里,为高土官家。由其西南入峽中,上坡一里半,有神庙当坡峽间。又上半里,活佛寺临其後。其西大山名龙凤山,又名广木山。寺号龙华,僧号寂空。是日下午,寂空留止後轩东廂。其後有深峡下懸, 峽外即危峰高峙,庭中藥欄花砌甚幽。墙外古梅一株,花甚盛,下临深箐,外映重峦。是夜先订寂空,明晨欲早行,求为早膳。”徐霞客到龙华寺时,得到了当时主持寂空大师的热情接待,并在龙华寺的后轩北院楼上住宿,对龙华寺的情况进行了简要描述,记入了后世广为流传的巨著《徐霞客游记》之中,使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这座滇中千古寺。龙华寺也与徐霞客这位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中国旅游的鼻祖、“游圣”之间结下了一段游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