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艺术的宝库——我眼中的四大石窟
自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石窟这种建筑形式也从印度传了进来,自魏晋开始兴起,到隋唐达到鼎盛。我国的石窟在保留印度艺术精华的同时,又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建筑艺术。
自2003年以来,我先后游览了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这四大石窟。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东西在记忆中渐渐模糊了,但四大石窟中那些具有代表性的东西则是历久弥新,一直不能忘怀,并深深为石窟所呈现出的博大精深的艺术所震撼。四大石窟,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世界艺术的宝库。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东南12公里处,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自古以来,这里是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先后营造400多年。现存窟龛2300多个,雕像10万余尊。
龙门石窟成千上万的造像中,体形最大,形态最美,艺术价值最高的要数奉先寺主尊卢舍那大佛了。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为此,武则天曾经捐出“脂粉钱二万贯”。
卢舍那大佛高17.14米,其中头高4米,耳长1.9米,雕刻得慈祥和善,“方额宽颐”,丰满富态,传说是照着武则天的相貌雕刻的。
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始凿于北魏年间,石窟依山而凿,东西绵亘约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000余躯。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后室本尊坐佛高约10米,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
云冈石窟中的露天佛像,俗称云冈大佛。佛像高达17米,高鼻深目,眼大唇薄,大耳垂肩,两肩齐挺,形态端庄祥和。这尊在风雨中屹立了一千多年的佛像是云冈石窟的标志,常常出现在宣传云冈的画册之中。
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大泉沟河床西岸,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现在编号为“17”的洞窟曾发现从4世纪到14世纪的珍贵文物5万多件。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印度传统的石窟造像以石雕为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岩质不适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画为主,把塑、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为保护壁画,每批次游客只能游览八个石窟。在窟内参观时,只能用手电筒观看,每位导游带一个手电筒,利用手电的光束边照明边解说。同时也不允许带相机入内拍照,因而很遗憾地没留下一张石窟内的照片。
麦积山石窟地处天水市东南方50公里的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上。山高只142米,但山的形状奇特,孤峰崛起,犹如麦垛,人们便称之为麦积山。
麦积山峰的西南面为悬崖峭壁,麦积山石窟就开凿在这峭壁上,有的距山基二三十米,有的达七八十米。石窟建自公元384年,后来经过十多个朝代的不断开凿、重修。现存洞窟194个,泥塑、石雕7200余件,壁画1300多平方米。
七佛阁位于东崖三大佛上方最高处,距地面高约70米,为麦积山规模最大,位置最高的石窟,也是最辉煌壮观的殿堂式大窟。
麦积山石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洞窟所处位置极其惊险,大都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间全靠架设在崖面上的凌空栈道通达。登上这蜿蜒曲折的凌空栈道,真是令人心惊胆颤。
麦积山周围风景秀丽,山峦上密布着翠柏苍松、野花茂草。攀在石窟栈道上,极目远望,四面全是郁郁葱葱的青山,只见千山万壑,重峦叠嶂,青松似海,云雾阵阵,远景近物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这图景被称为天水八景之首的“麦积烟雨”。
四大石窟各有特点,敦煌石窟开凿于公元366年,麦积山石窟开凿比莫高窟晚22年,云冈石窟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以石雕为主,莫高窟以壁画、泥塑为主,麦积山则以其精美的泥塑艺术闻名中外。如单纯从我一个普通旅游者的角度看,我更喜欢小巧玲珑,风光秀丽的麦积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