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年尚有捉笔力——从曹文敏先生《夕阳笔耕集》说起
秋天的一个傍晚,古城平阳的天空,仿佛擦拭得一尘不染的玻璃,绵绵云朵雪白雪白的,像弹好的羊毛,悠悠地飘浮着。我手中也捧着一朵“白云”,那是曹文敏先生,委托朋友赠送的。这朵“白云”,名叫《夕阳笔耕集》,硬壳精装本,590个页码,墨绿色封面、书脊圆形、书口平实、手感实重。纯白色的精美护封,真似一朵“白云”,落在我的手心里。护封下面,是一幅四蹄着地的老牛,以笔作犁默默耕耘的漫画。这幅漫画,是山西漫画学会会长李二保画的。右上角的书名,是山西师范大学中国书画文化研究所教授张昌河题写的。这朵“白云”,给我一种清新脱俗、精巧细致的视觉美感。
翻开第一页,是曹文敏先生的《自序》。开头写道:“我是在新世纪的曙光初露的2001年1月正式退休的。此年,祖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我亦步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一个退休老人,能够把祖国的“全新时代”,与个人的“全新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足见其家国情怀的浓郁和强烈,这是弥足珍贵的。据我所知,这样的家国情怀,不是他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骨子里就有的。
人生相识,贵在相知。我与曹文敏先生相识相知,是2000年2月,我从部队转业到临汾市广播电视局工作之后的事情。掐指算来,亦有23年了。每次去襄汾县调研,只要让他得知消息,总会抽出时间陪同我,有说不完的话;在文友作品研讨会上,我们也是经常见面;他还屈尊到我的陋室,赠送“精神食粮”。一枝一叶,我铭记在心。
1940年3月,曹文敏先生出生于襄汾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亲历亲见并切身感受了旧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翻身解放、当家作主、沧海变桑田、过上幸福生活的伟大壮举。他从18岁参加工作,到61岁退休,在岗43年,不论岗位如何变动,职务怎样调整,他始终夙夜为公、恪尽职守,受到人们的称赞和尊敬。从岗位上退下来时,他曾赋诗一首:“半生呐喊走风尘,乌纱于我若浮云。余年尚有捉笔力,矢志为党吐清音。”诗言志,道出了他志在伟大新时代的社会实践中,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决心和信心。他说:“一句誓言,一生作答。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践行初心,吾不言老。”句句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体现出来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一种不懈精神,可钦可佩!可歌可敬!
曹文敏先生,在《自序》中说:“退休是人生全新的起点,我把60岁视为‘人生第二春’。”这与我发表在《山西日报》上的文章《生活从60岁开始》中的观点相一致。故而,我们同样在“余年尚有捉笔力”的时候,辛勤笔耕,收获快乐,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他于81岁高龄之际,出版40余万字的《夕阳笔耕集》,就充分表明,退休后的生活,确实活得异常精彩。用他自己的话说:“精神养老,追求一个‘乐’字。我有‘十大乐’。”他的“十大乐”是:读书乐、著文乐、吟诗乐、演讲乐、交友乐、为善乐、旅游乐、骑车乐、散步乐、唱歌乐。他乐享晚年,度好“人生第二春”的方式,如此简单,却与众不同。
曹文敏先生,是正能量的传播者。他是一个勤学善思的人,为了传播正能量,不辞辛苦,四处奔波,“以身传道,我以我身育家风”;“以行传道,我以我行感世人”;“以笔传道,我以我笔传佳音”,把退休后的日子缝隙填得满满的。在他心里,正能量就是一粒“种子”,走到哪里,就把这粒“种子”撒到哪里,让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心语花絮》一辑,共有20篇作品,就是他播撒“种子”的结晶。每一篇作品都给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追求和进步,让生活富有情感和动力。
曹文敏先生,是先进人物的赞颂者。重视先进人物的宣传和赞颂,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引领作用,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曾担任过县文明办主任、文联主席的他,深谙这个道理,才执着地用手中的笔,深情赞颂先进人物所具有的道德性、民族性、时代性、群众性、崇高性。《才俊写真》一辑中的46篇作品,无一不是对先进人物的赞颂。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让读者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从中彰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高尚情操。
曹文敏先生,是乡村建设的助推者。美丽乡村建设,是作为全面小康建设的重点,乃至中国梦的定位提出来的。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生态和文化建设。他尽管退休多年,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的痴情,却丝毫没有改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其注入了不竭的思想动力。《乡村建设》一辑中的11篇作品,把关注点放在了生态和文化建设上。这些作品,淳化了民风、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和积极性、保护了乡村文化、发展了乡村经济,助推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
曹文敏先生,是地域文化的探索者。地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基石;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襄汾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是晋南腹地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襄汾文化名人的他,十分珍视这颗明珠,一直用心血和生命呵护着。《历史文化》一辑37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他对地域文化探索的情怀,令人感受到襄汾地域文化的魅力,从精神和心灵上产生了共鸣。
曹文敏先生,是友谊之树的培育者。记得,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的生活离不开友谊,但要获得真正的友谊并不容易,它需要用忠诚去播种,用热情去浇灌,用原则去培养。”我怀着虔敬的心情,打开《序跋书评》一辑,认真阅读了26篇作品。从字里行间,我看到,他是用真诚来浇灌和培育友谊之树,使其茁壮成长。这棵友谊之树,赐给我的是一桌“精神大餐”,是一种文化享受。
曹文敏先生,是诗和远方的践行者。“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心中有诗,自在远方。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诗和远方。他亦是如此:“写诗,从十二岁写到耄耋龄。”《诗词歌赋》一辑,收入了54首诗词歌赋,有抒志咏怀、有离休赠言、有生辰藏头、有嵌名贺友……他这样说:“不讲平仄,只求顺溜。脱口而出,招来一笑,听者乐,吾亦乐。”至此,我切实懂了,活在当下、乐在当下、行在当下,就是他晚年生活中的诗和远方。中国当代学者、作家王小波说:“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确实,生活不应只是活着,还应该有对生活的美好向往。
曹文敏先生的微信昵称,名叫“老甜豆”,这是一个网络词语,意指有一定年纪给人感觉还是很甜、很可爱的人。他就是这样的人,“老甜豆”的昵称,与他十分匹配。余年尚有捉笔力,体现的是一种乐观态度,培育的是一种积极精神,彰显的是一种内心力量。他坦然地说:“人老了,千万别低头:不向疾病低头,不向金钱低头,不向皱纹低头,不向年龄低头,昂首挺胸走到人生的尽头!”正如作家温泉湖先生,在《我心目中的曹文老》的跋中所说:“他用手中的火炬,把人生点燃。”他这种生活态度、精神面貌、不竭动力、人生追求,值得所有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