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竹声声忆过年
张驰原
在少时的记忆里过年就是放炮,有了嘭啪作响的炮声才算真正体味到了年味。
若把时光推回到1970年至1985年这个阶段,脑海里就会重现出几个有关“炮”的场景。
“炮市儿”。每年的腊月二十三炮市儿就算热闹了,卖炮的摊点一个挨着一个。为了招揽生意摊主们不停地试炮“嗵嗵啪啪”,声音此起彼伏。鞭炮、开门炮、大顶缸,二雳子、摔炮、拽炮、花花绿绿一应俱全。
忽然,某个摊点“呼呼嗵嗵、噼里啪啦”一阵乱响,那就是“呼隆了”(因烟火不慎每年都会有一两个炮摊子被炸响,俗称呼隆了),此时里面的人使劲往外挤,外面的人想看热闹往里涌,孩孩娃娃乱作一团,最后才看到被炸散的炮摊子和摊主一脸烟熏火燎地呆坐在一旁。
“放炮”。放炮的时间集中在年三十儿的下午和初一的上午。动作麻利的小孩儿成为放炮的主角,单给大人点“大顶缸”。几个破铁碗、铁盆子、被崩得老高,摔到地上拾起来再麻利地盖到刚点燃的“大顶缸”上迅速跑开,一大群老少仰着脸往上看,崩得越高越高兴。崩雪、崩泥巴,崩酒瓶子、崩竹竿,为了恶作剧啥点子都想,能把一堆臭狗屎崩开花惹一顿臭骂心里也照样痛快。
“摔炮儿”。当年的摔炮爆炸力很强,有的掉在地上就可以震响。大年初一的上午,卖摔炮的来了,胸前挎几十来包零散的摔炮,大人小孩儿都围过来,喊着叫卖摔炮的试试、试试。调皮的孩子生就淘气,一个小伙伴伸手从卖摔炮的挎包里拽出一包就往人窝里钻,卖摔炮的在后面撵,一跑一撵、一伸一缩俩个人像捉迷藏,十来岁的孩子两手攥着“偷”来的摔炮藏在身后耍聪明,卖摔炮的急了,瞅准握住摔炮的手,抬腿一脚,嘭——摔炮在孩子攥紧的手里踢响了。
“玩炮”。玩耍的花样随时可以翻新,初一过后把手里的“余粮”和初一五更捡来的弱稔炮集合到一起剥开、积囤、卷成大个的火药包,点燃,“轰”!烟雾、火光和声音一起升满了半个院子;甩几个小炮儿撂在鸡鸭群里震响,激起一片鸡飞狗跳;鞭炮绑在猪羊的尾巴上点燃,看它们狼狈地跑;把弱焾炮一掰两节,吐口唾沫断口对着断口粘在墙上,点燃一节用嗤出的火花嗤燃另一节,这种玩法小有成就感,只是名称有些粗俗,成年人不好轻易说出口。
“截炮”。那时节,人们手里都不宽裕,老年人更舍不得花钱多买炮。年三十儿的晚上,一个老头儿家里只剩下一挂红鞭,想着除夕晚上“请祖”和第二天五更“敬神”,一鞭炮“掰不开事儿”,心里这样想,老头儿拿着鞭炮想截开,没找见剪刀,心里一急扯着鞭炮中间的捻绳就往灯火上点,只听噼里啪啦——一挂鞭炮在屋里炸响了,老头儿连熏带吓被崩得灰头土脸,落下了一段截炮的笑话。
过年的炮象征着吉祥,寄托着红火,特别是初一五更的开门炮和敬谒神灵的大鞭炮在老辈人心里关联着一年的运势来不得半点马虎,而对于当年的孩童则是一味的为了“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