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寡妇的传说(散文)朱麦完
假如你拿着显微镜在版图上寻找东江湖,怎么也找不到它,要是提起现在的南陵县许镇镇金阁村东江湖,就有人知道她是许镇镇太丰圩一个像“耳朵” 一样的小圩口。曾经有人称“董寡妇”、有人称“朱榨里” 、有人称“东江湖” ,而我认为这个圩口称为董寡妇比较确切。儿时的我常常喜欢听长辈们在雨天或者农闲时讲故事,俗话说“刮锅巴精” ,也就是大人们说的小孩子喜欢听“下腕气” ,而今风风雨雨多少年过去了,那时娃娃的我现今做了长辈,而先前的长辈早已作古人了。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东江湖的圩埂很矮很矮,高程不足两米,一旦梅雨季节来临,皖南山区山洪暴发,圩内的百姓可遭殃了,外河汹涌的洪水卷来,漫过圩埂,淹没房屋和庄稼,人畜没安身之处,十年就有九年荒,渐渐地人烟稀少,田野荒芜。
这时,村中一个姓朱的族长出面了,召集乡亲们商量对策,说:“每年一到梅雨天,就不是人过的日子,庄稼地里的农作物忙得要死也白忙了,要不我们到县衙门找官去,请他们出出主意想想办法?”乡亲们听后举手赞同,认为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便推荐朱族长前去求助。朱族长望着众人乞求的眼神,欣然应允。
事不宜迟。第二天,朱族长肩背一把布伞和手领一袋锅巴便出发了,步行前往县衙找官去了。他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整整走了三天三夜,才到县衙。他把此行目的面呈县老爷,县老爷一听,欣然答应。无巧不成书。因为有一个姓董的寡妇,年事已高,将所有积蓄上缴县衙,请求为他人做点善事。就这样朱族长把善款带回,立即发动乡亲们轰轰烈烈地挑圩埂,修河流,保家园。后来,为了纪念这位大恩人, 朱族长建议把这个圩口命名为董寡妇,董寡妇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任何一个地名,都有它的来历,只要你用心去听用情去记,然后分享给大家是一种快乐。在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班主任梁老师带领我们在东江湖支农,记得是帮助生产队拔泥豆,梁老师指着我说:“你是朱榨里的人!”实际上董寡妇圩中心,有一块高地约有四十多亩,是个村落,其中住着一户朱姓的人家, 主人名叫朱必富,他在这里开了一个木榨油坊,由于朱老板人缘好,老实本份,货真价实,因此,四里八乡的乡亲们都把油菜籽、芝麻挑来换油,生意做得非常红火。
朱老板为了长远发展,将所有积蓄筹建八间瓦房,当时人称了不起的“真八间” ,分别设有会客室、账房、榨油坊、仓库等,一应俱全,这在当时属首屈一指。由于生意越做越大,家里人手不够,雇佣男女工人七、八个,各司其职。每天傍晚收工,朱老板都要亲自检查一遍,特别是火烛,格外小心,常常嘱咐管家:“小心火烛!不可大意!”
一天, 朱老板因要事外出,家里一切托付给管家料理,可就在走的当晩,油榨半夜失火了,将家里一切财产化为灰烬。朱老板立即报官,也没有查出个什么蛛丝马迹。朱老板平时为人忠厚,没有与人过不去的地方,而且管家晚上收工将里里外外仔细地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可疑之处。
朱榨油坊失火成了谜,就在百思不得其解之时,朱老板为此生了一场大病,茶饭不思,他的夫人暗中请来风水先生,来破解失火之谜。风水先生绕朱榨高地一周,最后告诉朱老板夫人说:“油榨坐落在似‘箕畚’形状的地方 ,箕畚一旦装满就要外溢呀!”
星移斗转,时过境迁,多少年过去了,老一辈留下的传说也好,故事也罢,毕竟在东江湖里真实存在的,也许再过去多少年,只是个笑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