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这些事
除夕就是腊月的最后一天,也就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日的前一天,这一天很忙,有很多事情要做,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夹岁,夹岁是乡言,意思就是下午要去祭祖;守岁就是晚上烤岁火,迎接新年的到来,还有大扫除,就是搞卫生,再就是清帐,一般不欠帐过年,还有一个最爱,压岁包。
先来讲讲大扫除:一年到头,特别是老家的习俗,除夕之日要把厨房,被柴火烟熏的灶下,特别是屋顶,烟冲里厚厚的黑色灰尘清扫干净,我这里方言叫做"洋虫灰";父亲会用一根长竹杆,或者是长棍子,顶端绑上一个小的用棕叶做成的小扫帚,戴上遮雨的斗笠,穿上旧衣服,扫灶上面的灰尘;母亲则打扫灶上被扫落下来的灰尘,还有桌子,地面等地方的卫生。
听父母讲这除夕之日打扫卫生还是有故事的,就是和灶王菩萨有关,说是这一日他老人家会从天上来到人间,察看灶下的清洁卫生,如果窗明几净,卫生搞得好,灶王爷就会赐福人间,来年就会风调雨顺,吉祥如意。
这灶王爷的故事应该是个传说,不去考究它的真伪,应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再就是祭祖,也就是我们这里的方言"夹岁"。父亲会用一个手提木盘,里面放上踩熬的芝麻酱,熟肉,鱼,熟鸡蛋,饭等祭品;带上祖宗用的钱,就是表线纸,香,鞭炮,去逝去的太爷,太婆,爷爷,奶奶,和村上发祖等的坟前去祭拜,追思怀念先祖。
这"夹岁"不是迷信,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感恩,是对先人的一种怀念和追思,也是一种祭祀文化的延续。
记得父亲生前总是担心我们兄弟到时候不愿意下乡去祭祀,一到这个时候的前几天就开始唠叨。现在可以告慰父亲的是:父亲已经走了快足足7年,每年除夕之日的下午,我们兄弟都会去"夹岁",就即使不去老家过年,这"夹岁"祭祖还是会继续,从来没有间断过。
最后就是除夕之夜守岁的往事。父亲到了每年的下半年,会把从山土斫下的硬柴,用斧子砍成很短的一小截,晒干堆好,我这里的方言把这砍成的柴叫做"拍柴"。到了晚上用一口旧铁锅,乘在一个四方架子上,把晒干的木柴点火烧好,晚上一家老小便围坐在一起烤火取暖。
谈这一年的人情过往,还有哪里欠帐要清。如果没有钱还人家,就要和人家从好商量,来年再还;如果人家急着要还,再从其它地方借钱先还上。
谈今年的农耕收成,和明年的打算。特别是家里有读书的孩子,长辈们会一再叮嘱,告诫在读书的子孙后代,一定要好好读书,理从书出,将来学业有成,就从这个村子里走出去,做一个有用的人。
如果坐到好晚,小孩们要睡觉打瞌睡,长辈们就会讲,再坐坐,烤火守岁,不然床上睡觉的棉岁会被人家偷去,我想可能是絮谐音岁字,才叫守岁。不过以前没有仔细想过这层意思,现在想想有点不对劲。你想再围坐在一起继续烤火,棉岁(絮)在床上,再坐一坐,床上没有人,人家不正好偷吗?如果上床去睡觉,身上盖好棉絮(岁),人家还好偷吗?直到现在这个事一直是个谜,我真是难以想得通透。
我想过去老家除夕搞卫生,干净整洁,好迎接灶王爷菩萨驾到;祭祖"夹岁"追思缅怀先人,感恩于祖上福厚;烤火守岁,谈过去,展望未来,希望子孙后代,读好书有出息;尽量不留欠账,新的一年轻装上阵,这些都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无限向往。
风俗民情,这些习俗的传承,也是一种文化的沉淀和延续。不过现在可比过去好多了,除夕的卫生比过去好搞,就是农村也用上了沼气,煤气,还有油烟机,烧柴的都很少了,厚厚的"洋虫灰"也不见了;就是"夹岁"祭祖也是车来车去,时间上快得很,也方便多了;还有晚上守岁,再也不用烧柴,烧碳,有空调,有电暖器,绿色环保;再就是生活都好起来了,农村一栋栋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有不少人,农村有房,城市也有房子,手中多少都有些赢余钱。一句话:不差钱。万一要是差钱,也应该是手中按揭买房,买车的钱。还有就是压岁包,由过去的5角,1元,5元不等,到现在的1百,200百,直至500百,上千不等。总之生活是过得越来越美好,幸福指数确实是越来越高。
除夕的这些事,有的是比以前更现代化了,更绿色环保,更文明美好了;有的是一直在延续,在发展,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尽管如此,这些过去搞卫生,"夹岁",守岁的事,压岁包,已经在我的印记之中,作为一种厚重的文化,早已经根深蒂固,挥之难去,一直影响至今,也是一种美好的回忆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