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北的春节文化
古代的节日,是人们对美好生活寄托的希冀与向往。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之一,满含祈福、感恩、纪念、祭祀、休憩和向上向善向好的元素,她承载着华夏人民对未来生活充满事遂心愿、吉祥如意的曼妙梦想与倾情期许。
川北的春节文化,从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开始,掀开了节日的序章,到第二年正月十五,才落下帷幕。其间,乡亲们自编自导自演的各种文化活动,洋溢着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充满欢乐的气氛。
米粟、豆类、果仁、核桃、花生、腊肉等食材熬制而成的腊八粥,寄寓着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神灵的祭祀,期盼新年能够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扫阳尘。灶房猎圈干干净净,堂屋卧室焕然一新。表达了劳动人民辞旧迎新、展望未来的目标理想。
腊月二十四,祭灶神,寄托人们辟邪除灾、迎福纳祥的真情追逐。
腊月二十五,推豆腐;腊月二十六,杀年猪;腊月二十七,准备鸡和鱼;腊月二十八,撵鹅又赶鸭;腊月二十九,购买糖果打白酒。这几天的活动,与日期的谐音押韵,或许系当年的乡绅村贤忙碌地准备年货的同时而编撰的顺口溜,聊以自嘲。后来,被传播者将其融入节日的议程中,递延传承。人们把这种枯燥冗杂的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灿烂纷呈,给予憨厚实诚的父老乡亲们的精神以慰藉。
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许慢慢变成了当今春节活动的系列节日而流传至今,给春节增添活泼欢快的因子,弥漫神秘而愉悦的色彩,体现春节文化的历史厚重。
大年三十,上午,家人打扫室外卫生,清洗桌凳;中午,全家人按辈分高低,同辈人按照年龄大小,次第坐在桌上,喝酒吃菜。一年到头盼来这顿丰盛的牙祭,其乐融融、喜不自禁。下午,家人中,有的理发洗澡换衣服,有的在室内门框贴春联,有的于入户大门粘上财神像,年轻人邀约朋友打牌搓麻将,老年人砍核桃树皮等,大家充实地享受着一年到头难得的休闲时光,怡然自得。
晚饭后,一家人坐在堂屋火炉旁,亦或每人提着篾制烘笼,开始守岁。聊天、讲故事、摆龙门阵、拉家常、父母尊长给孩子们分发红包等,兴奋到深夜,大家才纷纷回房睡觉休息。
正月初一是新年,全天吃素餐。早晨汤圆、中午饺子、晚上水煮清汤挂面。白天身穿新衣服、脚蹬新布鞋,上午把山爬,下午悠悠绕转在地头田间。
正月初二开始祭祖先、走访亲戚把年拜,初四开始躬耕田野将活干。
正月十四蛤蟆节,此节,作为川北南充人民自清朝初年独创而流传至今的节日。是夜,人们打着灯笼、擎举火把、舞起彩龙、敲锣打鼓地行进在田坎河岸,祈求河神赶走蛴蟆瘟神,寄托神灵保佑一方人民生体健康,百病不生,巴望家庭祥和,生活温馨。
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赏花灯、舞狮子”等,上述活动,几乎都是引进外来文明、传播优秀的民间习俗。部分狭隘的地方文化,早已被让渡给岁月沉淀下来的精华。
历史浩繁的古城阆中,因为诞生了伟大的天文学家落下闳而成为中国春节的发源地,被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春节文化之乡”称号。落下闳的横空出现,赋予了川北人民浓郁而古朴的春节文化因子,让春节文艺,相较其他地区,更加绚丽多彩,缤纷斑斓。当地农民父老,执着地躬耕田园垄亩。可以猜想,他们最先遵循太初历对农事节气的指引,获得物质上的丰收快意与精神上的倜傥潇洒。阆人祖先,凭借保护天然的秀山丽水资源和自我创造的富饶物质,为人类留下了壮阔的历史文化与雄浑的古典建筑印痕,衬射出历代阆中人民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促进社会事业发展、改变自身命运的智慧结晶。
在物资匮乏、粮食青黄不接的艰难岁月,勤劳、淳朴、善良的川北农村儿女,需要穷尽春夏秋冬的辛勤努力,平时过着划粥断齑、节衣缩食的苍凉生活,才能实现春节到来之际,全家人吃上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营造出愉悦欢畅的节日氛围。
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天天都沉浸在过年过节的气氛中,对春节的渴望之情,渐次消减。农村娃带着被春节气息熏染的浓郁味道,走进城里,奔向五湖四海,融入大江南北。远去的乡村情结,定格在童年与青春的记忆里;游子对故土的眷恋,幻化成淡淡的乡愁。
如今,春节,是精明干练的黎民百姓用勤劳汗水和智慧才华向社会换取的优渥报酬,获得物质的充实;春节文化,是治理社会的管理者、政界精英们夙夜在公地务实勤政,为社会留下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美好时光与澄澈明净、政通人和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