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年食
小时候,在我眼中过节是大事,是天底下最大的事。家家户户都做美食,给孩子们杀馋,不过我们家是个例外,父母总是很忙,除了春节,其他节日一概视而不见。看着村子里的孩子炫耀着节日的各种小食,我总是很羡慕,即使是一只不起眼的油糍,也会口水泛滥,恨不得冲上去一把抢过来。或许正因如此,当了父亲之后,我特别重视每一个传统节日,希望通过美食让孩子们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我生活的粤港澳大湾区,人们十分重视节日,为每个节日准备了不同的食物,不仅美味,还寄寓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腊月廿九“开油锅”。为迎接春节的到来,家家户户要开油锅,制作煎堆、蛋散、油角和开口枣,街头巷尾到处弥漫着香味儿。
煎堆和老家的麻团有几分相似,起源于顺德龙江,“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因为在煎制过程中会越变越大,意头很好。用糯米粉做皮,炸至金黄,表皮匀布芝麻,爆谷馅甘蜜味浓,其皮酥脆。我在顺德一家农家菜馆吃过最大的煎堆,篮球一般大小,一上桌,大家立刻欢呼起来!
还有蛋散,因为配料有鸡蛋加上入口即化的特点,咬下去,立刻像散了架似的,故得其名。制作时在面粉中加入猪油、鸡蛋、南乳、盐,做成小蝴蝶结的形状,落油镬炸。油温至关重要,油温低则油腻,油温高则易焦。在油锅里,面像是伸懒腰一样慢慢膨胀,一直炸到浅黄时捞起,蘸麦芽糖食用,一口下去,咔嚓作响,香气四溅,那一份美妙和满足只有亲自品尝过才能体会。香港有些酒楼的厨师另辟蹊径,在糖浆中加入了雪碧和柠檬汁,在松脆甜美中又多了一丝妙不可言的酸,让甜味变得更加清新。
油角又叫角仔,形似荷包,金灿灿、胖乎乎的,如小孩子的脚丫一般可爱。油角里面包着芝麻砂糖或豆沙、薯蓉,酥脆甘甜,寓意新的一年油润富足。
开口枣,历史久远,早在明朝之前就在民间出现,也是我颇为喜欢的。面粉和鸡蛋揉匀,用油炸成,在油锅中翻滚,上端裂开,好像在哈哈大笑。开口枣酥脆蓬松,吃完一个,满口余香,经久不散。
开平人过年喜欢吃咸鸡笼,因由形状像小半圆的鸡笼而得名。馅料有虾米、花椒、葱粒、马蹄粒、叉烧粒、鸡蛋丝、萝卜粒、香芹粒、花生粒等10多种,口感鲜美,酥脆诱人。
中山人过年喜欢做金钱圈,外圆内方,状似一枚铜钱,油炸过后,色泽金黄,因此得名金钱圈。吃起来香脆可口,轻轻一咬,就“咔嚓”一下在嘴里碎裂开来,是孩子们最爱的年食。不少定居中国香港、澳门的中山人都来购买,无论离开中山多少年,他们仍惦记着家乡的食物。
春节的尽头是元宵,元宵节自然要吃汤圆。惠州有一道经典小吃叫鸡油汤圆,色泽金黄,香甜怡人。
开平人喜欢咸汤圆,汤圆里没有馅料,但汤里原料丰富,白萝卜、鱼饼、大白菜、广味腊肠、瘦肉丁、葱等多种配料,撒一点胡椒粉,那种甜、香、鲜、咸的立体口感,别有一番滋味。
东莞人喜欢吃“糖不甩”,又叫如意果,因为糖浆黏稠,粘在上面的花生、芝麻不会被甩掉,所以叫“糖不甩”。“糖不甩”和汤圆十分相似,不过它没有馅也没有汤水,经过加入了姜的糖浆烹炒后呈现出金黄色,因在翻炒中糯米丸完全吸收了糖分,吃起来口感柔滑中带着软糯的筋道,糖的甜与姜的辛香完全渗入丸中与米香结合在一起,柔滑清甜。糖浆熬制是其中的关键所在,挂浆的“糖不甩”略呈焦黄,晶莹剔透,让人怦然心动。吃的时候需要趁热,如果冷了,就会粘在一起,真的甩不掉了。
在东莞东坑,“糖不甩”曾经事关男女的姻缘。旧时的人都比较含蓄,媒人带小伙去女方家,如果端上桌的是“糖不甩”,说明女方看中了男方,如果煮打散鸡蛋的腐竹糖水,就说明这门亲黄了。
这些与春节结伴而行的食物,美好、朴素,被我们赋予了许多特殊的情感,蕴含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成为记忆中挥之不去的温暖,演变成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