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文艺》2022年第4期|梅洁:运河三世
与中国万里长城齐肩媲美,中国的京杭大运河在人类文明史上,无疑已成为一部千年传奇。这条从两千多年的远古流淌而来的人工河流,在其漫长的生命兴衰过程中,承载了一个东方古国命运的太多跌宕,也演绎了一个民族历史太多的传说。政权、经济、军事、城市、乡村……千年的国事、民生都在这条东方大地纵向流淌的河流上纷纭、浩荡……
古老的河流从诞生、衰亡、再死而复生,它走过了一条怎样的生命之履?
- 1 -
历史回溯到公元前486年,吴国进攻齐国。
没有现代交通的古代,大量的兵粮运输多依赖水路,但长江与淮河之间没有一条可以通航的河流。于是,吴王夫差下令开挖一条连通长江与淮河的水沟,因这条水沟是从邗城(今江苏扬州)城脚下开始,被称为邗沟。这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也是江苏境内两千多年来始终没有断流、且繁华至今的一段运河。
真正开凿大运河是在公元七世纪的隋朝,一个中国历史上极其短暂的朝代(仅存在37年)却留下了一项震烁千古的水利工程。隋统一中国后,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全长2500公里,纵向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此,大运河上“商船往返,船乘不绝”。运河沿岸汇聚了无数茶艺、饮食、丝绸以及民间曲艺、歌女、红楼,无数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在此落成。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繁荣,使一个中央集权的东方大国自此奠定了一统天下的格局。
公元742年,唐朝在三门峡以东开凿渠道天宝河,大运河开始用于漕运,把富庶的江南物资源源不断地流向国家政治中心的长安,使唐王朝的经济文化呈现出一片昌盛。经济的繁荣,交通的发达,最终迎来了唐帝国辉煌的时期——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古老的隋唐运河哺育了一个伟大的东方古国,使之成为世界的瞩目和仰望。
大规模开发大运河,发生在十三世纪的元朝。元世祖忽必烈定北京为大都,随之,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大都。在洛阳拐了一个大弯的隋唐大运河,就显得弓背路长。1289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开凿会通河,北始山东临清,南到东平路(山东境内)的安山,大运河大幅度东移;又在北京都城至通县之间开凿了一条通惠河,与北运河沟通。由此,北京至杭州不再绕道洛阳,比隋朝大运河缩短近八百公里,这就是今天的京杭大运河。
通惠河的开通,将大运河一线贯通。自此,一条全长1794公里的人工大河——京杭大运河,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修筑通惠河的元代水利专家郭守敬,是世界仰望的一位天文学家,西方天文学家曾把宇宙间发现的一颗行星命名为“郭守敬星”。公元1281年,当集郭守敬、王恂等人的天文学之大成的《授时历》在东方一个强大的马背帝国开始颁行时,世界还处在“天地一体”、“地为中心”的一片蒙昧与沉睡之中。此后的二百年开始孕育哥白尼——第谷——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的欧洲大地,在数百年地仰望星空后才有了隐隐的噪动与苏醒。郭守敬工作在哥白尼之前二百年,工作在第谷之前三百年,工作在牛顿之前四百年!二百年、三百年、四百年里,世界不知道郭守敬。中国人也不知道郭守敬。某一天,当西方人将郭守敬誉为“中国的第谷”并为此一片惊叹和哗然时,丹麦的第谷刚刚离开人世26年,而中国的郭守敬已长眠大地306年!
作为天文学家又精通水利的郭守敬,一生修浚的河渠泊堰,大小达数百余处,而他的主要贡献除宁夏治水以外,就数开凿大都通惠河了。
古城北京,自公元1165年金王朝迁都燕京(今北京宣武区西部)后的800余年里,始终成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唯其中心,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无不为这个没有大河流经的古城的水源而困扰。即使850年后的今天,已发展为国际大都市的北京,依然是引三千里汉水进京而生活着、发展着。仅此意义上,我们对始于1292年郭守敬开浚通惠河、有效解决元大都水源而生发着深深的敬意。
定北京为中都的金王朝每年需漕运数百万石粮食入京,这是最早的“南粮北调”吧。但“不能胜舟”的金口河、北运河使漕运任务屡屡失败。元王朝灭金后在金中都北郊建元大都,此为今日北京城基础。这时,为解决江南漕粮北运任务,曾先后用十几年时间开通了南北大运河,使江南漕粮可水运抵通州。而通州至大都五六十里旱路的转运任务十分艰巨,陆运耗费巨大,据郭守敬说每年需六万缗(古代一缗等于1000枚方孔铜钱),而且一到夏秋季节,阴雨连绵,道路泞泥,“驴畜死者不可胜计”。为将已运抵通州的大批南粮顺利运至大都城,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的古代,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修浚运河,走水运。但大都地势较通州高,要修运河关键问题是在大都寻找足够的水资源,引大都水至通州与白河汇合。
郭守敬61岁高龄遍踏京周山地之后,他发现了离大都城六十余里的昌平神山有一水清量大的白浮泉,引白浮泉水至瓮山泊(今万寿山下的昆明湖)蓄水开浚至通州运河(即通惠河)水源应不成问题。为使白浮泉水顺利注入瓮山泊,他亲自规划、设计、施工,凡遇重大技术问题,均需郭守敬“指授而行事”。
通惠河东至通州与北运河衔接,使漕粮直达京都积水潭(今什刹海)。通州原名潞县,金代“取漕运通济之意”改称通州,是北运河的终点码头,前后使用达七八百年,可谓古代典型的河港城市。而积水潭是通惠河的终点码头,通惠河运输虽以漕粮为主,但“南方诸物,商贾舟辑,皆由其沽达通惠河”。
我们完全可以想象七百多年前积水潭码头车船装卸、货物囤积、旅客熙攘、商贾繁忙的景象。元人傅若金在诗中写道:“舳舻遮海水,仿佛到方壶”和《元史》中所记载的“舳舻蔽水”,都是对积水潭码头繁华盛况的反映。
今天,当我独自漫步在北京前海、后海、北海、南海时,依然感念七百多年前古老运河遗留下的这泓万波清影。
- 2 -
大运河的命运始终与漕运制度相伴相生。漕运曾是古代中国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的一种专业运输,主要供宫廷消费、百官俸禄、军饷支付和民食调剂。唐宋以来,随着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运河漕运愈发显得重要,1292年,大运河实现全线贯通后,成为元朝最理想的纵向水上线路。据史载,当时仅从大运河北调的南粮,就达全国总税粮的六分之五。
明清时期漕运更是成为封建王朝重要的生命线。运河作为漕运的载体,辉煌了整个明清两朝,长达五百年之久。明代每年经运河北上的漕粮有四百万石(这里的“石”念“dàn”,是古代的一个容积单位,明代一石米大约重153.5斤,四百万石应是6.14亿斤),专职押运粮食的官兵多达12万7千余人,漕船1.2万艘。漕运支撑了国家财政收入大半壁江山。京城的文武百官、王公贵族、军兵吏卒及其家属,构成庞大的消费集团,“京师控天下,上游朝祭之需、官之禄、主之廪、兵之饷,咸于漕平取给”。
清代,漕运在清政府财政收入上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是7000万两白银,漕运实现其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二。故清代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运河河道的治理和沿线漕运的管理。漕运最高长官为漕运总督,驻江苏淮安。下辖各省粮道及押运、领运诸官。清代朝廷对漕运和运河河道的治理非常重视,如康熙帝曾亲自在淮安的码头镇玉坝村担土、采石。为了保证漕运的安全,清政府每年要拨1000万两白银用于治理河道淤塞。
大运河不仅成为一条南北水运龙脉,而且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连接了古代中国五大水系,形成了一个南北东西全方位的水网,运河两岸日渐繁荣起来,先后兴起了22座繁华的都市。许多城、镇由此诞生,或新建、或发展,如淮安、扬州、苏州、杭州,乃至北方的徐州、济州、沧州、天津、北京等,都成为当时富庶的郡县和城市,也由此奠定了这些城市千年的繁华和名气。
古老的运河,从隋代到清朝晚期,伴随着漕运,走过了千年辉煌。
晚清,发生了一系列与漕运有关的事件,最终导致漕运衰落。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后期,不惜付出重大代价,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迫使道光皇帝迅速做出求和的决定,不久即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运河漕运被迫中断十几年。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扬州、临清、苏州和杭州都遭受重创甚至全部被焚毁;1855年又遭遇黄河改道,运河山东段几乎全部淤废;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颁旨,停止漕运。有着千年历史的漕运终于寿终正寝。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大运河经历了500多年漕运的繁荣之后,随着漕运的废除,运河的辉煌逐渐淡出历史。没有漕运的大运河多处淤塞,许多地段已不能通航,2000多年的大运河从此成为历史的记忆。
- 3 -
古老的运河辉煌虽已淡出历史,但运河文明犹如一枚鲜色的胎迹,始终附着在一个民族文明的肌肤上,从来没有走出人们的视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邗沟——扬州至徐州段从未断流。三年前,我曾到达扬州古运河之滨的名城江都,著名的江都水利枢纽工程就坐落在江都老城区南端。就是这座五十多年前建于长江中下游北岸古运河基础上的枢纽工程,使广袤的苏北平原成为稻菽千重的鱼米之乡;即使那些早已断流、干涸的运河段城市,也把自己城市的区名叫作“运河区”,而许多沿运河城市在打造城市生态景观时,把城市公园起名“运河公园”、“运河森林公园”;运行了近800年的运河港口通州,已经正在建设成为首都北京的辅城区……人们对运河文明的眷恋从未走远。
古老的运河辉煌虽已消失,但其沿线城市遗留下大量的城址、衙署、驿站、钞关、仓库、寺庙、商铺、桥梁等和地下的古墓、沉船、关闸、石坝等,有一千余处,两岸民俗风情也已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标志。这些密集的遗存和文化遗产是大运河留给一个民族重要的价值所在。2006年,18座大运河沿线城市形成共识:同舟共济,携手保护和传承运河文化,发掘和利用大运河资源,打造出一条靓丽的运河文化休闲观光带。促进大运河及其周边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共同使命。
同年,中国做出了大运河申遗的决定,选取了运河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1千余公里,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五十八处,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八年的申遗之路,也是大运河的复活之路。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三十二处世界文化遗产和第四十六处世界遗产。跨越地球十多个纬度,纵贯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一条古老的人工河流,以其存在时间之长、流经地域之广、历史遗存之丰、文化底蕴之厚终于获得了世界认可,一项创造了工业革命之前世界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木工程项目——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消息轰动全球。
古老的大运河对人类遗产贡献出了令世人惊叹的价值。
- 4 -
然而,大运河真正的复活是它迎来了举世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东线工程规划利用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扩大规模,向北延伸。从江苏省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引水,利用京杭大运河以及与其平行的河道输水,逐级翻水北送,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并作为调蓄水库,总扬程65米。经泵站逐级提水进入东平湖后,分水两路,一路向北穿黄河后自流到天津,另一路向东经过新辟的胶东地区输水干线向胶东半岛供水。供水区内分布有淮河、海河、黄河流域的二十五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包括天津、济南、青岛为主的大型城市和沧州、衡水、聊城、德州、滨州、烟台、威海、淄博、潍坊、东营、枣庄、济宁、徐州、菏泽、泰安、扬州、淮安、宿迁、连云港、蚌埠、淮北、宿州等中等城市。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创造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泵站群,全部工程完工后,五十余处泵站将全长1467公里的长江水,汩汩送入北方,嗷嗷待哺的北方大地将迎来“长江水时代”。
然而,东线供水区面临着地表水过度开发、地下水严重超采、水体污染、环境恶化的严峻形势。
曾几何时,“发展经济不可能不污染”、“先发展、后治污”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使环境与经济一起陷入困境!东线调水沿途的湖泊、江河无一不是劣五类水质,“淮河在呻吟”、“太湖污染一片哗然”、“微山湖已成酱油湖”……我们听到了天津人“不要东线水”的呼声;也听到了“从工业最发达、人口最密集、污染最严重的江苏、山东调水,从已成为臭水沟、垃圾场的古运河引水,不亚于天方夜谭”的争议。
“先治污,后调水”——东线调水摧毁了一个愚昧、顽固的发展理念和行为陷阱。调水沿线各级政府、无数水利人、环保人用全新的理念、意志和责任打造东线调水的“清水长廊”。沿线二十三个地级以上城市、一百多个县(市、区)全部以“壮士断臂”的壮烈开始了治污大战役。
两年前的四月,我与几位作家马不停蹄、风尘仆仆。八天时间,我们在东线千余公里的长路上穿越了南京、扬州、江都、淮安、宿迁、徐州、枣庄、台儿庄、滕州、济宁、济南。当我们静静伫立在风景如画的东线调水“源头”江都,当我们走进建在千年古运河上的调水泵站宝应站、淮安四站、皂河站、台儿庄站,当我们目睹了淮安、徐州、滕州、济宁的截污导流工程和污水处理设施,当我们心旷神怡地徜徉在美丽无比的徐州云龙湖畔,当我们乘船放歌在苇草与水一起烟雨缥缈的微山湖上……一个长久积在心头的“东线沿运河调水,治污难过关”的纠结,便一天天被冰释。
4月18日,我们一行来到了“运河之都”江苏淮安,在这里我们生生目睹了一条河流的前世今生!
淮河流域下游的淮安市,境内河湖密布,运河穿境而过。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通道,淮安市必须保证所有河湖水质达标,治污任务十分艰巨。
淮安的“里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一条河道,穿越市区的里运河曾经污染相当严重,重金属严重超标。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在淮安市区的一个分支,是一条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人工开挖河,历史上曾是南船北马的重要驿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里运河沿岸建设了石油化工、钢铁、农药、化肥、有机化工、纺织印染等各类工厂,企业排放的工业废水直接排入里运河,工厂排污口每年向里运河排放污废水近二千万吨。河流两岸的居民到上世纪末已达十五万之多,每天有近一万吨生活垃圾倒入河中。
在淮安古运河畔,几十家沙石店密布,每天六十多艘船只在河道无序停靠。令人不能容忍的是,沿河店铺老板造“码头”根本不用土石,而是用城市垃圾垫砌,适逢气温高的夏秋季节,河水整日发出恶臭,路人掩鼻,附近居民深受其害。仅在河道内侧私建厕所就有二十多个,每逢大雨,雨水一冲,粪便全部流入河中,造成极为严重的环境污染。河中经常漂浮一层诸如废塑料带、泡沫、杂物、乱纸等垃圾,河面一片狼藉。
2007年以来,淮安市以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为契机,以建设南水北调“清水长廊”为动力,全面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实施绿水工程,建立全覆盖的“河长制”,对市域范围内所有河道实行“河长”管理,明确“河长”是其所负责河道的第一责任人,对所负责河道的水生态、水环境持续改善、断面水质达标以及杜绝重大事件出现负有第一责任,要求每个河塘河水清、无杂草、无垃圾、无秸秆、无漂浮物的“一清四无”的目标;与此同时,淮安市加快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进度,建成一批污水处理厂和水污染防治等重点工程项目,我们到达时,各个污水处理厂已全部投入运行;封闭里运河、古黄河排污管道,拆迁里运河两岸十余万平方米的民房,沿大运河、里运河铺设截污干管二十四公里,清除里运河几十公里的污染底泥,挖取淤泥一百四十多万方,完成土方二百五十万余立方米……
经过全面治理,淮安市京杭大运河水质已达到三类水标准,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连续三年达到百分之百。
2012年2月9日,淮安市获得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成为全国第一个按新指标体系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的地级市。
淮安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其城市曲折嬗变的历史,正是运河兴衰的一个典型缩影。
- 5 -
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主要是为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引水,涉及江苏、安徽、山东3省的71个县(市、区)。河北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全长二百余公里。在沧州青县,历史记载的古运河道有三四十米宽、四五米深,但后来只剩下长满了杂草、填满了垃圾、一步能跨的干河沟。
2015年11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四亿八千万吨清澈的汉江水汩汩地注入大浪淀水库,沧州中线工程正式通水,760万狮城人民开始告别祖祖辈辈饮用苦咸水、高氟水的历史。待东线二期工程完工,又有六亿吨长江水将经大运河流入沧州,古老的运河之城将从此跨入“长江水时代”;泉城济南,干涸了数十年的趵突泉,如今泉眼水涌如注,“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美名重新归来;上世纪末,微山湖曾一度沦为鱼虾绝迹的“死湖”、“酱油湖”。现在,以野生红荷为主的微山湖自然湿地景观为华东独有、世界罕见,微山湖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内现有藻类植物115属,维管植物635种,各种脊椎动物325种,其中包括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
……
所有曾经死亡的生命都复活了!
民族文明前行的希望已被牢牢系在一条千里水线上,2500年的古运河已经“死而复生”,一条“活化”的运河时代已然开启,中华文明之光将在千年大运河上重新升起。
梅洁,湖北郧阳人,国家一级作家职称,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现已出版、发表《爱的履历》《生存的悖论》《一只苹果的忧伤》《泪水之花》《大江北去》等诗歌、散文、中长篇纪实文学34部集800余万字。曾获全国“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全国首届、三届、五届“徐迟报告文学奖”及优秀奖、全国首届“冰心散文优秀奖”、“第五届《十月》文学奖”等80余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