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崇福寺
2020-09-24叙事散文刘居荣
安定崇福寺
刘居荣安定古刹崇福寺,已于民国19年(1930)毁于兵燹。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800余年。但老辈人仍在津津乐道古安定县城南郊的这一陇右佛教名刹。安定崇福寺原在今县城南关座东向西偏南,南邻火神庙、山陕会馆,面对道教古刹万寿宫,是定
安定崇福寺
刘居荣
安定古刹崇福寺,已于民国19年(1930)毁于兵燹。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800余年。但老辈人仍在津津乐道古安定县城南郊的这一陇右佛教名刹。
安定崇福寺原在今县城南关座东向西偏南,南邻火神庙、山陕会馆,面对道教古刹万寿宫,是定西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它首建于元代,明初扩建,原是大崇教寺下院。元明清三代不断扩充修葺。崇福寺虽然经历各个时期社会变乱,几度沉浮,但一直在陇上闻名遐迩。
明朝洪武中期,创建正殿一座。宣德六年(1431),镇守甘肃太监王安,闻悟瑁善书,延请书写《大藏金经》一部,获厚赏。悟瑁是本县正北里(巉口)人,俗姓康,他拜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习诸经典,坐禅修行,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哀然首座者,唯我端竹公”。宣德七年(1432),寺僧悟瑁发宏愿,志图兴复。首先捐出自己在京师海印寺书写《大藏经》的全部钦赐赏赉及各方善众募缘重修这座寺院。首建前殿五楹,将要竣工时,因财力不足,他再次赴南京劝募。又北上奉诏书写《华严经》一部,计81卷。宣德十年(1435),悟瑁在巩昌府万寿寺与僧演藏书金字《华严经》一部,人以为至宝。“公(悟瑁)桑梓观念至重,潜写一部,携之本邑”。另购《大藏经》一部,及水陆圣像金箔颜料等,旋即返里。
正统初年在崇福寺建起廊庑、山门、天王殿,以及祖师伽蓝、庖滆库廋、左右钟鼓二楼。缘旧基狭小,遂购寺旁空地,扩充旧址,盖起方丈、僧房,装塑殿堂圣像,彩饰廊庑壁画。使崇福寺规模雄伟,金碧辉煌。正统九年(1444),为庆贺崇福寺落成,举行祝厘仪式。延请各地名僧80余名,设水陆道场九昼夜,四方僧众齐聚崇福寺,盛况空前。安定知县杜让至始至终赞助其事。
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上京参加明英宗建醮内宫。“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六月初十,皇帝敕谕“远来朝贡,勤诚可嘉,今特授尔为‘喇嘛’赐以‘崇善翊教’(象牙)图书”(印章)一枚。并敕谕定西崇福寺,敕封寺住持僧悟瑁为“喇嘛”(即“国师”),御赐“崇福寺”金字匾额,礼部尚书胡荧撰写了碑文,尊悟瑁为崇福寺第一代住持。
英宗皇帝敕谕喇嘛也失端竹(悟瑁番名)曰:“朕惟佛事之道,清净园明,慈悲利济,上以阴翊皇度,下以化导群迷,凡其徒能崇其教者,国家以褒显之。尔也失端竹处西陲,夙承其教于陕西巩昌府安定县,修盖寺宇,兹复远来朝贡,勤诚可嘉。今特授尔为喇嘛,赐以‘崇善翊教’图书,尔尚坚持戒律,益勉进修,丕阐宗风,以广慈化,钦哉!故谕。正统十二年六月初十”。
朝廷对崇福寺的这一殊誉,礼部尚书毘陵(今江苏武进)胡濙特撰文以记其胜。由礼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经筵宫、太原王英篆书的崇福寺碑,于其年底立于崇福寺旁。碑文对住持僧悟瑁的功德大加赞赏,如:“……其拳拳致力于斯寺,经营综理之勤,兴复钩缔之美,成此宝方,壮观西土,俨然袛园经舍,诚为开山第一代之住持焉!……”
明正统八年(1443),知县杜让扩建安定县城,将崇福寺围在关城之内,面对万寿宫,南邻火神庙,加上新建的关城南门谯楼四楹。这些建筑群,飞檐重阁,曲榭回廊,上下起伏,错落有致,气势极为雄伟壮观。尤其“万寿宫”为道教的寺观,道会司设在其内,明代成化进士、任监察御史的湖南益阳人刘宪的一首《道院楼霞》的七律,是这样的:
琳宫琅阙拥青苍,上有红霞捧玉皇。
我欲学仙来此游,可堪青梦在岩廊。
过去每当早霞初现东方,崇福寺钟楼传出的悠扬钟声,声闻四达,催人奋起。这时农夫下田,商贾应市,一派生机景象,古安定就把“崇福晓钟”与“道院楼栖”(指万寿宫道教寺观)列为“定西八景”。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恽应冀重修山门,内增一坊,额为“嵩呼华祝”。崇福寺可谓盛极一时。
但据原《西岩寺碑记》却记载着崇福寺多年失修,无徒相继,倾颓惨败情景。曰:“……僧无养赡,无徒相继,老者死亡,少者离散,崇福无住持之主,游僧自往自来,将敕赐诸物散失殆尽。僧房地基俱为民居所占,仅留当时原经一部、二箱,图书一枚。阖县寄与士大夫之家,几为势夺不能保……遂致崇福倾颓至极,则先时所谓宝方者,今为邱墟矣!”
至乾隆五十年(1790),悟瑁法师十代弟子,崇福寺住持碧天和尚。深为崇福寺年久失修而憾,他利用当地群众为其祝贺80寿辰之际,与当时知县应先烈(字鸿箴,江西宜黄人,后擢湖南常德知府)及地方绅士乡众等发起重修崇福寺的倡议。阖邑仕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正殿、普渡阁、伽蓝娘娘殿,使莲台宝像焕然一新,十丈金身法雨诸天永典,恢复旧观。复应众施主之请,又负责修复本县南郊古刹华岩寺,数年修葺,将华岩寺由原来一进拓为三院,极为宏伟壮观。
乾隆五十九年(1794),该寺住持释广智看到寺内佛像历久300余年日益破损,联乐善信马令麟、杨芝等发起矢志装裱,于是年夏五月初动工,至秋初告成。现今,释广智《法派源流》上裱有数页悟瑁法师当年在京师潜写带回的《华严经》残页及邑廪生张苍笔的题注:“该寺所存《华严经》历经各次兵燹,在悟瑁圆寂后,县绅零星割去,全帙已不复观矣。后搜集各家仅得此片帙,仅此一斑可窥全豹矣。”
崇福寺原为定西佛教名刹,历经六个多世纪的沧桑风雨,虽经悟瑁法师、碧天和尚、释广智等三代寺僧住持的重修,和11代佛门弟子的香烟继承依据庄浪、盐池、榆中等知县的山西闻喜人李绍在民国12年(1923),公差定西时寓居崇福寺的记载中称:“……癸亥六月差定西,因崇福寺地宇宽敞,花木丛遝遂移寓焉……”直到这时该寺不失为环境幽静的之处。但至民国19年(1930)2月,县长林鈡毓指示拆毁供国民军乜魏二团作燃料,使陇中名刹毁于一旦,实在非常可惜。
崇福寺现已湮没在历史云烟,但碑文(存邑人郭杰三著作《金石录》)外实物仅存在今西岩寺中殿屋顶上的宝瓶及陶制城楼。
几百年悠悠岁月,梵音袅袅,钟磬声声,风铃叮当,由远及近,去了来了,金戈铁马,民间有一句话说得多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是名垂古今的事实。
今天,我们不仅为古定西县城的美丽而古老自豪和惋惜,同时,我们为安定有崇福寺这样的陇右名刹兴奋不已。我想,如果历史再过几千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会有人知道崇福寺的话,我这行文者就会感到无不的欣慰了。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1-4-17 16:10 编辑 ]
刘居荣
安定古刹崇福寺,已于民国19年(1930)毁于兵燹。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800余年。但老辈人仍在津津乐道古安定县城南郊的这一陇右佛教名刹。
安定崇福寺原在今县城南关座东向西偏南,南邻火神庙、山陕会馆,面对道教古刹万寿宫,是定西修建最早的一座寺院。它首建于元代,明初扩建,原是大崇教寺下院。元明清三代不断扩充修葺。崇福寺虽然经历各个时期社会变乱,几度沉浮,但一直在陇上闻名遐迩。
明朝洪武中期,创建正殿一座。宣德六年(1431),镇守甘肃太监王安,闻悟瑁善书,延请书写《大藏金经》一部,获厚赏。悟瑁是本县正北里(巉口)人,俗姓康,他拜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习诸经典,坐禅修行,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智力宏通,深悟佛法。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哀然首座者,唯我端竹公”。宣德七年(1432),寺僧悟瑁发宏愿,志图兴复。首先捐出自己在京师海印寺书写《大藏经》的全部钦赐赏赉及各方善众募缘重修这座寺院。首建前殿五楹,将要竣工时,因财力不足,他再次赴南京劝募。又北上奉诏书写《华严经》一部,计81卷。宣德十年(1435),悟瑁在巩昌府万寿寺与僧演藏书金字《华严经》一部,人以为至宝。“公(悟瑁)桑梓观念至重,潜写一部,携之本邑”。另购《大藏经》一部,及水陆圣像金箔颜料等,旋即返里。
正统初年在崇福寺建起廊庑、山门、天王殿,以及祖师伽蓝、庖滆库廋、左右钟鼓二楼。缘旧基狭小,遂购寺旁空地,扩充旧址,盖起方丈、僧房,装塑殿堂圣像,彩饰廊庑壁画。使崇福寺规模雄伟,金碧辉煌。正统九年(1444),为庆贺崇福寺落成,举行祝厘仪式。延请各地名僧80余名,设水陆道场九昼夜,四方僧众齐聚崇福寺,盛况空前。安定知县杜让至始至终赞助其事。
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上京参加明英宗建醮内宫。“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六月初十,皇帝敕谕“远来朝贡,勤诚可嘉,今特授尔为‘喇嘛’赐以‘崇善翊教’(象牙)图书”(印章)一枚。并敕谕定西崇福寺,敕封寺住持僧悟瑁为“喇嘛”(即“国师”),御赐“崇福寺”金字匾额,礼部尚书胡荧撰写了碑文,尊悟瑁为崇福寺第一代住持。
英宗皇帝敕谕喇嘛也失端竹(悟瑁番名)曰:“朕惟佛事之道,清净园明,慈悲利济,上以阴翊皇度,下以化导群迷,凡其徒能崇其教者,国家以褒显之。尔也失端竹处西陲,夙承其教于陕西巩昌府安定县,修盖寺宇,兹复远来朝贡,勤诚可嘉。今特授尔为喇嘛,赐以‘崇善翊教’图书,尔尚坚持戒律,益勉进修,丕阐宗风,以广慈化,钦哉!故谕。正统十二年六月初十”。
朝廷对崇福寺的这一殊誉,礼部尚书毘陵(今江苏武进)胡濙特撰文以记其胜。由礼部左侍郎、翰林院侍讲学士兼经筵宫、太原王英篆书的崇福寺碑,于其年底立于崇福寺旁。碑文对住持僧悟瑁的功德大加赞赏,如:“……其拳拳致力于斯寺,经营综理之勤,兴复钩缔之美,成此宝方,壮观西土,俨然袛园经舍,诚为开山第一代之住持焉!……”
明正统八年(1443),知县杜让扩建安定县城,将崇福寺围在关城之内,面对万寿宫,南邻火神庙,加上新建的关城南门谯楼四楹。这些建筑群,飞檐重阁,曲榭回廊,上下起伏,错落有致,气势极为雄伟壮观。尤其“万寿宫”为道教的寺观,道会司设在其内,明代成化进士、任监察御史的湖南益阳人刘宪的一首《道院楼霞》的七律,是这样的:
琳宫琅阙拥青苍,上有红霞捧玉皇。
我欲学仙来此游,可堪青梦在岩廊。
过去每当早霞初现东方,崇福寺钟楼传出的悠扬钟声,声闻四达,催人奋起。这时农夫下田,商贾应市,一派生机景象,古安定就把“崇福晓钟”与“道院楼栖”(指万寿宫道教寺观)列为“定西八景”。
明代万历二十四年(1596)知县恽应冀重修山门,内增一坊,额为“嵩呼华祝”。崇福寺可谓盛极一时。
但据原《西岩寺碑记》却记载着崇福寺多年失修,无徒相继,倾颓惨败情景。曰:“……僧无养赡,无徒相继,老者死亡,少者离散,崇福无住持之主,游僧自往自来,将敕赐诸物散失殆尽。僧房地基俱为民居所占,仅留当时原经一部、二箱,图书一枚。阖县寄与士大夫之家,几为势夺不能保……遂致崇福倾颓至极,则先时所谓宝方者,今为邱墟矣!”
至乾隆五十年(1790),悟瑁法师十代弟子,崇福寺住持碧天和尚。深为崇福寺年久失修而憾,他利用当地群众为其祝贺80寿辰之际,与当时知县应先烈(字鸿箴,江西宜黄人,后擢湖南常德知府)及地方绅士乡众等发起重修崇福寺的倡议。阖邑仕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正殿、普渡阁、伽蓝娘娘殿,使莲台宝像焕然一新,十丈金身法雨诸天永典,恢复旧观。复应众施主之请,又负责修复本县南郊古刹华岩寺,数年修葺,将华岩寺由原来一进拓为三院,极为宏伟壮观。
乾隆五十九年(1794),该寺住持释广智看到寺内佛像历久300余年日益破损,联乐善信马令麟、杨芝等发起矢志装裱,于是年夏五月初动工,至秋初告成。现今,释广智《法派源流》上裱有数页悟瑁法师当年在京师潜写带回的《华严经》残页及邑廪生张苍笔的题注:“该寺所存《华严经》历经各次兵燹,在悟瑁圆寂后,县绅零星割去,全帙已不复观矣。后搜集各家仅得此片帙,仅此一斑可窥全豹矣。”
崇福寺原为定西佛教名刹,历经六个多世纪的沧桑风雨,虽经悟瑁法师、碧天和尚、释广智等三代寺僧住持的重修,和11代佛门弟子的香烟继承依据庄浪、盐池、榆中等知县的山西闻喜人李绍在民国12年(1923),公差定西时寓居崇福寺的记载中称:“……癸亥六月差定西,因崇福寺地宇宽敞,花木丛遝遂移寓焉……”直到这时该寺不失为环境幽静的之处。但至民国19年(1930)2月,县长林鈡毓指示拆毁供国民军乜魏二团作燃料,使陇中名刹毁于一旦,实在非常可惜。
崇福寺现已湮没在历史云烟,但碑文(存邑人郭杰三著作《金石录》)外实物仅存在今西岩寺中殿屋顶上的宝瓶及陶制城楼。
几百年悠悠岁月,梵音袅袅,钟磬声声,风铃叮当,由远及近,去了来了,金戈铁马,民间有一句话说得多好:“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这是名垂古今的事实。
今天,我们不仅为古定西县城的美丽而古老自豪和惋惜,同时,我们为安定有崇福寺这样的陇右名刹兴奋不已。我想,如果历史再过几千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会有人知道崇福寺的话,我这行文者就会感到无不的欣慰了。 [copyright]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刘居荣 于 2011-4-17 16:10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