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四合院》
文/杨晨
提起北京的四合院,首先要追溯起四合院的历史,而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因为从那个时候起,四合院也就初具规模了。后来经过金、元、明、清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居住形式。它的形成原因主要还是元朝在京建都,元世祖忽必烈给有钱人和在朝廷供职的官员“八亩一分”的住宅建设用地。他们把普通百姓迁出原址,就大规模的为这些权贵建起了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一直延续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
可惜我却只有在书中才能体会到这些四合院的优美景象,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了好多年,直到2018年,我上大二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终于可以踏上进京的列车了,经过了长达六个多小时的车程,北京站到了。当乘务员打开车门的那一刻,我便迫不及待地下车了,怎奈北京遇上了阴雨连绵的天气,只好先找个宾馆住下来,等雨停了再来欣赏这美丽的北京城吧!
记得曾经看过的一本书里表达了林语堂先生在四合院的生活与感受,其中写道“北平是清净的。这是一所适于住家的城市,在那里每一所的房屋有一个院子,每一个院子中有一个金鱼缸和一颗石榴树,那里的蔬果是新鲜的。这是一个理想的城市,那里有空旷的地方使得每个人都得到新鲜的空气,那里虽是城市却调和着乡村的清静,街道、狭胡同、运河,这样适当的配合着。在晨光熹微中,种植着蔬菜,还同时可以望见西山——而离开巨大的百货商店,也不过一箭的远近。”这里有着几代人的青春与记忆,它是现在我们所不能体会到的感受。
它们远离外界的喧嚣,院内自成一方天地,四季更迭,景致变换,花草树荫,虫鸣鸟叫,捧读一本诗书,抚弄一下琴弦,孩童嬉戏,老人对弈,呈现出一派田园闲适的情调,或许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莫过于此吧!
但是北京连续下了好几天的雨,丝毫没有放晴的意思,我便只能坐在窗前,手捧一本书,细细品读,不知不觉间嗅到了书的气息。终于经过了三天漫长的等待,北京的鬼天气过去了,迎来了晴朗的好天气,于是我便打开房门,跑了出去,准备坐上公交车,去一睹四合院别样的景色。其实在历史上,四合院就是北京人居住的地方,而现在随着高楼大厦的林立,四合院就显得特别古韵犹存、与众不同。
随便走进一处四合院,迎面看见的是吉祥物,因为它是四合院中最为常见的民俗符号,人们用这些图案精细地雕刻在砖墙上,或剪成窗花贴在窗户上,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北京四合院中这些琳琅满目的彩绘、雕刻,以及花草树木的搭配布局,处处体现着建筑与民俗文化相互融合的美。
如位于北京什刹海西南角的恭王府,它是现存王府中保存较为完整的王府,是北京四合院的代表之一。王府藏在一道道幽深的胡同里,胡同虽长,一路上却有许多的柳树,树旁也住了许多悠闲的人家,卖着煮玉米和各种饮料食品。大门上高挂的牌匾是末代皇帝的弟弟溥杰先生亲笔书写的“恭王府”三个大字。当我跨过重重油漆大门时,其实正在接近那一座座高墙大院围起的秘密。王府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无不精细,无不从容。在这里,文化成了斧凿,历史成了笔墨,它却安静地座落在这层层叠叠的树荫下,映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
府邸为三路五进院落,分中东西三路,并由多个四合院组成,后为长160米的二层后罩楼,建筑规模精湛而宏伟。中路建筑屋顶饰以绿色琉璃瓦,以明示仅次于皇宫的亲王府建筑规制。
有诗句“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以此来描述恭王府的景观。
走进庭院,那宽阔的路面青砖铺地,属明代建筑风格。一架生长了二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依然茂盛。淡紫色的串串花朵播散出阵阵清香,弥漫整院。藤萝依旧,历史却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人不禁感触物是人非,世事无常的变化。
老戏楼里,文雅之声从未断绝,戏台上朱红场门背后,生旦净未丑扮了百年,却依然没有堕入凡胎。哪怕它曾经历过生死的浩劫,亦未改书生般的傲骨。
穿过王府华翰林立的府邸,真正让人惊讶的是那不亚于帝王之家的花园。很难想象,这座豪宅用了多大的建筑成本,用了多少的人力、财力,才能建造出这样宏伟炫丽的小园林。
提到“曲径通幽”,它本是一条简单的用以通行的小路,可是其间的石壁起伏不平,形状大同小异,至凸之处只觉得锋芒逼人。又因断断续续的几处竹屏,装点得小径风格不一,故名“曲径通幽”。
这时,园内有一爬山斜廊,吸引了我的眼球,它的坡度很陡,平坦无台阶,仿佛象征着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引人遐思。
远远看去,院中深处的湖心亭傲然而立,瞬间被园内和湖心的美景迷恋,流连忘返。亭前那六个具有灵性的喷泉,它们喷出的水花,闪烁着洁净,喷涌着晶莹。跌宕的浪花,涟漪着娇嫩嫩的清冽起伏的波澜,荡漾着脆生生的甘甜。那六朵浪花昼夜不停地汩汨绽放,绽放着它的澄清,它的清澈。文静涌动着它的冰清玉洁,是那么的纯洁,那么的活泼,那么的鲜明。我倚着亭栏看着欢呼雀跃的浪花,又仿佛那朵朵浪花化作了古琴的音符,一曲听罢,婉约悠扬,在宁静中感到飘逸、恬适的淳厚韵律。
王府中的古木参天,怪石嶙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移步换景。加之传说纷纭,底蕴厚重,匆忙之中,实在是难以窥其皮毛。
再回首,它已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而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承载了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有了“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老北京可以称为被院落所围成的城堡,不论是紫禁城、王府,还是坛庙、民居基本上都是用院落围合而成,只是,曾经在书中所看到的四合院,所见到的那些鸟兽虫鱼、花草树木,如昙花一现,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渐行渐远了,估计只有在书中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份诗意却又古老的向往吧!
可惜现在保存下来的四合院已经为数不多,然而它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却让我们铭记于心,没有丝毫的遗忘,因为这是一个民族的记忆、一个时代的发展、一个社会的进步。
站在车水马龙的街上,看着灯红酒绿的世界,我却再也找不见当初四合院的影子,甚至让我感觉到了陌生,感觉眼前看到的景物跟我想象的不一样,有很大的出入,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纵然想的有多美好,它终究代替不了现实,有时看见的不一定为真,但是想象的却也不一定为假,我们都生活在当下,却有些现实难以改变,甚至无力改变,只能徒增伤感罢了。
想着想着,雨又毫不留情的下了下来,不知道又要经历多么漫长的坏天气,这时有一个雨滴落在了我的脸上,凉嗖嗖的,仿佛我心里的凉意瞬间袭上心头,又好像我的思绪迷了路,没有了出口,只看见冰冷的石块挡在了我的面前。
看着我曾经心心念念的北京城,有着太多的感慨,既高兴又忧伤,高兴的是北京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与进步,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忧伤的却是这古老的建筑群,不知道在未来的岁月里还有多少的建筑成为了历史,若能完整的保存,那将是永远的财富,然而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随之而来的因素也在渐渐增多,并不是刻意为之,却难以挽留,虽然它们已经越来越少,但是它们的历史地位不可撼动,历史底蕴无比深厚。一幢幢老房子、老院子、老胡同承载了老北京太多的过往,历史的年轮记录下的是北京的沧桑,北京的故事。
尽管只是走马观花,我无法探究到它背后更深层次的渊源,却欣赏到了亮丽的中国颜色、吉祥纹饰以及传统礼仪,感受到了属于四合院的独有的怡然情志。透过四合院,透过这些亮丽的中国颜色,我似乎触摸到了一座城市的灵魂,这灵魂只存在于北京,存在于这古老的四合院里。
(注:《北京的四合院》原文曾在第十五届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中荣获大学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