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糖
俗话说:“七十二行,不如煮酒熬糖。”这说明煮酒和熬糖都是比较赚钱的行业。
煮酒,是个别人家能办的事。因为煮酒的排场很大,一般人家难以投入煮酒的设备,而且煮酒的技术性强,程序复杂,取酒的精准度高,也是一般人难以把握的。 只有熬糖,是当地人家都会的行当。
小时候,市面糖果很少,加之家中又没有闲钱买糖,每到年关,都只靠自家熬点糖来准备过年。那个时候,每到冬腊月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熬糖,自家熬制的土特产糖,我们叫麻糖。
麻塘,虽说是土特产,但甜味十分纯正,让人吃了回味无穷。
虽说熬糖比煮酒要简省,其实也不简单,也需花费较长时间。
在平常空闲时间,每家每户都要捞好柴,让柴草晾干,用来冬腊间熬糖好燃烧。好些人家户在秋收就作这方面的准备。一般熬一锅糖水,就要花费两百多斤柴。
熬麻塘,首先要发好谷芽子,晒干,等熬糖时用,这起到疏松糖浆分泌糖汁的作用。然后将包谷子也要让发芽,然后加水磨成浆,有的将包谷子浸泡后直接磨成浆。倒在大灶锅里,然后放入粉碎了的谷芽子,烧火将浆煮熟。在熬浆时要时不时搅拌一下,不让浆成团或沉底,或锅底烧糊。煮熟后的浆用搪帕过滤,再将滤过的水倒在锅里,加大火将糖水熬干。
熬糖水是最关键的,到后来糖水要熬干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火候了,火小了不行,又难以熬干,火大了不行,容易将糖浆熬糊,有糊味道。这时,大意不得,要随时观察糖浆的干清程度,清了又打不干,干了又打不动。要用麻糖铲去试,将麻糖铲放下去提起来起丝条下落便恰到处。
这时,就可以下铲了。要将灶炉里柴火退掉,炭火也要铲除一些,留一点炭火,保持一定温度,不能让锅变冷,否则麻糖浆冷了容易硬化。
下铲拍打糖水,要有一定节奏,打出一点节拍。“线哄,线哄”的搅拌声听起十分温馨祥和。
小时候,在冬腊月时间,半夜一觉醒来,听到寨子里传“线哄,线哄”打麻糖声音,听起来十分惬意,就觉得年关快到来了。
打麻糖,越打越白净,越打越粘稠。开始比较轻松,到后来就十分吃力。麻糖起锅可清可稠,根据需要而定。清的麻糖遇冷不会变硬,要装在器皿中,一般用来制作酥食、麻饼、糖果之类用。稠的麻糖遇冷会坚硬,要用炒面之类撒在表面,用塑料布包裹放在箱子里,食用时,要用钉锤敲碎才得食用。
熬一次麻糖,很费时间的。要从天亮就开始去磨糖浆,两三个多钟才磨完。磨完后,就煮塘浆,也要一个多钟头。最花时间就熬糖水了,几乎十多钟头。一般下铲打麻糖都是在晚上十二点过后,甚至两点钟时间。打麻糖也需要两三个钟头,己经将四、五点钟了。熬一锅麻糖,将近一天一夜时间。为了早点完成,好些头一天就要磨好糖浆,以便第二天早点开始熬浆,这样在晚一两点钟便可结束,不耽搁瞌睡。
扯麻糖梗更是一道绝活,一般人是不会的。扯麻糖梗,首先要掌握锅中麻糖的干湿度、软硬度。要有象糍粑那种软硬的感觉,要一铲铲起来会成粑状形缓缓地下流。这时,要立马去接过铲上的麻糖,用力将麻糖扯,另外一人接过另一端扯起来,两人对着,见机行事,相对地扯着,扯成一个长圈形,翻来翻去地来回扯着,扯到成一根一根大约指拇粗的条状。然后敲成筷子那么长,一根一根放在铺垫炒面的簸箕里。扯得好麻糖梗里面都起了蜂窟眼,嚼起来很脆,很香甜。
我们这地方除了用包谷子熬糖外,还用山萝卜(红薯)熬麻糖。包谷麻糖比较白净,味道也要比较纯正,山萝卜熬来麻糖就比黑,味道也没有包谷麻糖甜味纯正。在小时,因缺少粮食,包谷子要用来当饭吃,大人们只有用山萝卜来熬糖,也比没有麻糖好些。用山萝卜麻糖制作酥食、麻饼,看去颜色都不漂色,黑黑的。但总比没有好多了。
小时候过年,虽说物质不够丰富,但很是讲究。要说“三幺台”,首先要摆茶食喝茶,这叫讨茶。就是用麻糖作的麻饼、酥食、糖果、麻糖梗,还加上一些花生、瓜子、核桃等。一般要摆设九盘,供喝茶食用。然后上酒菜喝酒,最后上汤菜吃饭。可见,在茶中麻糖成了必不可少的饮食。
后来,土地承包到户,粮食有了积余,人们都是包谷熬糖了。有的专门制作麻糖到市场上去卖,熬糖成了致富的副业。在大街小巷听到“叮叮当”敲打的声音,就知道是卖麻糖的来了,真正体现了“七十二行,不如煮酒熬糖。”这句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