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立夏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
诗人长卿的《立夏》诗写道:“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短短几句,概括了立夏的民间习俗。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夏季的开始。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气象表现也不尽相同。立夏时,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进入“绿树浓阴夏日长”的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则刚有春天的气息。华北、中原地区有农谚说:“立夏麦龇牙,一月就要拔。”此时,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而长江中下游不仅气温回升很快,正值早稻插秧的季节,故农谚云:“四月插秧谷满仓,五月插秧一场光。”
古人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五天为一候,立夏前五天,可听到蝼蝈在田间鸣叫。《礼记·月令》记载:“蝼蝈,蛙也。”清朝朱右曾的《逸周书集训校释》说:“蝼蝈,蛙之属。蛙鸣始于二月,立夏而鸣者,其形较小,其色褐黑,好聚浅水而鸣。”《故宫知时节》也记载:“蝼蝈非一物也,盖有二:蝼虫名,蝈蛙名。二物显然矣。蔡氏云:蝼,蝼蛄也;蝈,虾蟆也,即今取食蛙也。”再五天,可看到田野里蚯蚓掘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的现象。最后五天,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王瓜,是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生于山坡疏林中或灌木丛中等处,果实、种子、根均可入药。
立夏后,天气转暖,雨量增加,万物竞相生长,夏令蔬菜鲜果上市,民间有立夏日尝鲜的习俗,即品尝地三鲜、树三鲜与水三鲜。“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吃这三鲜有说法,蚕豆在立夏时,刚好上市,蚕豆又叫发芽豆,立夏吃豆,讨的是“发”的彩头。红苋菜为时令蔬菜,鲜嫩无比,吃完苋菜端起菜盆将红红的汤汁,一饮而尽,图的是鸿运当头。黄瓜水分大,夏天吃黄瓜消暑解热。树三鲜指樱桃、杏子、枇杷,时令水果新鲜多汁,而且立夏吃樱桃,预示着今后的日子红红火火。“水三鲜”即河螺、河豚、鲥鱼,意为年年有余。在一些地方,尝鲜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形形色色的地方美食,囊括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此外,还有“立夏秤人”的习俗。相传,这种风俗源于三国时的阿斗。刘备因南征北战,东讨西杀,带着阿斗很不方便,就把阿斗由赵云护送交给孙夫人抚养。孙夫人是后娘,怕别人说她虐待阿斗,就当着赵云的面,给阿斗称了体重,此日,正值立夏。到来年立夏再称一次,如果体重增加了就证明没有虐待,后来此事传入民间就形成了风俗。从一些民俗资料看,“立夏秤人”有两种情形:一是在户外进行,在村口的大树上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如称老人时说“秤花八十七,活到九十一”;称姑娘时说“一百零五斤,员外人家找上门。勿肯勿肯偏勿肯,状元公子有缘分”;称小孩时说“秤花一打二十三,小官人长大会出山。七品县官勿犯难,三公九卿也好攀”。另一种是在户内进行,悬秤于屋梁,美女们互相称量,品肥论瘦。司秤人打秤花时,秤砣只能从里向外拨,即从小数往大数拨,不能由外向里打。若体重增加,称为“发福”,若体重减少,谓之“消肉”。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人们通过秤人习俗,祈求上苍带来好运。
明代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说:“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每年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繁茂。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要在立夏日举行迎夏仪式,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