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团圆香”
“端午,端午,新麦就熟……”快乐的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端午节,在我的家乡中原地区又叫“夏节”,是一个欢庆的节日,欢庆的方式虽不复杂,但欢庆的氛围却是香气四溢。
“端午,端午,新麦就熟……”快乐的民谣伴着忙碌的身影,人们收新麦、磨白面、蒸白馍……每一个环节都散发着诱人的新麦香味。新麦面食入口,人们越嚼越香,嚼出了辛勤劳作的果实味;越品越甜,品出了端午节的幸福滋味,将幸福含在嘴里,又写在了脸上。
端午节前后,油菜籽也熟了,满地的油菜籽眨一眨油亮眼睛,来到油坊,变为喷香的食用油。新面有了,新油有了,人们将二者有机结合,炸麻烫、炸菜角、炸糖糕,用“三炸”美食来庆祝夏日里的丰收。与南方一些地区的“吃新节”相似,中原地区也是一派品尝特色美食的欢喜氛围。“早晨麻烫解嘴痒,中午菜角充饥肠,晚吃糖糕耐熬夜,滋养身板力气壮。”端午节日里,人们尽享“三炸”特色美食之美。
麻烫,如同油条,又不一样。面片之上加糖面,再切两道口子,经油锅一炸,趁热吃,香脆可口,又酥又烫,故得此名。菜角呈半月形大饺子状,油炸之后,犹如黄澄澄的金元宝。炸熟出锅的糖糕,形如小扁球,看着诱人,吃着甜心。“三炸”美食刚出油锅都很烫,尤其是炸糖糕降温慢,外皮已经不热时,里面的糖浆往往还很烫。大人们常常提醒小孩儿:“等一会儿,心急吃不了热糖糕!”
“三炸”美食之中,以炸菜角最为普及。欢度端午节,家家都要炸菜角。“端午吃菜角,胜过大年吃水饺。”这一习俗从什么时候兴起的,没有人说得清楚,也没有人去探究,人们只是在默默传承。通常情况下,一家人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包菜角、炸菜角,像包粽子、包饺子一样,透着家庭的温馨与和谐。
端午节是一个团圆节,吃菜角是团圆饭。只是不同的年代,炸菜角的品质、数量是不一样的。我的儿时,生产队分给各家的新麦和新油不多,各家都要省着吃,端午节自然舍不得多炸菜角。我们家也一样,一人只能吃到两三个,往往还没有来得及品味儿,就没有了……
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第一年麦收后,我们家还清了欠别人家的粮食,剩下的麦子勉强够吃。第二年,新小麦、新油菜籽大丰收。端午节这一天中午,我放学回家,刚进院门,就闻到从厨房飘出的浓浓香味儿,顾不上放书包,快步跑进厨房,看到母亲和两个姐姐已经炸出两大盆菜角,惊喜之情溢于言表,母亲说:“别光看,拿碗端几个去吃吧。”我高兴地端出一大碗菜角,斜靠着院里的梧桐树,用筷子夹起菜角,大口吃起来。不一会儿,两个哥哥也回来了。母亲端出两大盆菜角,一家人围坐在院里吃起来,人人吃得打饱嗝,享受着丰收的喜悦,体味着端午的快乐。看着我们姐弟狼吞虎咽的样子,母亲说:“敞开吃,以后过端午节,咱年年这样吃。”
后来,我们姐弟五人都进城工作了,每年端午节,父母都盼望我们能回家吃炸菜角。由于工作性质不同,我们姐弟五人回去的时间不一致,有节前赶到家的,也有节后才回去的,但不管啥时候到家,都能吃到可口的炸菜角,母亲高兴地说:“这农历五月呀,都是端午节!”
端午的味道、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深深烙印在每个人的味觉记忆里,时间越久越醇厚,它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道浓浓的乡愁。
端午节日里,家家油锅滋滋响,油面喷喷香,香气盘旋外溢,从屋里到院里,慢慢飘至院墙外,与邻家飞出的香气激情拥抱,又连忙去追赶另一家的香气。一番嬉戏打闹后,融合的香气迅速扩散开来,充盈大街小巷,一时间,村庄各个角落都是香气缭绕。
端阳升起,一缕缕香气乘着初夏的轻风,穿过绿树枝叶的间隙,飘向蔚蓝色的天空,在村子上空聚成一朵朵“油香云”,风吹云飘,云飘香飘。
这云,是“幸福云”;这香,是“团圆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