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松的故乡
大小兴安岭如同“八”字,横卧在黑龙江大地上,小兴安岭是“八”字的一“捺”,不过这一捺是任何书法家写不了的,因为它太大了,长约400公里,自伊勒呼里的山向东南伸展,直达松花江畔。
古时称这里为“窝集”。“窝集”是通古斯语,即大森林的意思。清代《宁古塔纪略》中载“初入窝集,有大树数抱,环列两旁,泪泪然不见天日,唯有秋冬树叶脱落,则稍明”。《柳边纪略》中也讲到:“小兴安岭万木参天,排比连络,间不容尺,近有好事者伐木通道,乃露天一线。而树根盘错,乱石坑砑,秋冬则冰雪凝结,不受马蹄,春夏高处混淖数尺,低处汇为波涛或数日或数十日不可达。”清初,这里曾被皇家视为满族发祥的“风水”胜地,列为“四禁”之一(禁止采伐森林、采矿藏、渔猎和农牧),直到上世纪末,沉睡的“窝集”才逐渐向人们展示它的富饶和美丽。
今天,我漫步于森林长廊里,四周的原始风光令我目不暇接,神思飞扬,密林之中,落叶层集甚厚,人走在上面有如踏在弹簧床上。映入眼帘的皆是高耸入云的红松,满目是遮天的浓荫、蔽日的枝叶。来之前我就从一本资料中了解到,分布在地球上的红松并不多,这里就占了一半,实在是得天独厚。记得读中学时《地理》课本中载:“小兴安岭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其中红松树形俊美,直刺天穹,以其精良的材质受到人们的青睐。北京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都选用了小兴安岭的红松……”。
陪同我的小李是个林业通,他向我介绍小兴安岭过去木材生产情况。小李还故意卖关子:“你猜猜,红松都有哪些用途?”“除了它能在建筑上发挥作用,旁的我都不知道了。”
“红松遍身都是宝呢!它的树干能产松香、松节油。松香具有防腐、防潮、黏合性强、绝缘性好、易乳化等性能,是多种工业的重要原料。松节油是合成香料、油漆溶剂的原料,还可以用来制化妆品、消毒剂、润滑油。红松的根也能提取出焦油、松节油、选矿油呢。至于红松的果实——松籽,就更为人们所喜爱了。味道清香可口,含油率70%以上,蛋白质占17%,钙、磷、铁等元素也很高,每天吃上一二十粒,就有滋补强身的功效。如果松籽熟的时候你来这里,那实在是一种口福呢!”
小李的话真有诱惑力,说得我的心痒痒的。“走累了,边休息边聊!”我建议。
我俩倚在一棵松树下刚坐稳,忽然觉得头上淅淅沥沥下起“小雨”来。不对,怎么有股热乎的臊味儿?抬头瞧,树冠上有两只熊崽正在撒尿呢!
“有这两个小家伙,说明母熊离咱俩不远啦!”小李说。
听小李这么一说,我们连忙照原路返回。小李告诉我,他干过一回傻事,现在想起来还后怕:那是刚到林区那年,自以为有点儿酒量,就和哥们儿碰上杯了,岂知林区的工人个个海量,把我灌醉了。开始没觉咋地,谁知睡到半夜胃里就翻江倒海了,我怕丢人现眼,跌跌撞撞跑出屋外,吐得五脏六腑翻了个儿,觉得松快多了,不知不觉竟睡着了。第二天早晨,我被一阵嘈杂声惊醒,才知是被哥们儿抬进屋来的。“哟!从哪弄个熊崽儿?”哥们儿笑着说:“从哪儿弄的?是它吃了你吐的东西也醉在你身旁了,你搂熊崽睡半宿!”就那天早晨,母熊来闹腾了,又趴窗子又趴门,直到把小熊放出来,才算了事。若不然,非出大事不可!
哦,我明白了,在大森林里,千万不能胡来,真得守点儿规矩呢!真让黑熊留下点儿“纪念”,怎么向妻子儿女交待呢?这样想着,我真有点儿害怕。越害怕越觉得有异样的声音。前一下后一下地响着。可能是小李看出我的恐惧心理,告诉我:“这是黑熊‘坐殿’折断树枝的声音。它吃饱了、喝足了,觉得无聊。专往树上爬。可它能上不能下,就得往下摔。从几十米高的树上摔下来,也不死。有时摔重了,也嗷嗷地叫。可它没记性,摔完还往树上爬。”
前方的密林深处,有些窝棚的痕迹。细瞧,远远近近都有这样的痕迹。小李告诉我:“这就是当年抗日联军的密营,这样的密营在林子里多的是。听老辈人讲,当年日寇实行野蛮的法西斯的‘三光’政策,对抗联进行残酷的经济封锁,妄图把抗联饿死、冻死、困死在深山老林里。部队行进在百里不见人烟的林海雪原里,每个战士的胡须和眉毛上都挂着厚厚的冰霜,手和脚都冻裂冻肿了,带的粮食也很快吃光了,地上是厚厚的白雪,只能从倒木上找些干蘑菇充饥。当蘑菇也找不到时,就吃树皮或身上扎的皮带,剁成碎块,用雪水煮一煮吃下去。长期的饥饿和在齐腰深的大雪中行进的抗联战士们,一个个累得疲惫不堪,有的走着走着就走不动了,像一个冰人立在风雪中,为了抗日救国,战斗到最后一刻。夜晚,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里露营,坐在雪地上围着篝火取暖,胸前烤热了,背后仍是冷冰冰的。由于疲乏,烤着烤着就睡着了,越冷越往火堆前凑,好多同志把衣服烧坏了,当战友们把他们拉出来时已经牺牲了……”说到这里,小李抽泣着唱起了抗联的《露营之歌》:“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人夜难眠。火烧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江山!”
小李的《露营之歌》唱完了,听得我眼泪也下来了。多少年过去了,如今的年轻人还有多少人知道抗联烈士长眠在红松的故乡?
行进在原始森林里,我的脑海总是悬着一个问号:“这么大的森林,若是起了火怎么办哪?……”禁不住侧头问小李。设想到小李非常自信地说:“不怕,林子里的眼睛多着呢。”
“眼睛?什么眼睛?”
“那儿,瞧见了吧?”小李指了指前方。我顺着他的手指观瞧,原来在林海深处的制高点上,耸立着一座瞭望塔。
瞭望塔有10层楼那么高,爬119级台阶才能攀上塔顶。塔顶上有两位二十几岁的小伙子正在用高倍望远镜向四处眺望。看见小李和我来了,俯下身子点了点头。我信步走向塔下的值班室。值班室有10平方米左右,屋角放置两张床,挨床的桌上放着饭盒、咸菜和大葱,窗台上有一部电话——这就是屋内的全部摆设。小李向我介绍说:“执行瞭望任务的两个年轻人住在这里已经一年多时间了。”
“你俩这么年轻,干这个工作能习惯吗?”
“刚来不习惯。”两个年轻人挺坦率。“你想,他刚结婚,我也正恋着,却一头扎进大森林。那滋味儿,难熬哇,有时简直要疯!后来,冷静下来了。想一想事业,想一想大‘家’和小‘家’的关系,就想通了,有时想她想急了,就朝家的方向望几眼,对着大森林喊几声,再给她唱一支《十五的月亮》,也就满足了。”
“他俩的生活太清苦了。”我瞅了一眼小李,“能不能经常调换一下?”
“不用,让谁来也吃苦。”两个年轻人同时说。“再说我俩对这里的情况熟了,工作起来也方便。”
“是这样。”小李接过他俩的话头赞许地说。“他俩对森林里有多少个村屯、多少个山头、多少个地窝棚、多少个坟头都了如指掌。今年春天,有一对年轻人在林中谈恋爱,不小心扔个烟头,差点儿跑了山火,亏得他俩发现及时呢!”
“你俩住在这深山老林里,晚上不害怕吗?”
“怕什么?这里的每一棵树都是俺的祖辈儿看着长大的,有的和俺的祖辈儿同龄,有的比俺的祖辈儿的岁数还大,有啥可怕的?”说到这里,两个年轻人嘿嘿地笑了起来。小李告诉我,执行瞭望任务必须是年轻人。你想,老工人岁数大了,爬不了塔梯。尤其是黑天,爬119级台阶,实在不方便,况且火警不容人哪!等过二十年三十载,他们的岁数大了,腿脚不灵便了,再换下茬小青年接班。俺场子的大多数老工人都在瞭望塔上住过,那119级台阶,不知留下了他们多少足迹呢!
听了小李的这番话,望着这对年轻的护林人,我心中的潮水被搅动了。难怪这里保持40年无森林火灾的光荣历史,难怪这里年年受到国家表彰。40年,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双眼睛一丝不苟地瞭望?这里凝结着每一个林业工人的心血,饱含着每一个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
站在高高的瞭望塔上眺望,微风舞动万顷松涛,泛起点点光波,像闪动着无数双眼睛,我知道,这是大森林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