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门联
有……
老门联,不仅北京有,全国许多地方都有。它和作为砖木结构的院落最是匹配,和国外石头建筑的门庭前的族徽一般醒目而别具风格。这个风格,是中国的风格,足见民族民风与民俗。
有据可考,北京最早的门联出现在元代之初,元世祖忽必烈请大书法家赵孟頫写了这样一副门联“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悬挂在元大都的城门之上以昭示众人。可见门联的历史之久。以后,北京院落大门之上的门联,是这副门联的变种,衍化而已。不过,门联由元世祖首创之后,我认为,最初应该不是由四合院大门起,而是由寺庙的大门始。特别是明清两代,在北京城兴建的寺庙与日俱增,寺庙大门两侧,不是有门联,就是有楹联,至今依然处处可见。
当然,门联的兴起,更和老北京城的建筑格局有关。
老北京的建筑格局,是有自己的一套整体规划的。从紫禁城到左祖右社、四城九门,一直辐射开来,到密如蛛网的街道胡同,再到胡同里的大宅门四合院,再到四合院的门楼影壁屏门庭院走廊,一直到栽种的花草树木,都是非常讲究的,是配套一体的,是对称均衡的,是相互衔接的。作为老北京最具有代表性特征的四合院,大门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像给人看的一张脸,所以叫门脸儿,自然要格外重视。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都是双开门,这不仅是为了大门的宽敞,出入方便,还讲究中国传统的中庸对称。这就为门联的出现和普及提供了方便和用武之地,门联便也就成为了大门的一种独特的组成部分。这种最讲究词语和词义对仗、读音平仄和谐的门联,是我国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和寺庙园林楹联的变体和延伸。这样的门联和左右开关的对称大门,正好剑鞘相配,一拍即合,大门开启或关合的咿呀之声,仿佛是门联自我的吟哦咏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