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皮鞋
民国以后,和外……
过去,老北京人一般都是穿家里做的布鞋。街坊大妈们闲聊天时,手里永远都拿着活儿干,或搓麻绳,或纳鞋底。家里人口多,布鞋不耐磨损,所以做鞋是妇女的一大事由儿。
民国以后,和外面世界交往多了,服装鞋帽,都较中式的有很大改变,穿皮鞋的也逐渐多起来了。皮鞋一是美观,二是结实,在那个年代,是时髦的配制。穿皮鞋的人主要是有体面工作的男人们,像医生、教师、律师、记者等等。俗话说“脚下没鞋穷半截”,那锃光瓦亮的鞋面,走路时咔咔的声响,都让穿皮鞋的人挺胸抬头,显得与众不同。可是皮鞋脏了也伤脸面啊,我见过有的人见周围无人注意,抬起脚在裤子后面蹭一下的,把裤腿当临时擦鞋布了。
有需求就必然有供应,于是街头就出现了专门擦皮鞋的行当。他们干活的工具就是一个木箱子,箱子面上斜支一块木板,供客人放脚用的,自己干活坐一个小凳,给对面的客人则准备一把高的、舒适些的椅子。
擦皮鞋的人在街口便道上找一个不碍事儿的地方,从箱子里把要用的干湿棉布、鞋刷、鞋油等取出,放在身边一个小盒子里,再盖好箱子盖,这箱子就变成客人放脚的台面了。他们把那高椅子摆在自己对面,就开始吆喝:“擦皮鞋了,又光又亮!”于是,就有人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把脚冲着他,放在中间木箱的斜面上。
擦鞋时,首先用棉布擦去皮鞋上的尘土污垢,这可是擦皮鞋的重要一步,污垢若除不干净,混合着鞋油就会把皮面擦出划痕。如果确实太脏,他就会用拧干的湿布多次清除,先放旁边晾一晾,接着去处理另一只鞋;此时,他会贴心地拿出一块软垫,铺在地上让客人放没穿鞋的脚。处理完污垢,拿出和皮鞋颜色匹配的鞋油(那时主要也就黑棕两种颜色),均匀地挤在鞋上,用干净棉布以圆圈手法涂开。油少了不行,少了滋润度不够,多了也不行,多了需要长时间吸收干燥。要是有急等办事、会客的主顾,一直等着走不了或鞋不光亮,还不得和他翻儿啊!所以要手法娴熟,心眼协调。最后,用软毛刷子刷头遍,再用干净细布反复打磨,才交活儿。嘿!再看站起的这位,脚下纤尘不染,鞋面光可照人,如同穿一双崭新的皮鞋,上路大有前程似锦的感觉。客人满意,也就多给几文钱了。
要说擦皮鞋的是个简单劳动,但又不全是,一个好的擦鞋匠要有些皮革知识,比如鞋油成分、怎么配比达到最佳等等。这也不像卖货,买了立马走人,在和客人面对面擦鞋的过程中,还要懂得怎么和人交流、聊天。记得台湾歌手张帝在一首歌中唱道:“擦鞋技术不到家,只好再去卖西瓜。”虽是戏谑,也多少道出了这行是需要认真对待和学习的。
街头擦皮鞋这行是很辛苦的,没有遮风避雨处,没有寒暑四季分,赶上那坐的椅子高些就自以为高人一等、颐指气使、出言不逊的顾客,还要忍着点儿,赔笑脸儿。那真是:“不怕冷来不怕热,不怕屈辱不怕饿。老婆孩子等粥喝,多挣俩钱儿心里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