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的庄稼
2020-09-24抒情散文李星涛
未上师范学校之前,我一直在平原上跟着父亲学种庄稼。直到1986年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我才渐渐远离了土地。闲暇,回想起那些在淮北平原上生长的庄稼,总觉得它们好像都是在隐喻着什么,向我暗示着什么。有时候,它们还会像是一位位熟悉的朋友,悄悄地把我
未上师范学校之前,我一直在平原上跟着父亲学种庄稼。直到1986年师范毕业参加了工作,我才渐渐远离了土地。闲暇,回想起那些在淮北平原上生长的庄稼,总觉得它们好像都是在隐喻着什么,向我暗示着什么。有时候,它们还会像是一位位熟悉的朋友,悄悄地把我引领到广袤的平原上,然后突然就不见了踪迹,让我孤身一人面对着田野和不远处的老农,久久思索不已。
淮北平原上所有的庄稼中,小麦是个代表人物。只有它完整地经历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小麦才会备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被人们称为细粮,作为饭桌上的主食。而其他庄稼呢,除了水稻以外,一律都被称作粗粮。与小麦相比,水稻只经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玉米、高粱、大豆、绿豆、杂豆、甘薯只经过夏秋两季。很显然,庄稼经历过的季节越多,受过风雨侵袭的次数也就越多,而最终长出的粮食也就越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有,在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绿豆、杂豆、甘薯、红小豆、豇豆这些庄稼中,除了高粱和甘薯以外,它们都和麦子有着一个共同的成长经历。那就是先在风雨中变绿,再在阳光中变黄,继而怀抱着成熟的种子走向村庄。莫非冥冥中,有一个固定的法术在牢牢掌控着粮食的颜色变化?这法术是金黄的太阳,还是沉默的黄土?如果说庄稼颜色的最终回归是偶然巧合,那么在我仔细审视过这些成熟庄稼色彩的亮度之后,我就更加大惑不解了。因为无论是玉米的奶黄,高粱的紫红,大豆的金黄,水稻的枯黄,绿豆的暗绿,杂豆的浅绿,甘薯的粉红……这些颜色都不是那么耀眼,一点儿也不尖锐,一律内敛而含蓄,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即便是玉米的奶黄烁出点点耀眼的光亮,但灯光下仔细一看,那种颜色还是温和的,包容的,目光一接触,马上就谦和下来,与目光融为了一体。透过这些粮食的外表,我常常感觉到,在它们的内心仿佛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温暖的空间,你随时都可以走进去,毫不设防地安歇下来。
有位诗人说,我们吃的粮食就像是宝贵的珍珠。但这里所说的“宝贵”只能是指种子的价值,而绝不应该是指种子的色泽。是价值或者说是种子成长的过程让其在人的心目中焕发出光彩,从而换来了珍珠的美誉。另外,和麦子一样,平原上几乎所有的粮食的内心都是白的。小麦是的,水稻是的,高粱是的,大豆是的,甘薯是的,豇豆是的,红小豆是的,绿豆和杂豆虽然有些浅浅的淡绿,但主导色还是灰白的。虽然,它们身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可是内部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如果说这是它们经历过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那么为什么在这些洁白的内心深处却又暗藏着那么大的激情和潜力呢?因为只要将它们丢进泥土中,他们马上又会爆发出咄咄逼人的力量,重新澎湃出一汪肆意汪洋的绿色浪潮。它不能不让我想到一年四季中运行过春夏秋三季后的白色冬天,想到人生苦苦挣扎后闭目长眠化为沉默泥土的最终结局。除此之外,这些直接从泥土中长出来的粮食,一律都没有坚硬的内核。你尽可以放心地放在嘴里咀嚼,而不至于硌痛牙齿。尤其是那从小就和泥土生活在一起,在泥土里长大的甘薯。它们简直就是淳朴和善良凝聚而成的。无论是生的还是熟的,你都可以大口大口地食用。而那些靠泥土为载体,借助于树木生长出来的水果呢,要么包藏着一个坚硬的果核,要么就长着坚硬的外壳和扎手的利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平原上越是距离泥土近的粮食,它们就越纯朴,越是没有藏奸躲滑的习性;而越是距离远的果实,它们就会越让你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一点,又不禁会让我想到一辈子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想到那些如鸟悬空,住在钢筋混凝土里有着光滑的外表,内心却又冷漠如冰的人。
记得是2008年的深秋,我曾被淮北平原上以白杨树为代表的树木困惑过一个多月。那些树木应该都是一个个十足的叛逆者。因为一年四季当中,当树木脱掉一件件衣服时,我们却穿上了一件件衣服;当树木穿上一件件衣服时,我们却脱掉一件件衣服;树木喜欢沉默和站立,而我们却喜欢争吵和旅行;树木喜欢将岁月藏在年轮深处,而我们却喜欢将岁月荡漾在额头;树木喜欢将鸟巢安在发梢保护着它们和儿女;而我们却喜欢将鸟肉放进热气腾腾的火锅里……我敢说,树木现在的生存状态一定是树木来生的状态,它们的前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树木的隐喻我还没有找到答案,却又被这隐喻的庄稼再次打入困惑的泥淖。虽然我跟着父亲种过十三年的庄稼,但我却实在难以从这些庄稼身上得到满意的答案。我只敢像记住自己父亲名字一样,牢牢记住以小麦为代表的庄稼们的生长过程。一种来自于大地深处的无形力量,让我不得不一辈子都对泥土充满了敬畏。是沉默的泥土和阳光雨露超度出了这些具有众多隐喻意义的庄稼。这些庄稼又用绿色,用黄色,用纯白,用不可争议的惊人的事实,随着季节的轮回向我展示着泥土深处的善良与质朴。这让我在看到了这些庄稼生长轨迹的同时,也在慢慢感悟那一粒粒庄稼所拓展开的人性世界,感悟那土著庄稼的命运,感悟那生生不息以土为根的父老乡亲。
[ 本帖最后由 李星涛 于 2011-5-20 10:01 编辑 ]
淮北平原上所有的庄稼中,小麦是个代表人物。只有它完整地经历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小麦才会备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被人们称为细粮,作为饭桌上的主食。而其他庄稼呢,除了水稻以外,一律都被称作粗粮。与小麦相比,水稻只经过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玉米、高粱、大豆、绿豆、杂豆、甘薯只经过夏秋两季。很显然,庄稼经历过的季节越多,受过风雨侵袭的次数也就越多,而最终长出的粮食也就越会受到人们的青睐。还有,在玉米、高粱、大豆、水稻、绿豆、杂豆、甘薯、红小豆、豇豆这些庄稼中,除了高粱和甘薯以外,它们都和麦子有着一个共同的成长经历。那就是先在风雨中变绿,再在阳光中变黄,继而怀抱着成熟的种子走向村庄。莫非冥冥中,有一个固定的法术在牢牢掌控着粮食的颜色变化?这法术是金黄的太阳,还是沉默的黄土?如果说庄稼颜色的最终回归是偶然巧合,那么在我仔细审视过这些成熟庄稼色彩的亮度之后,我就更加大惑不解了。因为无论是玉米的奶黄,高粱的紫红,大豆的金黄,水稻的枯黄,绿豆的暗绿,杂豆的浅绿,甘薯的粉红……这些颜色都不是那么耀眼,一点儿也不尖锐,一律内敛而含蓄,没有一丝一毫的张扬。即便是玉米的奶黄烁出点点耀眼的光亮,但灯光下仔细一看,那种颜色还是温和的,包容的,目光一接触,马上就谦和下来,与目光融为了一体。透过这些粮食的外表,我常常感觉到,在它们的内心仿佛都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温暖的空间,你随时都可以走进去,毫不设防地安歇下来。
有位诗人说,我们吃的粮食就像是宝贵的珍珠。但这里所说的“宝贵”只能是指种子的价值,而绝不应该是指种子的色泽。是价值或者说是种子成长的过程让其在人的心目中焕发出光彩,从而换来了珍珠的美誉。另外,和麦子一样,平原上几乎所有的粮食的内心都是白的。小麦是的,水稻是的,高粱是的,大豆是的,甘薯是的,豇豆是的,红小豆是的,绿豆和杂豆虽然有些浅浅的淡绿,但主导色还是灰白的。虽然,它们身披着五颜六色的衣裳,可是内部却保持着惊人的一致。如果说这是它们经历过沧桑之后的大彻大悟,那么为什么在这些洁白的内心深处却又暗藏着那么大的激情和潜力呢?因为只要将它们丢进泥土中,他们马上又会爆发出咄咄逼人的力量,重新澎湃出一汪肆意汪洋的绿色浪潮。它不能不让我想到一年四季中运行过春夏秋三季后的白色冬天,想到人生苦苦挣扎后闭目长眠化为沉默泥土的最终结局。除此之外,这些直接从泥土中长出来的粮食,一律都没有坚硬的内核。你尽可以放心地放在嘴里咀嚼,而不至于硌痛牙齿。尤其是那从小就和泥土生活在一起,在泥土里长大的甘薯。它们简直就是淳朴和善良凝聚而成的。无论是生的还是熟的,你都可以大口大口地食用。而那些靠泥土为载体,借助于树木生长出来的水果呢,要么包藏着一个坚硬的果核,要么就长着坚硬的外壳和扎手的利刺。是不是可以这样来说,平原上越是距离泥土近的粮食,它们就越纯朴,越是没有藏奸躲滑的习性;而越是距离远的果实,它们就会越让你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一点,又不禁会让我想到一辈子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想到那些如鸟悬空,住在钢筋混凝土里有着光滑的外表,内心却又冷漠如冰的人。
记得是2008年的深秋,我曾被淮北平原上以白杨树为代表的树木困惑过一个多月。那些树木应该都是一个个十足的叛逆者。因为一年四季当中,当树木脱掉一件件衣服时,我们却穿上了一件件衣服;当树木穿上一件件衣服时,我们却脱掉一件件衣服;树木喜欢沉默和站立,而我们却喜欢争吵和旅行;树木喜欢将岁月藏在年轮深处,而我们却喜欢将岁月荡漾在额头;树木喜欢将鸟巢安在发梢保护着它们和儿女;而我们却喜欢将鸟肉放进热气腾腾的火锅里……我敢说,树木现在的生存状态一定是树木来生的状态,它们的前生一定不会是现在的样子。现在,树木的隐喻我还没有找到答案,却又被这隐喻的庄稼再次打入困惑的泥淖。虽然我跟着父亲种过十三年的庄稼,但我却实在难以从这些庄稼身上得到满意的答案。我只敢像记住自己父亲名字一样,牢牢记住以小麦为代表的庄稼们的生长过程。一种来自于大地深处的无形力量,让我不得不一辈子都对泥土充满了敬畏。是沉默的泥土和阳光雨露超度出了这些具有众多隐喻意义的庄稼。这些庄稼又用绿色,用黄色,用纯白,用不可争议的惊人的事实,随着季节的轮回向我展示着泥土深处的善良与质朴。这让我在看到了这些庄稼生长轨迹的同时,也在慢慢感悟那一粒粒庄稼所拓展开的人性世界,感悟那土著庄稼的命运,感悟那生生不息以土为根的父老乡亲。
[ 本帖最后由 李星涛 于 2011-5-20 10:01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