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心灵安宁
前不久,与一同事聊起善与恶的话题时随口说出这句话,立……
在一个以社会地位和金钱多寡来衡量成败的话语空间,若讲“做事要凭良心”之类的话,总难免有几分不合时宜的陈腐味道。
前不久,与一同事聊起善与恶的话题时随口说出这句话,立马被批了个狗血淋头。朋友说:世上哪有善恶得报这等好事?何处不是作恶者呼风唤雨、享尽荣华富贵,而善良的人却饥寒交迫、忍气吞声?若讲历史公正,为什么那么多恶人没受到任何惩罚?将之交由历史评价与诅咒,他们能感受到吗?讲良心这样的心灵鸡汤是有毒的,好人主义要不得,会让年轻人误入歧途,这纯粹就是弱者的阿Q式的悲鸣。本人虽据理力争,持坚决反对态度,但总感觉确也少了些过硬的实例证据予以斩钉截铁、理直气壮地反驳。
论辩过后,一连数日困惑萦怀、挥之不去,心中委实想不明白,难道我们既往追求和坚守的人生理念真的如此不堪一击?难道我们要将人类信奉的良知、正义、情感、信仰、道德和契约精神弃如敝屣?难道我们真的要奉行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重新回到低等动物的世界?倘若以此为旨归,文明进化的步履怎能不倒退?人类未来生活的美好期待岂不化为泡影?!
思来想去,最终仍然觉得曾经持守的观念一点没错!窃以为,不能因为有人作恶成势,人们就从恶如崩、随波逐流;不能因为持善者吃亏,人们就不顾亲情、友情和社会公义,肆无忌惮地去坑蒙拐骗、恃强凌弱、恣意妄为。尽管文明进化的历程可能十分遥远,但人类追寻真善美的理想之旅绝不能半途而废。不然,人类将永远没有未来。
人类脱离动物世界进入文明社会,摆在首位的当然要属族群的建立、工具的使用和文字的创造之功,倘若进一步深入溯源,或许只有政治共同体的形成,才是人类由野蛮转向文明的根本标志。因为有了政治生活,人类才需要协调不同的利益关系,建立并制定相关的秩序、规范和制度,架构不同的社会文明。归纳各类教科书,人类摆脱兽性走向文明的特征大致有五:一是公众安全感的提升,抢劫、暴力与战争等同类相残事件愈益受到谴责;二是边界明确的权责意识,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三是较高程度的社会开放与协作;四是契约精神与法治观念得以普遍遵守;五是公众具有共情理念,弱小的存在与个体的自由选择受到承认和尊重。所有这些无不显示,文明社会作为文明个体的组合体,个人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文明规范并时刻受其制约,无论是尊重他人、和谐相处,还是协作共事、谋求福祉,抑或遵纪守法、趋利避害,任何时候都不能跨越社会规范的红线。触碰红线者,必然会成为世人议论和指责的对象。而良心和道义,就是履行文明规范、维系道德秩序的精神基石。因而,办事凭良心,既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客观要求。
这里讲的办事凭良心,就是要遵循被社会普遍认可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对自我行动中的是非曲直以及道义责任做出清晰判断和明确选择。尽管每人的选择总会朝着于我有利的目标,但是由于取舍中牢固的道德意识对手段合法性的使用做出质的规定,所以结果往往不一定能实现预期,这个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恒量,就是对他者的无害和自我良心的安宁。如果有人以出卖良心和名誉来换取金钱(马克思语),那么他们也就丧失了起码的伦理情感,突破了基本的道德底线;如果有人自作聪明,把别人守规矩的行为视为傻子,尽管可能一时获利,其公众口碑肯定糟糕,笃定要遭到大家唾弃;如果人们竞相效法,争做无视规范的“聪明人”,为一己私利不惜践踏公序良俗,那么社会的价值取向就会发生畸变,进入一种“互害”模式,那些初期为损人利己而沾沾自喜的规则破坏者,最终也会沦为道德失序的受害人,人间就变成了他人的活地狱。同理,如果没有公平正义的良知呼唤,没有扬善惩恶的法规制约,各种丧德失道的行为就会一路绿灯、畅行无阻,社会文明遭受践踏,公共道德必然滑坡,民族精神势必枯萎,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国家与民族走向衰亡。到头来,当雪山崩塌的时候,每个雪片都不再是无辜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个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良心的泯灭,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无甚于正义的沦亡。
实际上,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良心不是表演给外人看的行为艺术和道德秀场,而是由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决定的道德心理以及知行一体的个人修为。诚如孟子所言:“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在孟夫子心目中,良心与仁义之心同义,包含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之类的心理认知,系人之为人的性善道义,“非外铄我也”,故而,按良心办事,犹如斧头伐木一般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依此推论,如果人人皆有仁义之心,公民普遍的道德养成变为日常功课,社会良好的道德风尚则不难形成。所以,只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牢固树立我为人人的观念,才能出现人人为我的共赢局面;只要不让老实人吃亏有了法规制度性保障,就能减少投机坑人者自肥的怪象,进而营造出自由民主、包容多样、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良好社会氛围。所谓讲良心,无非就是强化公民的自律意识,让公民在对社会和他人道义与责任的履行过程中,不断积累道德情感体验,涵育养成个人与群体交往中高度的心理自觉,稳固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真诚合作的互信机制,最大限度地挤压各种失德失范陋行的滋生蔓延空间。
我们不是冥顽迂腐的冬烘先生,倡导做事凭良心,无意于搞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尊重每个人的自由选择,尊重公民合理合法的谋取个人利益的神圣权利,并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进行个人自由选择和利益谋取时,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严格恪守道德自律,时刻把良心坚守作为自己最珍贵的精神资产,自觉履行对他人和社会应尽的道德义务,尤其在碰到利益诱惑时能够经得住良心考验,不在名缰利锁的香风迷雾中迷失自我,不为选择的过错找寻逃避良心谴责的借口,决不能在各种道德的困境中败私德于无形,于潜移默化中走向精神堕落。
在汹涌澎湃的市场经济浪潮下,商品交换原则无孔不入,凭良心办事的理念受到严峻的现实挑战。像摔倒的老人扶不扶、见义勇为要不要,以及良心秤、放心菜和童叟无欺之类的话题一再成为舆论热点,说明道德滑坡问题已经到了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如不格外重视、及时补救,必将出现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唯其良心坚守的困难,所以才迫切呼唤沧海横流中的英雄本色。如果说,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时,我们企盼民族气节;在生死关头挺身而出时,人们敬慕英雄豪杰;那么,同样道理,在市场交换原则浸入公共领域,人们普遍经受名利与权色的诱惑之时,社会肯定最亟须坦荡的君子情怀和无私的高贵品格。因为,每个公民都希望有个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每个诚实劳动者都希望获取合理报酬,每次商贸经营都希望实现公平交易,每个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都希望获得社会救助,每个蒙冤受屈者都希望得到公正对待,所有这一切,绝不可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会在尔虞我诈的互害中诞生,唯一可能的保障或许就是公众共同的社会良知与道义的固守与支撑。
红尘与烟火是上苍赋予人间的福祉,人们无须争做不食人间烟火的清教徒,但世间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身处红尘且心存良知的干净灵魂,不然,世人将无法共处,世界则永无和平。良心肯定不能当饭吃,甚至还可能让君子固穷,但良心却是无价之宝,是人品高低贵贱的试金石。退一万步,良心至少能让我们享受到金钱、权力和地位等身外之物永远买不来、换不到的心灵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