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湾区》专栏|程建:宝安的舞麒麟与舞狮
深圳宝安素有爱好舞麒麟、舞狮的传统,全区许多街道和社区都拥有舞狮或舞麒麟队伍,各队有教练(或称师傅)经常组织训练或表演,每逢春节都组织表演活动。村内有的家庭举办婚礼或寿庆等喜事,也邀请麒麟队或醒狮队表演助兴。舞狮、舞麒麟礼仪周到,有的一同表现武术,讲究礼节和风格。
现在有一种十分流行的看法,说舞狮是广府文化的民间传统舞蹈,而舞麒麟是客家文化的民间传统舞蹈。其实并非如此,据民国版宣统辛亥年陈伯陶重修的《东莞县志》卷九记载:“邑尚技击。秋冬间,延师教习。元旦至晦,结队鸣钲鼓,以纸糊麒麟头画五采,缝锦被为麟身,两人舞之,舞毕各演拳棒,曰舞麒麟(客人则舞貔貅或狮,其演拳棒同)。其习弹唱者,以纸糊凤皇,两小童戴之对舞,舞毕唱班本歌曲,曰舞凤。二月社日,集同里者祀土神,以祈丰年。命师巫鸣钲鼓,各入家禳祀”。文中所说的“客人”就是指客家人。由此可知,到了清末民国初年,东莞、宝安一带的广府村落舞麒麟,客家村落舞貔貅或狮。
据说舞麒麟原是明代宫廷舞蹈表演,它能在东莞流行应该与陈琏有关。陈琏,字廷器,号琴轩,东莞厚街桥头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中举人,曾任桂林府教授、国子助教、许州知州、滁州知州、扬州府知府掌滁州事、四川按察使、南京通政使掌国子监事、通政使、礼部左侍郎。
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榜葛剌国新国王赛勿丁进贡的一头长颈鹿,引发了朝野轰动。陈琏为此写下一首《麒麟诗》:“至和储精,麒麟降生。麇身牛尾,马蹄龙睛。身备五采,绚烂晶荧。性尤仁厚,瑞图可徵。不远万里,来自南溟。祥云瑞霭,光绚阙廷。出入金门,迩乎龙軿。群臣聚观,喜跃弗胜。惟昔太祖,天命是膺。皇风以穆,皇道以贞。九夷八蛮,莫不来庭。冲和氤氲,屡致嘉祯。皇帝嗣位,天下以宁。仁被动植,泽及含灵。祯祥沓至,以昭太平。祥麟之来,适际文明。惟帝之圣,贞符是承。有濯厥声,耀于万龄。”
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的陈琏应该对舞麒麟非常熟悉。将舞麒麟作为训练青年、凝聚人心、建设家族文化的手段引进回乡,顺理成章。麒麟舞动时,一人舞麒麟头,一人舞麒麟尾,两人配合默契,以此把传说中麒麟的喜、怒、哀、乐、惊、疑、醉、睡等动静、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逢年过节,人们舞起麒麟,以表达迎祥纳福,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良好愿望。
舞麒麟被引进东莞以后,很快就成为当地士绅家族争相开展的活动。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新安知县周希曜写了一首古风诗《宝安春色篇》,描写了当年宝安举行迎春活动的盛景,当中“春牛高拥巡陌上,瑞麟婆娑影盘桓”的诗句,描绘了人们抬着春牛巡游,舞着麒麟迎送的热闹场面;明末清初,东莞张家玉、西乡陈文犳、新桥曾庐桐抗清的斗争影响深远,反清复明的思想深入百姓骨髓,成为广府文化的政治底色。舞麒麟作为明代的文化遗产得以世代保留。现在宝安的广府村落,只有新桥还保留有舞麒麟。
貔貅是民间传说的一种狮头虎身猛兽,常危害村民,后被神童紫薇用计降服,自此造福人间。舞貔貅是客家人的民间传统舞蹈,每逢新春元宵佳节或喜庆之日,当地群众都要舞貔貅,意在祈福驱邪、保佑平安,寄托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民国时期,东莞、宝安的客家村落开始流行起舞麒麟,逐渐取代舞貔貅。如今,在东莞、宝安的客家村落已经很难找到舞貔貅的踪影了,只是在粤西吴川县、广州增城区,还有个别村落保留着舞貔貅的习俗。
舞狮在宝安的兴起时间较晚。1946年,随着战争风云远去,宝安一带社会生活逐渐恢复,沙井乡广府各村落出现了许多青年社团,高薪聘请武师,练习舞狮。每逢春节、元宵或其他喜庆日子盛行舞狮,其中就有武术表演。春节期间,各狮队外出作拜年表演,十分热闹。沙井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比较活跃的醒狮队有沙井二村的余庆社(武师为李昆山)、沙井一村的英乐社(武师招贤)、辛养村的群乐社(武师为“广东十虎”之一陈殿镖)。
1947年,松岗山门村文琰森拜焦贤师傅学习七星狮。七星狮是南派狮子最具特色的,它具有文武双全的特点。一般来说,武狮的主要玩法有蛇型、蜈蚣型、螃蟹型、鲤鱼型、踩砂锅型;文狮的玩法有写书法型。而松岗七星狮舞还有“逗蛇”绝活,表演者须长时间以舞蹈形态与人称“过山风”的活眼镜蛇缠斗,为狮舞表演所罕见。后来,文琰森辗转深圳、香港、东莞、佛山等多个城市,连英国、荷兰也遍及他的学徒。2011年,松岗七星狮舞成功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琰森也成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20世纪70年代,李昆山的徒弟冼应添到福永的桥头、塘尾担任武术教练,帮助当地组织狮队。福永醒狮除以眼睛闭合表示形态(喜、怒、哀、乐)表演外,充分利用口型张合、呼吸的配合来展示各种形态,还用颤抖来表现狮子被激怒时的情形,这和周边的醒狮截然不同。
1974年,黄连胜(1906-1984)在上川挑头拉起了醒狮团,靠自凑资金和海外弟子的赞助,配上了行头道具。短短数年,影响附近几个村庄的青年人,掀起了习武和舞狮热潮,发展出上川、河东、河西等八支团队,上川黄连胜醒狮团曾获得过粤港澳大湾区醒狮邀请赛的高桩金奖,上川黄连胜醒狮舞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宝安从来没有舞龙的习俗,大概是自古以来敬畏龙的缘故。20世纪80年代,万丰、和平等村组织起舞龙队,也只是女子舞龙队,从未见到男子参与舞龙,大概这也是一种传统吧。
(作者系深圳市宝安区民协副主席、“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