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灯笼
挂灯笼、贴春联是春节的一种年俗,一种传统,也是喜庆吉祥的象征。红色代表喜庆,圆形灯笼则寓意团圆美满,红灯笼象征着平安祥和,红红火火,为人们所喜欢。大红灯笼高高挂,但没有单挂的,都是成双成对,一挂至少两盏,象征团团圆圆、红火喜庆,不论贫富贵贱,图的就是那份吉利气儿,灯笼一挂年味就浓了。
传统的春节,从除夕之夜燃放鞭炮正式开始,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看花灯结束。一是震天的声响,一是绚烂的灯光,将春节这一幕大戏渲染殆尽。农村有“五更听响(鞭炮),十五观灯(灯笼)”的习惯。
儿时过年除了穿新衣戴新帽,贴春联放鞭炮外,记忆最深的就是打灯笼了。当年物质困乏,人们的年货多是进了腊月才准备。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央求父母去集市买匠人扎制的竹灯笼。竹灯笼用竹子扎制,外面有塑料纸,塑料纸上印有各种喜庆图案,美观大方。但像我等家庭拮据的就是靠家里的大人或自己自制的高梁杆灯笼。
那时每到腊月廿九或三十,除了公社、供销社和粮所的大门两侧插彩旗、挂上大红灯笼外,没见老家的农户或大队在大街上挂大红灯笼的。因老家多是土坯柴门,很少有在庭院或大门口挂灯笼的,那时温饱是第一位的。过年能买挂小鞭放就不错了,没有闲钱给孩子买灯笼玩,但过年的时候,也有些孩子用细竿挑着小灯笼玩。
那些小灯笼都是家里的大人手工制作,有灯罩和灯架两部分。家里经济条件好的或有在公家上班的,大多是一种铁制四面为长方形印花玻璃灯罩,或外面糊一层透明塑料纸,蘸着红的绿的颜料勾上几笔写意的兰草、竹叶。灯架呢,圆形的杯子口大小的木板底座,四根铁丝四周里等距向上拢在一起,拧成一个环,环里连上一根带勾的提把儿。底座中间从下向上楔一根钉子,冒出尖儿,用来插蜡烛;或底托十字带上的正中焊有一小圆凹槽,便于放置点燃之细蜡烛的小灯笼。玩时,插上蜡烛点燃,从提把处向下套上灯罩就好了。
我们家做不起那么高档的,大哥找几根粗壮的秫秸(高粱)梃子,先做一个长方形的灯笼架,然后用薄纸将四周黏糊,为增强薄纸的透明度,会在薄纸上撒几滴花生油,待油浸透后便成了油光纸;然后将梃子用麻线串起,再用剪子铰成与灯笼底框相符发热方形底座,用麻线将底座捆在灯笼下面的四根框架上。再找几个较粗的胡萝卜,从头部用刀切三指长的萝卜柱,用小勺或硬币挖出一个与粗细蜡烛相仿的凹形圆坑,找截蜡烛(一支蜡铰三截)插上;最后找根铁钉从底座的中心下面穿透,插进胡萝卜头的中心,把胡萝卜头固定在灯笼底座的中心,等天黑的时候就可以点燃了。这些灯笼不用花钱、不费工夫,却让我们甚是喜爱,提着满村炫耀,也有一种自豪的感觉。我上小学三四年纪后便开始自己做,那时日子虽然紧巴,但大人为了打发我们个高兴,图个新年吉利、红灯高照的红火,花一两角钱给孩子买个新灯笼罩(灯架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农村有“五更听响(鞭炮),十五观灯(灯笼)”的习惯。从年三十白天开始,我们就穿着新衣服、新鞋帽,衣服口袋里装有几个小散鞭和瓜子,提着没点蜡烛的小灯笼和小伙伴们在村庄的街头风蹿。那时雪多,遇上晴天上午十点后便开始化雪,路上泥泞交加,小伙伴们一不小心就把鞋和衣服弄脏了,“狗皮也穿瞎了”。但无奈,把我们的脏衣服拿到天井里晒,沾的泥泞多的,还要端到井台冲洗,回家晾晒,因为晚上还得穿,如太阳落山后还不干,就得点燃干柴烘烤,静给大人添乱。
年三十晚上,好不容易等到天黑,当夜幕四合时,就盼着点灯了;我们那群孩子便如萤火虫一般,每人挑着一盏灯笼开始出洞了,闪烁着的小灯光,星星点点地在夜色里汇成一条火龙。大街小巷里一盏盏发着微光的小灯笼,如萤火虫般来来回回穿梭在各家和街头,那时村里还没通电,漆黑的夜里灯笼闪烁。多数灯笼是秫秸梃干扎的,非常轻,一有风就摇晃颠荡,蜡烛灭了再点上。可灯罩上的塑料纸易燃,有时玩着玩着就“煳”了,扑救不及时,眨眼灰飞烟灭。有时也有人喜欢恶作剧,见有小孩经过,忽然故意高喊“着了!着了!”孩子一慌,急忙扳过灯笼看,灯笼一歪,火苗一舔塑料纸,真的就全燃烧起来,用于灯罩的油光纸和灯笼架的高粱梃子都易燃,一会就只剩下几根铁条。
后来,经济发展了,村里也通上电了,大街安上了路灯,街口的大红灯笼在风中摇摆,晚上照的全村明铮明瓦亮。家庭也有存款了,村里实行了统一规划,大部分草屋土墙被翻盖成透明敞亮的瓦房,家家户户逐渐盖起了宽敞漂亮的大门楼,安上了大铁门或木头门。年节时,图吉利,大门楼都挂上了大红灯笼。
尤其是当下,大多数年轻人都进了城,农村只剩下了留守老人。但年轻人逢年过节要回家看望老人,与家人团圆。过年挂灯笼便成了老年人的活,年前老父亲把上年收缩起来的灯笼浅浅按开,让老娘仔细擦拭干净后,再使劲将其按成椭圆形,然后老父亲用嘴里叼着的钉子穿过卡眼儿,让它无法回弹。灯笼挂起来,拉好线,不安灯泡,等孩子回来再亮。
但回家的孙辈们晚上还是喜欢打小灯笼,可是路灯太亮,又有大红灯笼,小灯笼的光便显得黯淡了。
正月十五看灯,开始也是大人手工的,比过年的灯笼花样多,灯笼的种类繁多,金鱼灯、鲤鱼灯、兔子灯等,取富裕有余和大吉大利之寓意。
我记得一到傍晚,家里的每个人好像都很忙碌,穿梭于院子里,先挂大门口的胡萝卜灯,然后是各门口、鸡笼兔舍猪圈旁和磨台上,母亲每年让我们到磨台上的灯前烤烤手后再在眼睛上捂一会儿,说“十五的灯,照照眼,三年不害眼”;在没有照明电的年代,院子里灯光闪闪,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最热闹的是晚上,十五这天刚擦黑,全村就开始“家家点灯(灯笼),处处冒烟(滴滴金),最重要的项目是孩子们放“滴滴金”和到大街上大人放旗火,好一个火树银花不夜天。
如今,村里人多数都搬进了楼房,到了春节,小区大门、楼宇门都统一挂大红灯笼,各家各户也有在阳台上挂的,大红灯笼增添了浓浓的过节气氛。这样,大街小区、楼里楼外就连成红彤彤的一片……楼房里有暖气,有春晚,有美食,有各种玩具,好玩的游戏,孩子们就不再往外面跑。小灯笼也与时俱进,原来那种竹篾的手工小灯笼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电池或充电的新材质的小灯笼可自动发光和自由开关,千姿百态,圆形的,宫灯样的,灯笼色彩艳丽,也有设计成十二生肖的,会响的、会动的,个个栩栩如生,令人看上一眼,立刻神采飞扬。一推开关,灯就亮了,音乐悠悠响起,边唱边转,活灵活现。
当下城区的市容市貌貌焕然一新,崭新的楼房,宽敞的街道,如水的车流,熙攘的人群……整洁,有序,繁荣,祥和。一进腊月,市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就忙碌起来,他们在城区的美化亮化上下功夫,开着云梯车在城区几条主干道上装点布置,营造新年的气氛,大街小巷越来越热闹:路两旁的灯杆上挂起成对的大红灯笼,隔不远还横上一串小灯笼;东西大街上则挂上一个个鲜红的“中国结”;将某些繁华路段行道树的蓬大树冠被笼上一根根柔软的荧光管,把城市装扮一新,处处披上了节日的盛装。
夜幕降临,华灯齐放,周围道路夜景迷人,一树树琳琅满目的彩灯,黄的光、红的光、闪烁的五彩荧光,被市民朋友亲切地称为“网红街”,别有一番味道。人们举家漫步在网红街,欣赏着璀璨的城市夜色,和着远远近近的鞭炮声和人们的嬉笑声,在天地间晕染出一派温馨与喜庆,营造出浓浓的过年气氛。
烟花爆竹禁放后,大红灯笼一枝独秀。家庭挂、单位挂、社区挂、政府挂,家庭的庭院、单位的大门、小区的楼道间的小灯笼、单元们的大灯笼,城区的道路、公园景区、大街小巷处处红灯高挂,散发着洋溢喜庆和浓浓的年味。人们依仗着中国红的彩头,驱邪避灾,图吉利,求平安,让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家庭幸福美满。
大红灯笼高高挂,红红火火过新年,人们用火红的灯笼迎接新年的到来,不仅烘托新年的气氛,又增加了喜庆的味道。因为红灯笼不仅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而且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吉祥和喜气。
你家的灯笼挂起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