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柏森森武侯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来到武侯祠,我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这句诗。其实,历代文人在武侯祠留下的诗作俯首皆是,但我还是偏爱杜甫的这首《蜀相》。如今,武侯祠前,还能见到穿越岁月风雨依然挺拔葱茏的柏树,传说这是诸葛亮当年栽种的。我想,那时对诸葛亮十分仰慕的杜甫,来武侯祠拜谒时,一定见到了诸葛亮亲手栽下的柏树,令他感慨万千……于是他写下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句,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意和惋惜之情……
走进这里,我才知道,武侯祠是和刘备的昭烈庙及惠陵建在一起的,景区里除了建有孔明殿和刘备殿以外,还有蜀汉许多文臣武将的塑像,来到这里如同走进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三国岁月里……三国是一个以梦为马发酵着理想和催生着英雄的时代,也是一个烽火连天、饿殍遍野的乱世。出生在那个年代的诸葛亮,父母早亡,青少年时期的他,经历了两次逃亡和十年躬耕。在颠沛流离长途跋涉中,他目睹了军阀屠杀百姓的暴行,也感受了亲人离散的痛苦。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孔明希望这个由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像北辰星一样,给这片漆黑的天空带来一丝光亮。然而,他只是一个落魄的青年,能为这个风雨如晦的年代做些什么呢?也许此时“兴复汉室”的种子,已悄悄埋在他心里……
在襄阳他蛰伏了十年,除了耕作和读书,就是思考与等待。也许只有耐得住寂寞,才守得住繁华。蛰居于隆中的孔明,喜欢“抱膝长啸”和“好为《梁父吟》”,这是由悲凉的葬歌发展而来的乐府诗。他身上充满一种慷慨悲壮之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把“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作为生活信条的他,将理想和抱负藏于心里和悠扬轻柔的琴声中,等待着时机。在《三国演义》刘备三顾茅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刘备第二次来隆中时,听到有吟咏之声,见草堂之上一少年,正拥炉抱膝,歌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这吟咏之人虽是孔明的弟弟,但他道出了兄长等待明主、实现平生抱负的愿望。一次,诸葛亮和几位好友聊天,谈到个人志向时他说,你们将来可以官至刺史、郡守。当别人问到他时,他则“笑而不答”。他常自比管仲、乐毅,这二位是战国时期的人,一个是齐国的丞相,一个是燕国的上将军。
如果说人与人的相识是一场注定的遇见,那么刘备与诸葛亮的相遇,则改写了彼此人生和东汉末年的历史走向。在隆中低矮的茅庐里,诸葛亮以著名的《隆中对》向刘备坦陈天下大事,提出了鼎足三分的战略构想,刘备钦佩他惊人的才华,于是真诚邀请诸葛亮出山……如果说前十年,诸葛亮为理想而蛰伏,那么后来他要为理想而献身。我想,其实生命本无意义,可一旦确立了目标并为之奋斗,这人生就被赋予了崇高的使命。士为知己者死,这是古代知识分子追求的至高境界。尽管前方的险途难以预测,但诸葛亮依然是义无反顾的执著和飞蛾扑火般的决绝……
穿过大厅,来到“孔明殿”前,门上方的牌匾写着四个醒目的大字“名垂宇宙”,这是出自杜甫的诗句“诸葛大名垂宇宙”,我想,这几个重如千斤的字,除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谁能承担得起它的重量?当年,刚刚走出茅庐的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使势单力薄的刘备集团有了同盟军。他料定曹操大军迟早要南侵荆州,于是建议兵力只有几千人的刘备说服刘表,清查荆州的“浮户”,以补充兵源。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曹操南下并占领荆州,诸葛亮以他雄辩的口才和杰出的外交能力,劝说孙权及手下文武官员共同抗击曹操,并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刘备占领了荆州范围内的几个郡,三国鼎足的局势初步确立。在诸葛亮的策划下,经过一番较量,刘备集团终于占领了有“天府之国”美称的益州,实现了诸葛亮鼎足三分的第二步战略构想,体现了他的政治谋略和对战争形势发展惊人的洞察力,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
面对大殿中央手持羽扇,神态洒脱的孔明坐像,我内心充满敬意。儿时曾听父亲给我讲过孔明的故事,在我幼小心灵中诸葛亮占据了一个崇高的位置。千百年来,诸葛亮在人们的印象里是智慧的化身,在他身上有太多的光环。特别是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料事如神的“军师”形象,在指挥诸多战役中,几乎从未失手。正如鲁迅所讲:“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文学作品里的军师也许与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有些出入,但褪去光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诸葛亮更伟大和更真实的人生。他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人格魅力,从一介平民,成为蜀汉政权的肱股之臣。当刘备临终托孤时说:后主能辅则辅,不能辅先生可自立为王的时候,诸葛亮声泪俱下,表示肝脑涂地也要辅助幼主,刘备放心地闭上了眼睛,而人们看到了一个其精神境界上升到令人难以超越的诸葛亮。在后来辅佐刘禅的时候,他呕心沥血,事必躬亲,努力践行自己“兴复汉室”的诺言,直到自己的生命在北伐的战场五丈原像星星一样陨落下去……那篇著名的《出师表》,就是他向后主刘禅和世人最为真诚的内心独白……
在武侯祠一侧墙壁镶嵌的石头上,书写着当年诸葛亮的《出师表》,据说是抗金名将岳飞经过南阳武侯祠进来拜谒时所书。丞相北伐中原的“誓言”与岳飞气壮山河的书法,交相辉映。站在这墙壁前,我逐句诵读这耳熟能详的文章,仿佛触摸到一颗跳动的心,令我久久不能平静……这聊聊数百字里,有对后主刘禅“近贤臣,远奸佞”的叮嘱劝勉,也有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心迹坦陈。正如陆游所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武侯祠两侧的廊柱上,挂着一副副历代文人题写的对联,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用寥寥数语表述出来。其中有一副是清代赵藩所写:“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联中对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七擒孟获”时,为减少杀戮,成功运用攻心战术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同时,对诸葛亮在后期治理蜀国时不能审时度势,顺应历史潮流,政策上过于严苛,对蜀国后期的发展与稳定带来一定影响,值得后人深思。这副寓意深刻的对联,让人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诸葛亮。
走出武侯祠,我在门前那棵劲拔苍老的柏树前停了下来,抬头望去,但见散尽硝烟的历史随着阳光被树叶筛落下来,斑斑驳驳,让人感到它曾经的辉煌。那巨大的树冠,覆盖着整个武侯祠和昭烈庙,仿佛也覆盖了蜀汉这片古老的土地,让它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的思绪穿越了千载,依稀见到孔明先生当年栽种柏树的身影,依然是羽扇纶巾、谈笑风生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