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冰小史
老北京,在没有冰棍和冰激凌更没有冰箱的夏天,最早吃冰是有等级的。有皇上的时候,皇上要给各位大臣颁发冰票解暑。《燕京岁时记》中说:“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工部这样正儿八经的衙门颁发冰票,还得按官阶大小领取。
后来,读过一本《北京民间风俗百图》,清同光年间版本,其中有一幅题为“舍冰水图”,上有工整小楷题词:“凡三伏时,官所门首搭一席棚,木桶盛凉水,上置冰一块,棚上挂黄布四块,写皇恩浩荡,民间施舍,写普结良缘,以为往来人止渴。”看出来从乾隆到同光时期冰的进展,不仅有衙门的赐冰,也有官府舍冰,再到后来到处卖冰,冰才与民同乐,走进平民百姓家。
这便要归功于冰窖厂的建成了。旧时京城,一北一南,各有一个冰窖厂,北在什刹海,南就在珠市口。冰不再独为官家专属,开始对大众开放,专门在冬天结冰时藏于地下的冰窖厂,就等着天大热时节卖个好价钱。清时有竹枝词说:“磕磕敲铜盏,沿街听卖冰。”敲铜盏卖冰,成了那时京城街头的一景。这是指卖冰的,还有专门送冰的。张恨水在文章里说:“每月再花一元五角钱,每日有送天然冰的,搬着四五斤重一块儿大冰块,带了北冰洋的寒气,送进这冰箱。”他说的“这冰箱”,不是现在的冰箱,是一种“绿漆的洋铁冰箱,连红漆木架在内,只花两三元钱”。土制的,靠的是冰窖的冰来维持冰点。
对于贫寒人家,夏天里吃冰,吃的是冰核儿。《燕京岁时记》里说:“京师暑伏以后,则寒贱之子担冰吆卖,曰‘冰胡儿’。胡者,核也。”即把冰砸碎,一小块一小块地卖,比敲铜盏卖的冰还要便宜,也可以说是最便宜的一种冰了。
北京的普通百姓真正能吃到冰棍,是新中国成立了“北冰洋”食品厂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