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字的魅力悄然绽放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首李叔同的《送别》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凄美柔婉,记得语文老师在讲这首歌词的时候,总是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如痴如醉,一下子就深深吸引了我的注意力,渐渐地,让我对文字有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的就喜欢上了古诗词。
在随后的读书时期,尽管还有很多不认识的字,但还是陆陆续续的抽空看了一些小说藏书,一知半解的在书中领略到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家国情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读书带给了我无穷的乐趣,让我荡气回肠、激情澎湃,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以及更精彩的人生。
或许在那个物质贫瘠的年代,只有读书才有希望;只有读书才能发展;只有读书才能进步。因此,无论世事变迁,还是沧海桑田,读书一直伴我成长。后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摸索,反反复复熟读一篇篇文章,也就慢慢进入了痴迷的状态。古诗词那种带着温度的文字,仿佛如一朵接一朵花地在心海上灿然绽放,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让我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现代人来说,读古诗词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在对汉语言的理解上,认为古诗词晦涩难懂,往往望而却步,其实从今天的中文学习角度来看,古诗词虽然难懂,但那是现代汉语的前身,也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绕开文言文去研究今天的汉语,就会是割裂了它的历史性,文字的历史演变、词汇的意义变迁、典故的传承延续,只有在古诗词的历史长河中才能深切领悟到。
读古书,须从古诗词循序渐进,古汉语的措辞一般都很精炼,短短数行胜过千言万语,寥寥数言就抵过千军万马,通俗的说,就是一首诗、一阕词、一篇赋,百字短文,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大有乾坤,里面的“信息量”源源不断,释放出的却是上接古今,下联宇宙,左衔未来,右结洪荒的奇闻异事,典故传说,历史传承……如现代人常用的守株待兔、自相矛盾、刻舟求剑等成语,仅仅是普普通通四个字,就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历史故事,如果翻译成现代文体,至少需要几千字的篇幅才能阐述完整其中的深意。
读古书,要深刻理解通假字的特殊性,中华文化虽然源远流长,由于历经多次战乱浩劫,古书典籍不断地散失聚拢,因此修订标准没有得到有效统一,加上幅员辽阔以及信息闭塞的各种因素制约,导致在各种诗词歌赋中出现了大量的“通假字”,让现代读者经常误入歧途,不能够准确理解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内涵和意义,通假字在于“假”字,其实就是同音不同字的“替代字”,只要深刻掌握古诗词的这个内在规律,破译文言文精髓就并不难。
读古书,更深远意义在于体察领悟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可以说,
没有了古书典籍,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精神基础。古往今来,一辈辈的文人志士热衷于写书、校书、读书、教书,把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如实的记录下来,把对世界的细微观察总结下来,把对人生的感悟铭刻下来。可以说,古书中蕴藏着上下五千年中国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古书籍带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一路走来,展现出了源源不断的文化软实力。无论是记载的文字,还是印烙的精神,都能够读出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风土人情,从中可以充分汲取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推陈出新、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古诗词就是现代汉语表达的源头活水。所以,读古书就必须了解其行文的逻辑、表达的技巧、传播的规律,只要深谙古诗词的内在规律,就会找到破译古诗词的密码所在,如果抽时间循序渐进的把各历史时期的古书经典读明白了,理解透彻了,中文的阅读水平、鉴赏水准、表达能力就肯定上去了。
“你所热爱的事情,会带你去想去的地方”。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专注于一件事,就握紧了时光,纵热是艰苦亦不会觉得累,忠于内心,永不言弃,就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如今,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家风,工作之余,沏一杯香茗,在阳光下捧一本闲书,茶香、书香、暖阳交织在一起,芬芳了岁月,馥郁了时光,就如同阳光和雨露,俨然成为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滋养了身心,浸润了灵魂,丰盈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