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峰寨
秋天给大地脱了绿装,逶迤纵横的黄土高原间一条条溪沟陷入了枯水期,如大地失血的脉络变得干瘪,使光秃秃的黄土高原显得瘦弱贫瘠。我们顺着黄河一路前行,过了乾坤湾,只见群山万峁中突然冒出一座孤峰,如棱角分明的石雕,又似孤立无援的石柱,在绵延无尽的黄土高原中更显突兀,这就是会峰山。山上隐隐约约可看到石墙石屋,这就是会峰寨,一个深藏在山崖上的古堡。
会峰寨位于陕西延川县乾坤湾镇牛家山村,山寨东临黄河,西濒深谷,北依牛家山悬崖,三侧绝崖,仅西北与山脉相连,有条小径通往古寨。该寨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是陕北现存最早的防御工事之一,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会峰寨山高沟深,山环水抱,形如虎踞势若龙盘,易守难攻,固若金汤,有陕北“小华山”之称。
狭窄的山路如一条绳索小心翼翼地挂在山上,一边是奔涌的黄河,一边是陡峭的山体。在战战兢兢中,我们终于来到会峰寨。一座沿河高4米、长200米的寨墙挡在路中,不仅让外界无法轻易进入,还让这座耸立在黄河岸边的孤峰更显神秘。穿过寨门,沿着石阶上山,时而是垂直的台阶,时而是旋转的羊肠小道,时而又是惊险的悬崖路。天色朦胧,寡淡的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空。黄河浑黄的水苍凉,山路两旁的灌木草丛萧条肃穆,只有一些酸枣七零八落地挂在树上。
在半山腰,我们看到一片坍塌的房子,有三四十间。房子依山而建,石头垒制,草木盖顶或石板搭制。古时陕北为边疆之地,匪乱多发,这个占据天险的古寨便应运而生,老百姓在此搭屋筑舍,修筑寨墙、寨门、哨楼等,在此避乱躲匪。看着杂草丛生的残垣断壁,我想象着当年惊慌失措、扶老携幼来此避难的人们。如今匪乱没有了,人们也不需要来此避难,虽石墙依旧,但物是人非,这些房屋隐没在荒草丛中,成了山禽野兽的居所。在屋舍附近的高处,有一座由石块垒筑呈圆筒状的哨楼,是瞭望敌情的地方,可以清晰地看到下面山道上的情景。
秋风萧瑟,山路蜿蜒,乱石丛生,我们一路攀登,临近山顶,四周的山便矮了下去。山寨顶部建有一座始祖庙,四座石碑,其中一座为明代嘉靖二十五年竖立,详细记述了筑寨建庙的经过。庙四周依然保留着一些残存的石磨、石碾,顶部还有石窝宝镜,是个圆锥形的小石臼。会峰寨最神秘的地方是摩崖天书。在山麓北侧的悬崖峭壁上,有一行神秘的文字,吸引了很多学者和古文字爱好者前来考究,也许这里还是古人躲避黄河水患的地方,或是观测天象祭拜神灵的地方。古时的黄河是什么样子,水位多高?一切揣测或许都在摩崖天书上。
始祖庙后面有一处观景台,地块狭小,周围均是悬崖,为安全四周竖起了围栏。站在这里凭栏远眺,黄河像一条巨龙从遥远的北方昂首而来,在延川县68公里的峡谷内,蜿蜒曲折形成了五个S型大弯道,由北向南依次为:漩涡湾、延水湾、伏寺湾、乾坤湾、清水湾。黄河的波涛汹涌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峡谷雕刻成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会峰寨东南侧充分体现了这种地质特征,岩壁全是背斜褶皱,岩层如波浪弯曲,是地质运动形成的陕北单斜翘曲构造的最好见证。
寒风雄劲,历史往已。曾经的会峰寨已从当年的避难古堡变成了黄河岸边一处知名景点。站在高高的会峰山顶,远眺九曲十八弯的黄河,犹如一条游龙在晋陕峡谷里翻江倒海。寒风让黄河的水变得雄阔起来,声势强劲撼人,站在山顶依然能感受到黄河的千里奔腾,犹如我们伟大的民族虽一路坎坷,但一直勇往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