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货三题
语云:民以食为天;孔子曰,食色性也。大快朵颐,食前方丈乃人生乐事。美食,非惟古代传统饮食文化,即便今天21世纪现代化小康生活时代,尤为广大食客所青睐,央视《舌尖上的中国》倾倒无数美食爱好者。因之所及,谨此家乡风味食品几款姑述,以期与读者吃货诸君共飨。
彭城单饼
家乡饭局,酒席十分讲究,而吃饭则甚是随意。大都米饭、馍、煎饼之类,偶尔也上单饼;而面条、水饺则属单纯小吃是不大上台面的。单饼是徐州特色小吃食物,现在却很少见了。
莫非单饼过于单调?—— 此,仅指其制作形式而言。
推杯换盏中,饭食上来了,果然是单饼——
接一张单饼在手,心中竟然涌起一种莫名的感动,仿佛手中握着一段如火如荼的暖暖的历史!
据说,当年楚汉相争时西楚霸王项羽应丰县小吏刘邦约麾指咸阳途经徐州,徐州父老欢呼雀跃,夹道欢迎。为了让霸王不误行程,西征快捷,全城百姓家家户户为霸王军旅备饭。大家嫌蒸馍、摊煎饼太慢太费时,不知是谁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取出面来,加水,拌匀,和成面团,揉扁,用擀面杖压制推开,然后一张张放在饼鏊上炕熟。果然,说时迟、那时快,不一会儿,一摞摞黄澄澄香喷喷的单饼陆续送至霸王军营……一顿饱餐之后,楚军西指,一路顺风,披靡所向,后终成霸业。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徐州),于城南的云龙山上,构筑丛台,在虞姬陪侍下“秋风戏马”,霸业雄风,楚室生春,重啖此饼。
时至今日,徐州人都很骄傲:家乡小吃——单饼是与诛暴秦、伐无道的一代巨人西楚霸王联系在一起的……
酒足饭饱之后,大家相拥而出,殊不知当初西楚霸王项羽携爱妃虞姬御食此江东父老炕制的单饼时其心境、情致如何?
徐州小吃
芸豆卷 芸豆卷,原本是徐州地方民间小吃。传说清光绪年间的某个夏日,慈禧偶尔听到宫墙外有铜锣响和吆喝声,便问周围是怎么回事,原来是位卖小吃的。两边唤来卖货人,经盘问始知此人乃徐州古彭城辖古邳龙街玉带桥东袁氏铁匠铺府上本家厨师,因逃避战乱至京都。老佛爷品尝了他的芸豆卷,觉得美味。于是,太后便将此外地人袁大厨师留在宫中专做小吃,芸豆卷也就成为宫廷御膳珍品。
栗子面小窝头 据传,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仓皇西逃。至京郊,有人以窝头敬献,慈禧饥不择食,觉其味甚甘美。待敌退,两宫回銮。庆幸之余,慈禧命御膳房制窝头。袁大厨师妙手,用当年所产玉米面,过细箩,再掺加上等黄豆面,适当加入栗子面、放白糖,做成窝窝头进呈。此窝窝头观之饱满润泽,闻之清香扑鼻,食之既软又甜,老佛爷品尝后赞不绝口。
豌豆黄 豌豆黄是将豌豆煮熟做成豆沙,加上白糖桂花,待冷却后切成方快,上面搁几块蜜糕或几粒小红枣,吃起来入口即化,乃夏季消暑佳品。此品并芸豆卷由袁厨师一起传入清宫,成为宫廷御膳名品。有诗云:“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燕京乃华夏畿辇、京城、首都,精英毕集,风物荟萃,九州文化文明大都攒聚于此,并在这里得到最终认定和充分展示。家乡徐州小吃能得以宫廷太后首肯,饮誉京师,此不失为彭城人的一大荣耀。
古邳甜油
民以食为天,百味盐为首,而作为调味品,甜油必不可少。
甜油大抵是介于食油、酱油、豆抽与醋之间的一种佐料,颜色逼似,味道相近。甜油乃居家日常生活特别是办酒席时厨师所必备,家乡人请客送礼也用它。
相传,古邳很早就有甜油生产。大约明清时代有一家老字号曰“华氏酱园店”,经营店铺位于古邳老街的财神阁。阁外有条大河,大河与沂水、武水相连,该店铺制作各种腌渍卤制品,皆用此河中之水。“沂武交流,伏酱秋油。”华氏甜油制作用料极为考究,而季节性又强。春天,精选小麦、黄豆等原料磨成面粉蒸馍,将熟馍掰成块状置入室内遮光高温器皿中发酵,待馍块生出乳黄色菌性线绒,即可将其从室内搬至院子中置开阔宽敞通风处晾干。然后放入露天大缸内加水浸泡,经过整个夏天特别是“三伏”的日光暴晒,加之夜晚月照,晨曦甘露。立秋之后,从缸中的滤筒内取出的杏黄色液体即甜油。华氏店铺地理位置优越,甜油制作得天独厚,其甜油产品集鲜、甜、浓、香于一体,酱香浓郁,色泽清澈,体态醇厚,不仅味道异常鲜美,而且营养丰富,脍炙人口。
旧传,有一年乾隆帝下江南巡游至此。远近地方官吏前来侍驾,送山珍海味、美酒佳肴,下邳官吏则送去了华氏酱园甜油。乾隆皇帝品尝过古邳甜油浇拌的菜肴后,不胜龙颜大悦,啧啧称赞,并极力向皇家御膳房推荐,被称其为“御甜油”。自此以降,华氏酱园生意日隆,古邳甜油生产逐渐风靡,作坊比比。时至今日,故乡古邳街上人家大多生产甜油。其间,而以贡家酱园酿制的甜油最为醇正,色、香、味俱佳,为远道而来的顾客们之首选。
虽早有“御甜油”之称,但自华氏酱园而今贡家酱园古邳甜油大多无商标,只在古徐州府辖内交易流通,不知道是故乡人太忠厚老成不懂得把自家的事业做强、做大怎的,不过据乡亲们称是因为上一个商标要破费不少钱。
尽管如此,“油甜不怕巷子深”,古往今来不少庙堂显达、他乡食客总还是不远千里、万里来此传统历史文化名镇品尝这新鲜——古老的新鲜——络绎不绝,冠盖相望,家乡人的生意火着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