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安庆不说塔
“过了安庆不说塔”,这是我20年前创作的一首诗中的一句。思乡的时候,我时不时独自静静默诵一遍这首诗,算是心灵的慰藉或一种乡愁的表达吧。历史名城安庆是我的故乡,素有“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禅宗圣地”“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安庆城东南,临江建有一座寺庙,名曰迎江寺。迎江寺原名“古万佛寺”,创建于宋开宝七年,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古刹了。它上接九华,下临匡庐,北攘天柱,南临长江,可谓得天地之灵气,占人文之辉光。寺内有古塔,名曰振风塔,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开始兴建,距今已450余年。振风塔为八角七层楼阁式砖石结构宝塔,自底向顶按比例缩小呈圆锥形,每一层则各有称谓,或取佛陀妙语,或引佛家经典,寓意深远。振风塔是长江流域最大、最高、最美、最巧的七层宝塔,享有“万里长江第一塔”之称。因其依江耸立,如同灯塔,兼具导航引渡的功能,无论你是顺流而下还是溯江而上,从十里开外就可遥望它的雄姿,因此也就有了“过了安庆不说塔”的美誉。每当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当硕大的圆月高挂苍穹,月光照耀下的振风塔塔影竟然能够神奇地横跨长江江面直达对岸,随着滔滔江水起起伏伏若出其中,伴着洪波涌起若明若暗若出其里,层层叠叠,涟漪缤纷,幻化出无数塔影,景象万千,煞是神妙奇绝,名曰“塔影横江”。于是,就有了更加美丽的传说——万里长江两岸的宝塔在中秋团圆之夜齐聚安庆,向振风塔作一年一度的“朝觐”,因此振风塔又被冠为“长江塔王”。“长江日浩荡,塔影流不去”。月明之夜,“塔影横江”确实为“安庆八景”之一。
作为安庆“桅杆”的振风塔,取名“振风”,寓“以振文风”之意。安庆自振风塔建成之后,境内文风果然昌盛,才人辈出。因此,安庆素有“桐城派故里”“京剧鼻祖徽班成长的摇篮”“黄梅戏之乡”之称。明清两代培养出了黄信一、刘若宰、赵文楷、龙汝言、李振钧、杨朝福等6位殿试状元,还有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京剧表演艺术家程长庚和杨月楼、杨小楼父子,书法大家邓石如,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等,更有新文化运动先驱、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陈独秀及其儿子陈延年、陈乔年,以及“两弹元勋”邓稼先、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美学家朱光潜等等。
其实,安庆的历史悠久,东周时期为古皖国(今潜山市境内)所在地;南宋绍兴十七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安庆城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年,已有800余年的历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的天柱山,早在汉武帝时就被封为“南岳”,与黄山、九华山并列为安徽省三大名山。历代达官名宦、文人学士,如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等,无不为天柱山胜景所吸引。他们或远眺,或登临,或结庐而居筑亭而读,或吟诗作文刻石勒名,留下了许多传世的诗文和珍贵的人文景观。白居易诗曰:“天柱一峰擎日月,洞门千仞锁云雷。”王安石诗云:“水无心而宛转,山有色而环围,穷幽深而不尽,坐石上以忘归。”文豪巨匠们在字里行间还纷纷表达想在此地归隐田园、安度晚年之意。天柱山是佛教圣地,三祖寺就在其襟抱之中,二祖寺也在安庆境内。
安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孔雀东南飞》就诞生于此。三国时期“周郎赤壁”与“小乔初嫁了”的美丽故事也发生在这里。在我的家乡,今天依然保留着魏文帝曹丕出生的“太子墩”和“育儿村”。在中国戏剧史上,有“无石不成班”之说,此处的“石”即为安庆怀宁县石牌镇。清朝中叶,因为有长江支流皖河穿城而过,石牌成为远近闻名的商业中心,拥有商家三千、帆船千艘。江西、福建、湖北等地客商纷纷在此设馆驻节,戏曲等市井文化随之兴起。弹丸之地的石牌,当时可供表演的戏剧舞台多达800余处,不仅有戏园、戏楼,还有花戏台,涌现出了郝天秀、程长庚、杨月楼等多位开一代风气的宗师。随着四大徽班进京,皇帝为安庆艺人精美绝伦的行头、装饰惊叹不已。而堪称我国戏曲史“活化石”的金鸡碑也源自安庆,座落于怀宁县洪铺镇金鸡村。金鸡碑被誉为“戏神碑”,是研究我国戏曲史的重要文物文献,中国电影“金鸡奖”即取名于此。而更令我们安庆人骄傲的是,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的黄梅戏,不仅是安庆的文化品牌,而且已成为父老乡亲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论你走在安庆的城市还是乡村,不论是在街头巷尾还是田间地头,你总能听到人们或激情飞扬或浅吟低唱,曲不离口的就是黄梅调。还有,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雷池”、二十四孝中的“卧冰求鲤”和“六尺巷”的故事,也都在安庆的土地上发生,代代传颂。因此,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安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尚礼崇文,知书明德,润物无声,生生不息。
是啊!“过了安庆不说塔”,安庆的历史和文化永远是家乡游子引以为傲的精神家园。今日的安庆,作为长江三角洲中心区27城之一,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还是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又成为安徽省第一批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潮涌大江阔,扬帆正当时。谁不说俺家乡好?我相信,家乡的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