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中“绽放”
无论是对女儿田觅蜜来说还是对我来说,今年的暑假都是紧张忙碌却又记忆深刻的一段时光。六月底七月初,女儿参加了国家大剧院版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第三轮演出;而后,她又马不停蹄地进组,投入到原创音乐剧《绽放》的排练;8月25日,因疫情调整公演计划的原创儿童歌剧《阿凡提》开启新一轮演出,她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从“鹃妹子”到“‘儿童之家’的孩子”再到“阿娜尔罕”,女儿在舞台上不停转换角色,伴随每次登台,完成人生必经的成长。而我,一直陪在她身边,感受她的成长,也与她一同成长。
有音乐时刻相伴,使女儿的成长体验中多了一抹独特的颜色。自从去年在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饰演“鹃妹子”一角,她在导演的细心指引下逐渐体会“鹃妹子”对妈妈田玉梅的那种无时无刻的依赖,进而感受到歌剧艺术在舞台表演、台词和演唱三方面相互作用时那种奇妙的“化合”。经历初次登台的紧张以及前两轮演出的反复打磨,到第三轮演出时,她显得更熟练了,更自信了。尽管这部歌剧的“排练厅版”与“歌剧院版”我已欣赏过多次,但在正式演出时,我还是特别感动,不仅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和演员出色的表演带来的那种心灵的震撼,也因为亲身经历、亲眼见证女儿一步步走向舞台的那种成长的触动。
她将这种状态,也带到了《绽放》的排练过程中。《绽放》这部音乐剧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为原型,讲述了张桂梅从一位普通的支教女青年,到立志为云南山区的女孩走出大山圆“大学梦”,历尽艰辛推动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建立的感人故事。在“华坪女高”校长的身份之外,张桂梅还是华坪“儿童之家”(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院长,“儿童之家”的孩子都将张桂梅视作妈妈,所以编剧在张桂梅倾注全部心力办学的主线之外,特地安排了一条她在深夜完成工作后去“儿童之家”看望孩子们的副线,并在临近结尾的新年场景往复,于升华主题的同时平添了一股温情的气息。在剧中,女儿饰演的是“儿童之家”的一个孩子,她将张桂梅视为“唯一的妈妈”,剧中唱段着力表现出孩子对张桂梅的依赖与不舍;从角色设置上来看,这个角色与女儿之前饰演的“鹃妹子”有不少相同的地方。
有相同,也有不同。《绽放》讲述的故事都有相对应的原型,这意味着表演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参演《绽放》之前,女儿对张桂梅老师的认识仅停留于书本上简短的几句话。一天排练,她看到饰演张桂梅的演员手上贴着许多膏药,流露出不解的神情。当晚,我给女儿讲述了张桂梅老师的故事,告诉她张桂梅老师之所以手上贴满膏药,是因为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疼得无法正常活动;除了类风湿关节炎,张桂梅老师饱受多种疾病的折磨,但她仍然坚持工作,用贴满膏药的双手,托举起许多山区女孩的希望……听完我的讲述,女儿在表演时,有了一些细微的情感变化——“儿童之家”的孩子对张桂梅不仅是依赖与不舍,其中也隐含着对她身体状况的担忧与至真至诚的牵挂;这份情感是“双向奔赴”的,所以在歌词中才会出现“害怕黑夜会夺走你,又讨厌自己总是在拖累你,多希望今晚就能长大,不再哭泣,真对不起”这样的内心独白。排练期间的反复交流,让女儿对张桂梅老师有了全面的了解,走下舞台,步入生活,她对一直关心她成长的老师也多了一重敬意。
经过近两个月的排练,《绽放》终于在中央歌剧院剧场首演,在场观众被张桂梅老师的大爱举动所动容,也为演员们的精彩表演奉上一次次热烈的掌声。看到女儿再一次站在舞台上,回想这段时间的辛勤付出,我心里生出几分“初看不知其中意,再看已是剧中人”的感觉。诚然成长赋予每个人不同的命题,每个人也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它做出各自的回答;女儿把答案写在了舞台上,相信她也能把答案带到生活中,就像这部音乐剧所要表达的深意一样——向着阳光,努力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