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风吹尽棘成薪
凯风吹尽棘成薪
文/靳小倡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就有赞美母爱的诗歌——《诗经·邶风·凯风》。这首诗为什么经过三千多年的岁月洗礼依旧历久弥新?其中深重的悔恨,正是《凯风》诗意的传承与生发。
一
1925年,爱国学子闻一多从美国学成归国,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七子之歌》。诗歌以拟人的手法,将中国当时被列强掠去的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大(旅顺和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表达了孩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是儿子对母亲的倾诉和愧疚。诗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三千多年前的《诗经·邶风·邶风》,同样表达的是七个儿子对母亲的愧疚: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晛睆黄鸟,载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这是三千多年前的“七子之歌”,它产生于春秋时期的卫国大地。“慈母手中线”是一首歌,“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一首歌,“倚门伫立盼子归”也是一首歌,“凯风吹尽棘成薪”更是一首歌。《凯风》真实而细腻地写出了在“母亲的手”的“抚摸”下酸枣树长大的过程,或者说七个孩子长大的过程。“凯风”具有人子思母孝亲的特定含义。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棘,酸枣树。心,酸枣树上的纤小尖刺。温馨的风从南方吹来,吹拂在酸枣树那稚嫩而纤小的刺上,将我们带到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自然风光中。夭,初生草木柔弱的样子,喻人生之初。夭夭,茁壮茂盛的样子,每个孩子的长大成人都极其不易,“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劬劳,操劳,过于劳累。“母氏劬劳”,直接点明儿女的成长是母亲操劳的结果。酸枣树上的小嫩芽,在“凯风”的吹拂下开出朵朵黄色的小花,在春风中摇曳,一点点生长,就像惹人爱怜的孩子,在母亲的倾情哺养下健康成长。这句诗是从养儿艰难的层面上,开始讲母恩难报。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心”长成“薪”,成材了,长成了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明代钟惺《评点诗经》中说:“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酸枣树长大了,孩子也成人了。圣善,指母亲贤惠持家,照顾子女,品德圣美。然而,最令母亲心痛的,是长大的酸枣树不能回报三春晖,长大的孩子不能回报母亲的恩情。“母氏圣善,我无令人。”无,没有。令,善,美好。令人,善人。此言“我”不善,没能长成栋梁之材,而是成了如荆条般供人做饭的柴禾。“母氏圣善”,我却不能回报母爱。此番自责,让三千多年来后人在“七子”的痛苦中反思。朱熹《诗集传》曰:“以圣善称其母,而自谓无令人。其自责也深矣。”唯其不能回报,才会努力去回报,至少可以做得多一点、好一点,减少母亲的劬劳和苦痛,让母亲感到欣慰。
棘心成了棘薪,让我想起“画荻教子”的故事。《宋史·欧阳修传》载:“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欧阳修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无钱读书。母郑氏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一笔一画地教儿子写字。欧阳修终成八大散文家之一。
“爱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爰,何处。寒泉,卫地水名,冬夏常冷。浚,卫国地名。浚地的寒泉默默地流淌,不分昼夜地滋润着一方地一方人,正如劬劳的母亲,默默地养育着“七子”。后来演变为成语“寒泉之思”,说的就是子女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七个儿子,共有一个天下最好的母亲,但他们除了给母亲带来劬劳,又能给母亲带来什么?
二
最后一节,由寒泉转向树上的鸟。“晛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晛睆,犹“间关”,清和婉转的鸟鸣声。《琵琶行》有“间关莺语花底滑”。黄鸟,黄雀。载,传载,载送。小小黄雀,在柳树上鸣叫,悠扬动听,这是在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愧疚。鸟儿尚能用甜美的歌声来宽慰母亲,身为人子,却不能宽慰母亲。“有子七人,莫慰母心”是上一节后两句的重叠,抒发对母亲强烈的愧疚之情,令人想起清朝黄景仁的《别老母》:“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游子要去河梁谋生,风雪夜里离开老母,不由感叹“此时有子不如无。”养儿有什么用?倒不如没有。“此时有子不如无”成了天下游子愧对母亲的代言词,这种深重的悔恨,正是《凯风》诗意的传承与生发。
诗人面对天地自然,平视枣树,俯视寒泉,仰视黄鸟。视线所及,引发对母亲的爱。朱熹《诗集传》曰:“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
《凯风》是诗人自怨自恨之诗,恨自己身为人子,尽孝无能。诗中母亲的形象是伟大的,是不惜劬劳的圣善之母。全篇没有一句对母亲的怨辞,有的只是对自己的怨恨。林清玄说,母爱就像电灯泡的钨丝,没有她,人生就不亮,人性就无光辉。做一根钨丝图什么?做一束寸草又能报几许?清人蒋士铨的《岁暮到家》给出了标准答案: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不敢叹风尘”,不敢说自己在外有多辛苦,但恐母亲听了难受。
三
关于母爱的诗词歌赋,以《凯风》为滥觞。其诗意影响了三千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后世常以“凯风”、“寒泉”代表母爱。古乐府《长歌行》的“凯风吹长棘”“黄鸟鸣相追”,牵动着游子的强烈思情。苏轼的《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凯风吹尽棘有薪”,苏轼的好友胡完夫能正直立朝,延陵高望,是其母周夫人教子有方的结果。王冕的《墨萱图》“南风吹其心,慈母倚门情”,慈祥的母亲倚门盼子归。《毛诗序》曰:“《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母爱是天性,能用心感受母爱,才能成为孝子,因此毛公把它提升为“美孝子”。赞美孝子,提倡孝心,是对母爱最大的回报。
关于《凯风》的主旨,有多种说法,但私以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自责的诗,如此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孔子说:“温柔敦厚,诗教也。”邶国乃殷地,商纣王之子武庚的封邑,后并于卫。当时的邶国,风俗不淳,故有《凯风》之诗,希望用慈孝来对抗盛行的淫风,用诗歌来教化人民。
《凯风》是《诗经》中少有的描写母子之情的名篇,感人至深。清代刘沅评论说 :“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希望为人子者,常怀凯风寒泉之思,感念沐恩,常回家看看。“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醒。”略尽孝子之礼,让父母安度晚年,不再有“皋鱼三失”之叹,不再有“子欲养而亲不待”之悲,才是真正的孝道。(260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