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情怀
诗人郁斌在他新近的一首诗《元宵节是南城门》中写道:“腊八节是个北城门,元宵节是个南城门,城里是一年一度春节,由北向南循序渐进,写出农历年的长度
别出心裁。
年到元宵,方算结束了。钱花了,人散了,心定了。央视一年一度的元宵晚会,歌舞灯谜光影交错美美不胜枚举,为癸卯兔新年画了一个圆满句号。
元宵节的团圆是农历月亮的初圆,标示新年圆满。元宵节的欢庆是对农历新年的一个总结。闹了元宵后各家大散,平常又琐碎的生计重头开始,生活的快乐伴随着烦恼与日子同行。借助新月初圆来一夕潇洒,消化一些难与人言的不如意事。
巧的是今年的元宵傍着元宵节姗姗来迟。据说一个世纪中只有6个回合,让经历的人觉得有点幸运。虽然顶着寒风,还定格在五九尾上,但离六九头就差十几个钟头而已,春打六九头的吉祥就在眼前。春的天象还不明显,春天的窗口己经打开。田野青青郁郁的麦垅间,一条条逼仄的墒被沟渠阻断。屋檐下蜂巢预留的气口,漏出深深浅浅的吟唱。花喜鹊衔来的枯蔓旧枝,堆积在树杈电杆之上。看似无心也都有序,透过大寒的门槛,听得见蹒跚的春履,踩点左邻右舍阑珊灯火了。天时如此,人和也不甘寂寞。记得有一年的元宵节恰巧重合西方的情人节,使得这个传统节日婉约浸淫浪漫。中西文化的精彩聚会,中西合璧,包容万象,足以显示文化渗透力的强劲。同样,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代西方民众的影响也蔚然不可小觑。以年年岁岁的中国春节为例,联合国秘书长及许多国家元首赶在中国农历新年恭贺中国春节。央视春晚和元宵晚会通过在欧美国家的繁华地段布置的成百上千块巨型电视屏,对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直播。中国春节和元宵节文化元素对世界的渗透与日俱增,早已不限于华人华侨社会,这是民族文化自信力的表现。
从晨曦初放到月上东山,元宵节里满屏的问候快乐融融。却令我怀念起少小时光乡土举火把提灯笼在乡野田间炸麻虫的那份热闹快乐。炸麻虫是我家乡盐阜地区元宵节里的一个风俗。月出,铜锣声比月亮还响亮,家家户户的男人冲进田野,手举火把在野地里乱窜。口里唠叨着炸麻虫,炸麻虫。驱逐虫害祈求五谷丰登。年少的我也随着跑,图个好玩,不知其意。走过水井,走出少年,从冬天走向复苏的春天。炸飞的麻虫里有一个就是我。投亲来到异乡闹元宵,任凭热闹总还是少点炸麻虫的味道。不过是借旧俗而感怀逃逸了的青春时光。把害虫从赵钱家田里赶到孙李家地,起起落落的总归亲邻家园。足见炸麻虫的风俗胸襟太小气,不太与人为善。
过元宵节的心情也因人而异,古今如此。辛弃疾的元宵节潇洒风流: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欧阳修就过得悲悲戚戚,不见去年人,泪洒春衫袖。同是元宵节,心情不一样,有人笑语盈盈,有人泪洒春衫,都是借助月圆寄意人情离合。
天意与人情顺其自然就好。当真收到玫瑰或巧克力就当情人节过,收到祝福就当元宵节过,什么也没有收到,就自己煮一碗元宵。一只元宵经千年手搓,圆上套圆。即便不小心煮烂了,漏了馅,空了元宵,但使汤更加有味道。举头一轮圆月,天涯海角共此时。这轮月照过辛弃疾的宝马雕车,照过欧阳修的去年人。不问悲欢聚散,能在月上柳梢头有约,自有一段值得珍记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