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是为了永远铭记
(一)
周铁老乡张振强发给我一张图片:画家陈行晔创作的版画《秘密会议》。此画再现了……
时值寒露过后,遍地金黄,风送来谷物生长的气息。繁茂丰盈的当下,令人更加怀念先辈英烈。
(一)
周铁老乡张振强发给我一张图片:画家陈行晔创作的版画《秘密会议》。此画再现了1923年地方党史中的大事件:无锡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画中六人,居中而坐的应该是团支部书记张效良。
张效良40岁去世,现有党史中,找不到他的一张照片,这张版画让人尤感亲切。他现有的生平事迹,今天看来内容比较简单,我很想知道他更多的故事。
振强是周铁人,与张效良是族亲,他对先辈怀有崇敬之情,且在无锡长期从事档案工作,精于梳理搜寻史料,而我擅长寻访调查,彼此分工配合,寻迹先烈过往,也许会有新发现。
果真,这一追寻,掀开了张效良波澜壮阔的真实人生。
(二)
现今高度发达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振强利用数据库,将上海图书馆1923年《申报》上有关张效良(志和)的16份报纸内容下载下来。
99年前的报纸,完整记叙了张效良新加坡拘禁事件经过。
他被拘捕的原因是“印刷国耻之二十一条件(现一般称‘二十一条’)”。
所谓“二十一条件”,即1915年5月9日,袁世凯被迫同意与日本政府签署丧权辱国条约,中国人将5月9日定为“国耻日”。
张效良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失败后,他曾在无锡县立第一、第三高小任教,1919年赴新加坡,在南洋日夜学校当校长。
1923年5月9日这天,是“国耻日”纪念日,张效良印制“二十一条件”传单,宣讲不忘耻辱,强我中华,被新加坡政府拘禁。这件事,在当地掀起轩然大波,华侨纷纷声援。但当局不肯放人。张效良在狱中给上海各团体写信呼吁,托中国驻英领事伍璜的外甥火成礼带回国内。
1923年6月6日,《申报》第13版刊登了一则新闻《华侨印刷传单被囚之呼吁书》。
张效良当时用的是张志和这个名字(志和是他的字)。呼吁信摘要如下:上海各团体诸公均鉴,敬恳者,志和只凭一点良心,服务于教学界者,怱怱已十二年于兹,南渡迄今亦将四载,本年五月九日,因印刷国耻之二十一条件,是夜九时许,被居留政府之华民政府司拘禁,至十二日,判罚二百六十元结案。讵至十八日午后一时前,警探长带同暗探二名到校,谓“华民政府司请你会话,语毕即返,决无他事”云云,志和即随之登车。先至警务所,旋即送入此间(四牌坡西廊岭拘留所)转瞬又一周矣,未知何日释放……
张效良在信中讲述了拘禁经过,希望得到援助。
这份呼吁书刊出后,引发了国内营救张志和的热潮,《申报》跟踪报道,前后有11期报纸关注此事。在多方努力下,被关押二月余的张志和出狱,7月10日被新加坡当局押乘浩生轮船,驱逐出境。15日,张志和抵达香港,逗留四日后,改乘新宁轮船于23日上午抵沪,受到了各界人士的欢迎。
《申报》上的内容,讲明了事件真相。根据知情人口头叙说整理的内容,显然没有张效良自己写的信、发表的谈话,来得更真实确切。
(三)
可敬可爱的先辈张效良,终其一生为战胜恶环境而奋斗。一份99年前写的建团宣言,至今读来让人激情满怀:
我们现在承认和恶环境奋斗,是我们人类底天职;并且相信我们底奋斗,确有善化恶环境的可能……很盼望海内外有心世道的同胞们,快快风起云涌地团结起来;积极努力地奋斗下去;往后终有战胜恶环境的一日,才不辜负造化给我们一副无上智慧的灵性。
1923年,对于张效良个人来说,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
这一年的9月17日,他在上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宜兴早期共产党员。
这一年的10月,他创建了无锡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
我们从多份史料中,找到他入党、建团的佐证。因为他在新加坡的爱国行为,回到上海后,党组织对他格外关注。1923年9月17日,经无锡同乡糜文溶介绍,中共上海地方执行委员会兼区执行委员会第13次会议批准张效良(张志和)为候补党员,并立即派他往无锡,开展党的活动。
那么,组织上为什么要立即派张效良到无锡呢?
当时上海地执委兼区执委负责江浙两省党的发展工作和革命运动。他们首先确定了要在南京、无锡等地建立党组织。因为无锡有发达的近代工业,工人人数有7万左右,工人运动十分活跃。其次,五四运动后,无锡已有一批进步社团,积极传播研究新思想。这是建党的组织基础。
张效良离开大上海回到无锡,再次到县立第一高小任教。很快,他通过糜文溶的关系,结识了唐光明、徐萼芳、糜辉等进步青年,并在学校里积极宣传革命理论,宣传反帝反封建。学生薛萼果(后成为经济学家的孙冶方)、顾葆仁两人经常到他的宿舍去玩,在他的教育启发下加入了团组织。
1923年10月的一天,张效良秘密通知在锡的团员,去城中公园西社开会,正式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无锡支部,他担任支部书记。联络地点设在徐萼芳与人合开的洪泰烛号内。
这次追寻,我们发现1923年12月9日的《申报》上,刊登了无锡组织青年团的消息。这个组织实际上是无锡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外围组织,以便公开活动。
张效良忙着筹备这个组织,刊印简章及宣言等事宜。长年奔波劳累,全身心地投入,此时,他的身体出现了状况,得了肺病。1924年1月,他回家乡周铁养病。
(四)
周铁镇长春桥下,有一幢民国时的建筑,这是竺西医院的旧址,现已成为当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效良回乡养病期间,妻子赵衡去世,他变卖部分家产,购置医疗器材和药品,与同村好友谢绍柏创办竺西医院。贫苦人来看病,不计诊费。谢绍柏就读过南洋大学医科,负责坐诊帮人看病,张效良则以这个地方为联络点,培植革命力量。
傍杏村,现在隶属于棠下村。根据史料记载,张效良1928年葬于傍杏村西。寻访中,我在村民张达初的引领下,找到村西的位置。
张达初今年83岁,据他说:1927年万益等人领导宜兴农民秋收起义,张效良带领周铁的几个农民赶到宜兴城里攻打县政府,当时曾叫他父亲一道参加,父亲胆小,没有去。起义受挫后,张效良躲藏在船底,上面盖着木板和芦席,避过了敌人的搜查。船开到无锡,他在仙女庙附近一个远房亲戚家暂住,后来肺病发作去世。
张效良没有子女,是嫂子和侄子去无锡,把他的灵柩运回来,葬在傍杏村西边。上世纪70年代,农村搞格田成方,其坟墓被平掉。
我听闻后有些惋惜。时值寒露过后,遍地金黄,风送来谷物生长的气息。看到成片丰收在望的稻田,又觉得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存在。英烈睡入泥土,虽然没有墓碑,但丰碑自在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