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湾区》专栏丨温秋圆:老物件里的绵长记忆
历经沧桑岁月,松岗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历久弥新,在深圳这片文化沃土熠熠生辉。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已成为松岗城市生命的重要部分,为松岗文化传承注入精神力量……
编者按
历经沧桑岁月,松岗厚重的人文历史底蕴历久弥新,在深圳这片文化沃土熠熠生辉。丰富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已成为松岗城市生命的重要部分,为松岗文化传承注入精神力量。本期“时代湾区”专栏聚焦松岗物质文化遗产,挖掘不可移动文物蔡学元进士第、王氏大宗祠的前世今生,回溯岭南文化名镇耕读治学、忠孝传家的传统,抚今追昔,赓续文脉。文字间激起阵阵乡愁,徐徐铺开一幅质朴浓郁的民间风情画卷。
老物件里的绵长记忆
温秋圆
不知什么时候起,对旧物总是心心念念,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秋末冬初,意外撞见松岗工业时光博物馆,许多百余年的老物件流淌出一种独特的浪漫风情,浓浓的生活印记唤起我对旧时光的回忆。
旧物,看着陈旧不堪,但每件旧物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记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知有多少人还记得当年“三转一响一咔嚓”的荣耀,记得初次使用留声机、寻呼机、开盘机的新奇,记得“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的吆喝。我原以为,即便怀念,这些已然淡出人们视野的物件,终将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而今在工业时光博物馆见到实物,内心的遗憾得以弥补。
顺着满屋藏品走一圈,许多未曾谋面的物品跃入眼帘,甚至那些陪伴过我童年的事物,也像瞬间打开时光窗口一样,扑面而来。
藏品中有清朝时的照相机、中国第一台收音机、 19世纪的电话机,还有各式留声机、电影机,不断更新迭代的电视机、手机、电脑,童年时见过的油灯、暖水壶、手电筒等生活用品也整齐陈列在架子上。用手抚摸,不染半点尘埃,主人平日一定是细细打理,让这些物品即使褪去了光彩,依然闪烁着生命力。
看到这些曾经与人们朝夕相伴,甚至梦寐以求,最后却又销声匿迹的东西时,万千滋味涌上心头。我仿佛找到了一个巨大宝藏,找到了“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惊喜,又被“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的沧桑之感笼罩着。
所有“旧”的元素都在这里汇聚,时间在此流淌,时代烙印随处可见,它们也曾温暖了岁月,温暖了几代人。
我听到了50多年历史的开盘机发出的声音依然饱满,音质极佳。开盘机,一个时代的缩影,50多年前能听到这种声音的家庭非富即贵。120年前的手摇缝纫机已锈迹斑斑,把手从中间裂开,木制底座也透露出年代久远的秘密。用手轻轻摇动,机子还很灵活,发出清脆的声响。一台老式电话机,曾让一个年轻人流泪,他回想以前出门在外打电话回家时,插入电话卡,卡着秒跟父母说聊不完的话。
变化着模样的物体,千古不变的生活,这些旧物承载的思想和记忆,是比其功能更为重要的存在。有些物品,经过时光淘洗依然留了下来,与文化的流传一脉相承,让陌生的事物为今人所认知。
就如博物馆里的另一处景观——锔瓷老物件。中国是瓷器的故乡,自然有锔补瓷器这一行当。过去,尤其在乡下,常有工匠挑着锔瓷工具,扯着平平仄仄的嗓音,在破裂瓷器上打上锔子,延续着它的生命。幡然醒悟,我们从小听着父辈们“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的教诲,不正来自这锔瓷手艺吗?
我不禁沉思。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让很多传统手艺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失去了用武之地。幸运的是,依然有一些匠人,让这些工艺得以留存。他们或许在一个寂寞的角落里,安静地传承着这古老的技艺及其背后的文化。
恍然间,被馆前一块牌匾所吸引:宝安区文化馆再生资源回收创意馆。字里行间,是博物馆主人李一航从事工业废品收购20年间,收藏逾4000件城市矿产的传奇,收藏的目的是让青少年了解我国科技发展的沧桑巨变,松岗街道为此给他免费提供这个展馆。他也当起了义务讲解员,让这些渐行渐远的老物件焕发了第二次生命。如今,博物馆已被松岗打造成文化教育基地,也成为宝安区特色主题馆。
展馆入门所见,一台“北京牌”电视机尤为显眼。这是中国生产的第一台电视机,也是他最骄傲的藏品,连说明书都保存完整。李一航奔波1800公里路收入这件藏品,迄今他收藏的老式电视机已近400台。对电视机的执念,和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当年邻居家有一台电视机,为了换来看电视的好位置,李一航每天吃了饭就去邻居家帮忙干活,母亲常说他“家活懒,田里活沉,人家的活不累人”。小伙伴们挤在一间屋子里,坐着小板凳,安静地看《新白娘子传奇》,那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吸引我注意的,还有一个小空间,它还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城市家庭的摆设。木制高低柜、嫁妆箱、搪瓷脸盆、微微泛黄的挂历……深入回溯,感叹旧物过往生命的光彩忠实再现。像是将时光锁住一般,一组简陋的物件还原了那些年里的居民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李一航回忆,这个空间的灵感源于读书时代,他在班主任家中看到的场景。他画下草图,几经周折找齐这些老物件,将当年的梦想和记忆浓缩在这个空间里。
世人恋旧物,莫不如此。
万千思绪在我脑海交织。这些跨越百余年历史的老物件,虽然落后于时代,但是幸运地避免了被解体和被抛弃的命运,它们依然散发着余热,默默讲述着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也真实反映着人们生活的变迁,保留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昨日种种,历历在目。我终于在流连许久之后,踏出了大门。忽然间,只觉得,坠兔收光,远鸡戒晓,换了人间。只是感恩这场遇见,让我渐入模糊的记忆有了具象的载体。
确实,历史需要记录,故事需要讲述,文化需要传承。江河日新,当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终于迎来了幸福的曙光,总要有人追溯着前人发展的脚步,把故事讲述给后来人。
(作者系广东省作协会员,深圳市宝安区松岗街道作协主席,“时代湾区”专栏特邀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