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澳古道上的脚步声
由于国庆节期间个别时段要值班,2019年的国庆黄金周我没有出去远游,而是选择窝在家里。国庆节那天,官方的《中山发布》发布了一则消息:“今天,中山最美徒步径正式开放,沿途藏尽无数风景,快趁人少走起”。一时间,在中山成为“网红”。这个黄金周窝在家里的市民,好像打了“鸡血”似的,兴奋得不得了,纷纷涌向这个新的旅游景点。一些去了的市民更是推波助澜,将自己去岐澳古道的所见所闻,通过微信、微博发送给朋友,引得那些没有去过的人怦然心动。我的太太便是其中一个,她在看了其朋友圈中有关岐澳古道的图片介绍之后,忍不住那种“广告”的诱惑,这不,一大早,天刚朦朦亮,我们便带上早餐和饮料,驱车前往岐澳古道。
“养在深闺人未识”。岐澳古道具体在哪里,我们不太清楚,只知道在五桂山南桥村。我们六点半从城区出发,我开车缓慢行走,叫太太留意路旁的指示牌。由于太早,公路上很少有车辆,七点钟左右,在逍遥谷附近发现了岐澳古道的指示牌,不过要到前一个路口掉头,掉头走了没有多远,终于找到了岐澳古道的出入口,将车泊好之后,准备登山徒步岐澳古道,这时一个搭乘最早班公交车来岐澳古道的石岐区的一位退休多年的老同志,也加入了我们的队伍。这位老同志说“家人反对他一个人来走岐澳古道,担心会发生什么意外,他是瞒着家人来的,现在不怕了,与我们同行。”他还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他曾跟随其父亲走过这条岐澳古道,这次时隔几十年虽然有点生疏,但总有一点亲切感。”这位老同志很健谈,与我们同行,一路上他滔滔不绝地说了许多有关岐澳古道的情况。
岐澳古道,为山地型古驿道,由石板、石块铺设而成。时间真的太无情了,将曾经的繁华通道,从人们的记忆中删除。一百多年前,中山的先民们,他们用双脚丈量中山大地徒步去澳门。被历史淹埋了九十多年岐澳古道,直至近几年才渐为人所知晓。 岐澳古道指的是从石岐到澳门的陆上通道,分"东干大道"和"南干大道"两条。清朝初期,随着珠江口泥沙的淤积和长期间的围海造田,香山田地面积增大。澳门属香山县管辖,与县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清咸丰十年修筑的岐澳古道,年代并不算久远,一度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之一,全长七十公里,昔日是连接内地和澳门的交通要道,如今若隐若现、断断续续地隐藏在五桂山脉。
南干大道是岐澳古道的主要通道。南干大道是在百姓挑担货品去澳门走出来的小道的基础上,加以修缮拓宽,可谓近代香山到澳门的"茶马古道"。如此譬喻,似乎呈现了一幅昔日石岐、澳门两地商贸文化往来的繁荣图景。从史书的记载可见岐澳古道贸易繁荣。《抚粤攻略》写道:“澳门夷人与内地商人各将货物俱由旱路挑至关前界口,互相贸易”。“其外来船只到粤洋货,及商民货船到香山县,俱由旱路运至界口贸易”。
岐澳古道历史作用不容小觑,它是广东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古驿道路址在内,沿线散布着云迳寺遗址、桂峰茶亭遗址、通衢土地庙遗址、“石莹桥路界止”石碑等近十多处历史遗迹。除了这些遗址外,岐澳古道沿途还包含珠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众多国家级和省、市级的文物保护单位。具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目前岐澳古道在五桂山石鼓村至石莹桥村山间的一段保存较好,保留有宽近两米,由花岗岩石条、石英石块等铺砌的石阶,沿山势蜿蜒而上。
一九二四年,中山拥有了历史上第一条公路“岐环公路”,随后多条公路又在各乡镇陆续修筑完成。建国至今,跨省、跨市、跨镇的公路亦是数不胜数。于是,旧时的古道淹没在了城市建设的大发展之中,渐渐被人遗忘。如今保留下来的较为完整的古道路段,只有隐藏在五桂山脉之中的“岐澳古道”。
我们从山脚出发,走了十来分钟,就看到了数块半掩于泥土之中的石板,循迹而上数分钟之后便可到达数百米长的石阶路,这便是岐澳古道保存得最为完好的一段。数年前这里还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至,古道被掩盖在一片枯枝烂叶之下,如今这里依旧是草木丰茂,经过简单的清理之后古道得以完好呈现。山上满目苍翠,空气清幽,负氧离子丰富,十分适合登山徒步。岐澳古道五桂山段正好处于山谷的边沿,夹道而生的阔叶相思树时而紧密、时而稀疏,这也造就了绝佳的视野,从树木之间的缝隙远眺,山脚下的小区泳池像一块翠绿的宝石,镶嵌在一片墨绿之中。
拾阶而上,很快便能到达云迳顶,云迳寺遗址便位于此地。断垣残壁隐于草木之间,地上又有青砖散落,偶可见阶梯,有着古朴苍凉之美。现已变成了一个数百平方米的山顶平台,站在此处,可远眺山下道路,蜿蜒曲折。我们在这里休息片刻,似能听到树木平静的呼吸声。此时城桂路上的汽车轰鸣声在习习凉风中变得飘忽不定,取而代之的是清脆的鸟鸣。
我们用手机拍照,或发微信,或神聊,畅想当年走卒贩夫、巨贾高官行走于此的热闹景象。曾经香火缭绕的云迳寺早已倒塌,只留下断壁残垣和散落一地的青砖。我围绕云迳寺遗址转了一圈,站在这些断壁残垣和青砖旁,朝古道往澳门方向延伸的路段望去,似乎有一种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仿佛听到了一百多年前,人们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脚步声,甚至还听到这些人爬山拾阶的喘息声。在这深山密林处,在起起伏伏的石阶上,他们或歌于途,或歇于亭,或骑马乘轿,或负重而行,易货、旅行、公干、移民……。
在云迳寺休息了一会儿之后,我们继续向北,只现土路。在直下石莹桥村的路段,断续露出石铺路面约五百余米。坡度较大处,以条石铺设,或三横两竖一阶,或两横一阶,或一石一阶,随形就势,蔚为壮观。坡度较缓处,则以碎石为主,四周以条石固定。其中一段数十米,碎石似是汉白玉。经数百年人踩马踏,又经近百年掩埋于地下浸润,路面洁白而光滑,似凌乱而又有序。斜阳透过树叶,洒落其上,美得叫人心醉。不过,此路段由于路面太光滑,我们行走时变得很小心,脚步也很轻,否则的话,随时都有可能“翻跟头”。
实际上,在岐澳古道长达七十公里的险山峻途中,更多的是掩埋了无数往来贸易谋生者的艰辛足迹。来回两天一夜,行程紧凑容不得一丝懈怠和喘息。赶路时如遇突如期来的过云雨,就赶紧找个茶亭或庙宇避雨。否则,淋湿货物会造成损失。近代革命家、学者郑彼岸先生对此深有感受。并写《走翠微》长诗为记。“行尽此山到大布,远望茶亭在前路。此时担子虽在肩,心里已如释重负。赶到茶亭暂息肩,粗茶到口如甘露。饭鹅(即饭团)取出冻冰冰,胡乱吃完又举步。”“米价每元三两几,不够娘儿吃两天。”“君不见濠头街市前,许多小贩坐街边,压肩货担刚才歇,又摆街边求卖脱。买者须知豆与盐,尽是贫民身上血。” 翠微即珠海。“走翠微”的意思是将货物运往珠海贩卖,然后再购置其它货物运回石岐售卖,从而获得微薄的盈利。当年,中山很多失地农民或城中生计无着落的贫民,从石岐将瓜果蔬菜等挑担到澳门关闸,再挑担回石岐紧缺的洋火(火柴)、火水(煤油)、蜡烛等,换取生计。
郑彼岸先生的《走翠微》,讲述了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弱女,作者的表妹徐慧侠,寄住在石岐濠头乡,因父亲早亡,只能通过“学走翠微”来挣钱赡养老母亲。郑彼岸先生充分吸纳了民间文学之养分,运用石岐方言写作技巧,文辞浅白,通俗易懂。“翠微”是指现在的珠海,是旧时石岐前往澳门的途经之地。我们从诗作内容可知,徐慧侠走一趟翠微需要两天一夜的时间,第一天,天未亮便启程,下午三时左右到翠微,将挑来的米卖完后,在客栈投宿一晚;第二天黎明时分到圩市争购青盐和豆,然后再启程回石岐,黄昏时分到家;次日还得去濠头街市售卖运回的货物。石岐女徐慧侠需要不停地往返于石岐翠微,才能够保障基本的生活。当然,像石岐女徐慧侠那样,时常迈着沉重的步履,为生活而奔波,行走在这条古道上的人数不胜数。从他们“嚓嚓嚓”的脚步声中,我们看到了谋生者艰辛的足迹和生活的不易。
岐澳古驿道作为旧时往返中山、澳门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曾留下了一些名人志士的足迹。1912年5月27日,辛亥革命胜利后,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他就从澳门经岐澳古驿道返回家乡翠亨村。岐澳古驿道除了留下伟人孙中山的足迹外,与启蒙思想家郑观应也有着紧密的联系。位于雍陌村的郑观应故居是古驿道上的重要节点。林则徐经岐澳古道到澳门巡视。1839年,澳门不仅是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对华走私鸦片的据点,外国鸦片贩子藏身抵抗禁烟的基地,也是各国商人来华贸易的立足点。当年林则徐命令封锁澳门,并与两广总督邓廷桢率员进驻香山县城、前往澳门,林则徐此行即通过岐澳古道到达澳门,以清朝钦差大臣、两江总督的身份对澳门进行巡视。道光十九年(1839年)七月,林则徐日记:“二十五日,戊午,晴。卯刻出南门……自石鼓达至岭上之平迳汛,计十里。……又十里雍陌,在郑氏祠内饭。……又十里前山寨,在都司署中住……。”日记内的“岭上之平迳汛”,即现在仅存遗址的云迳寺遗址。据传,林则徐针对鸦片战争前夕世风日下的时弊,于1839年9月巡视澳门后,写了《十无益格言》,岐澳古道五桂山段的“许真君格言碑”上所刻即为林则徐的《十无益格言》。
一条岐澳古道,半部香山近代史。岐澳古道在货物中转、文化传播、人口迁移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当时香山县城、香山县南部与澳门商业往来的官道,也是广东政府管理海防的重要通道,更是沟通中西交流的通道,同时孕育了中国近代英才的文化之路。至1936年,岐关车路全线通车,“岐澳古道”完成其历史使命,逐渐退出舞台。
我们用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走完了岐澳古道中山段往返的行程。在岐澳古道的出入口,我片思了一会。岐澳古道是民间小道,由香山人逢山开路,一步一个脚印踏了出来。在历史的长河中,岐澳古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遗产;作为近代中国新文化、新思想输入的一条通道。犹如一条活力奔腾的动脉,将商品、文化、人才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南洋,乃至海外各地,也将来自海外的多元文化传递至中山。百余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了,岐澳古道,它不再沉睡,渐渐苏醒的它已然成为南粤古驿道重点活化打造的线路之一。它饱经了岁月的沧桑,除了留下一些名人的足迹之外,更多的是残留着许许多多平民百姓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辛勤劳作的故事。像石岐少女徐慧侠这样在岐澳古道上艰苦行走,奋斗求生的芸芸众生,也值得我们铭记。他们留下的汗与血以及那些五味杂陈的情感,通通渗入古道上每一块石砖的缝隙中,并成为一个永恒的印记。
行走于岐澳古道,听林海风言雨语,颇有回归历史现场的感觉。昔日人们那嚓、嚓、嚓的脚步声,爬山拾阶的喘息声,声声入耳。岐澳古道的脚步声告诉我们,这条古道是澳门与内地共荣共生的见证。最易逝去的是匆忙时光的脚步声,最难忘的历史前进的步履声。岐澳古道,虽然沉寂了九十多年,在国家建设“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赋予了新的内涵,人们期待着岐澳古道能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