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的庙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经绘……
唐诗里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老北京,寺庙最多的时候,可远不止四百八十寺。和传统的“深山藏古寺”不同,北京的庙多在胡同里。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曾经绘制《京城全图》,在上面标明城内的寺庙有1272座。这大概是北京城内寺庙迄今可以查到的最早数据。
民国时期,由政府出面,在1928年、1936年、1947年,进行过三次寺庙调查。1928年的数据显示,城内在册的寺庙共有1631座。也就是说,从1750年到1928年这178年间,寺庙增加了三百余座。这些增加的寺庙大多是在清晚期,那时建庙成风,而且,大多是密密建在胡同巷子里,包括皇族寺庙、家庙和各类小庙。这里所说的庙大多在内城,是指前门宣武门西直门到崇文门九门以内,外城是扩充到永定门左安门广渠门七门之内,也就是现在的二环路以里的地方。可以想象,这样方寸之地庙的密度,在任何一座城市里,都是少见的奇观。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1950年,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根据民国时期的资料,也曾经进行过一次庙宇的调查,统计出来的数字是1309座。这个数字包括了郊区县,因此,不清楚城区的庙宇到底还剩多少。根据1949年的统计,当时以庙宇为名字的胡同有605条,占城区胡同总数的五分之一。这时候的庙宇尽管已经消失很多,但依旧有很多胡同和庙宇有着割不断的前世渊源,足见庙宇和胡同的关系密切。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数字中消失的这些寺庙,大多变成了普通人家居住的大杂院,一部分改为了学校。我小时候家住西打磨厂这条街上,据《顺天府志》记载,清末时有玉皇庙、关帝庙、铁柱宫和萧公堂四座。其中铁柱宫改建成我上学的小学校,当时叫作北京市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