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的外灶风光
还有人要问,外灶是什么意思?是外面的灶头,还是绘在灶头上的农家风……
看到这篇文章的名字,有人要说了,中国的书院多了,古代的,现代的,名声大的和不那么有名声的。你写的是哪家书院?
还有人要问,外灶是什么意思?是外面的灶头,还是绘在灶头上的农家风情画?
我要说,都不是。我写的这个书院,就是一个镇名,书院镇。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外灶呢,同样是个村名,叫外灶村,古已有之。我这题目说的就是:书院镇的外灶村风光。这地方是在浦东新区靠近海边的地域,原来属于南汇的海滨。
如果我这么说了,还没讲清楚的话,那么我要说个上海读者谁都晓得的情况了。年年夏天,8424西瓜上市的时候,凡上海市民,都要选购8424西瓜来吃。这8424西瓜的核心产区,就在书院镇。我注意到书院这个地方,就是在多年之前的初夏时节,只见公路边停靠着长长的一溜车队,我惊问这近海地方,怎会停着这么多的空车?同车人笑起来了,告诉我这是书院地方,车子都是来拖8424西瓜的。后来到书院开过两次会,研讨农家乐文化的课题,渐渐地就对这海滨的小镇熟悉起来。
今年的金秋时节,一个阳光明媚、轻风拂面的好日子,趁着镇上有文学活动,我又一次走进了书院。镇上的娇娇和春华两位女士,邀我去看看秋天里的外灶风光,她俩笑着道:到了外灶村,你一定会感觉到新的惊喜。
什么惊喜呢?我迫不及待地追问。
她们都带点神秘地对我说,你走进外灶村自己去感受吧。
还是在我戴着红领巾的青少年时期,为了写好春游的作文,我就在去南汇游览时,向当地的农民打听过,为什么这里的村庄叫六灶、五灶、四灶、三灶……农民告诉我们这些小学生,这里滨海,原先大片大片的滩涂上都是盐场,要让海水变成家家户户少不了的白花花的食盐,都得经过一番熬波煮盐的过程。村民们都靠卖盐过日子,故而都被称为盐民。盐民们聚居的村庄,也按顺序称之谓头灶、二灶、三灶、四灶……
在向外灶村驶去的路上,我向两位女士打听,这外灶村,比起附近的四灶来,哪个在先?她们笑着告诉我,外灶是最早的一个带“灶”字的村庄。
哇,这可以说是我走进外灶的第一个惊喜。那么多带“灶”字的村庄,我今天偶然走进去的,原来还是历史上的第一个。第二个惊喜,会是什么呢?我急不可待地要去外灶一看究竟。
来到外灶村的田野上,只见稻田里一片金黄,沉甸甸的谷穗在轻风中微摇微晃,宽阔平整的水稻田,一直延伸到远远的公路边上。只见稻田的边上,一幢一幢粉墙黛瓦和红瓦的农舍,排列齐整地一溜矗立在秋阳之下。外灶村党总支书记汪敏指着一座三层民宅的露台给我介绍:“坐在那上头,我们可以给所有前来参加乡村游的客人提供现磨咖啡,让他们品咖啡、喝茶的同时,观赏外灶的田园风光,感受滨海农民们今天的生活。”
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想捷足先登上去感受一番。汪书记招手让我不忙急着上去。
我正狐疑地望着他时,他指指路旁的水稻田让我留神。
我仔细地瞅了瞅水稻田里的泥巴,询问似的望着他。
他笑起来了:“这一大片百亩的农田,你知道叫什么?”
我以为他是在考一考我的农业知识,于是在脑海里拼命搜索那些我种过的水稻名称:“老来青,矮脚南特,还有……”汪书记手臂环指了一下整片成熟了的稻田道:“这叫智慧稻田……”
“智慧稻田?”我不解,心里说:还有吃了让人更聪明的米?
汪书记笑眯眯地道:“这块百亩稻田,我们统一进行云监控……”
“监控泥巴和稻田里的一切?”
“对了!24小时对农田里的水量、水位等指标全方位监控。通俗地讲,”汪书记大约看出了我的困惑,放缓了语气道,“就是发现天旱田干了,无人化的智慧灌溉就会主动向田里放水;反之也一样,排水、施肥、除虫,全由云监控替代了。整套系统称为智慧农业平台……”
原来是这样啊!对我这个整整十年曾在山乡插队,从春种到秋收全都经过体力劳动才完成的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啊!这惊喜的冲击力太大了。步上观景平台,再看看外灶村远远近近的民宿,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诸如骑行打卡的道路,田园音乐会的场地,特色农产品采摘、采购的陈列,还有系统展示盐民文化的小品:包括当年盐民们的起盖灶舍、开辟摊场、海潮浸灌、镭车运柴、上卤煎煮直到成盐起运的全过程,全都再现了出来。另有种植了十多种中草药的百草园,既能让客人们在近1公里长的休闲步栈道上观赏,还能增添中草药知识。总而言之,新的惊喜一个接一个,让我由衷地感到,在浦东新区的版图上,书院镇虽然临近海边,外灶村也不算大,可确确实实地呈现出“一河一路一风景,一宅一田一风情”的喜人景象,在乡村振兴新征程上,让我亲眼见到了一派外灶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