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记忆
以“事实”、“亲历”和“诚实原则”为特征,在写作方式上兼具“文学性”的创作手法,被文学界称为“第四类文学写作”——非虚构写作。它的出现和命名把文学一分为二: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在我看来,“非虚构文学”与其说是一种文体,还不如说是一个概念,一种文学的表达方式,它涵盖了报告文学、纪实文学、传记文学、叙事性散文等成熟文体。这几年“非虚构文学”的持续流行,说明了非虚构文学的魅力和生命力,也说明了文学和现实在本质上是平行的。
《姐姐》是赵振元的第一部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由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姐姐》《我的绵阳岁月》《蓉城往事》《长风破浪会有时》四个中、短篇构成的一个整体。在这本书中,他以第一人称视角,采取线性结构,用朴素的语言和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讲述了他六十多年来的人生经历和生命体验,一定程度地记录和还原了真实生活和时代风貌,体现了他敏锐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这既是他的个人成长史,也是一代人的命运缩影;既是他个人的故事,也是时代的故事。
“1956年1月14日。
浙江平湖虎哨桥镇(后改名为黄姑镇)的一个赵氏家中,热闹非凡,在子时,这儿正在等着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这就是我。”
《姐姐》是本书的开篇之作,始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我、主人公、本书作者赵振元,一个真实而确切的时间和地点——1956年1月14日、子时、浙江平湖虎哨桥镇(后改名为黄姑镇),一个充满温暖和期待的赵氏家庭。这种非虚构的叙述,瞬间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代入感强。
那个年代,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男轻女思想。赵振元是家中第一个儿子,在他的前面是两个姐姐。他的出生,不仅得到了父母的宠爱,也得到了两个姐姐对他无微不至的关爱。14岁那年,在大姐的帮助下,他去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当兵,后来上大学、参加工作、在绵阳喜获爱情结婚成家、在成都发展事业,两个姐姐始终在生活上关心他,在工作上鼓励他,为他解后顾之忧——扎根家乡照顾父母、弟妹。只要他有所求,姐姐必有所应,即使他没想到的,她们都替他考虑周到了。他大学期间到四川实习,路过成都,不小心钱包被小偷偷走了。“第二天就收到了大姐寄来的30元,并写了一封信,要我务必注意安全。”据心理学研究显示,童年的生活环境,塑造了人的性格;其经历,养成了人的思维模式和无意识的惯性。姐姐的呵护关爱,给了他一个充满爱的成长空间,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他的生命底色:真诚善良、豁达宽容、率直坦荡、乐于助人、百折不挠、积极向上……
《姐姐》是一部温暖的书,充满爱的书。里面的一段段文字,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物,就像一帧帧照片、一张张生活截图,叙说着亲人的爱,妻子小平的爱,首长的爱,朋友同事的爱,这些爱成了他勇往直前的动力,这些爱使他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没有丧失爱的定力,没有随波逐流,没有陷入虚无。“二十年来,我们一直在崎岖与坎坷的道路上攀登,前进的每一步都极其不容易,每一步都要付出代价,每一步都是奋斗的结果;二十年来,我们每年、每月、每天都面临着喜忧参半的状态,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我们正是在泥泞的道路上顽强拼搏,坚持前进,终于迎来今天的辉煌,我们明天还会再这样下去,不断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蓉城往事》)
因为爱,他在这部作品中略去了那些尖锐的部分,即使不得不触及一些丑恶和冷漠,也带着同情和悲悯。他知道被爱和施爱应该互为一体。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字记录自己的经历,将那些没有机会当面说出的感恩话语,通过文字传递出去。只要到北京,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他的指导员张兆华。十一科技上市预审前夜被恶意举报,他除了感到失落和痛苦,丝毫没有怨天尤人,更没有迁怒举报者,即使他已经清楚举报者是谁。正是因为他的爱和善良给了他宽宥的心胸,有了正视自己不足的勇气,使他长期身居要职而能够始终保持清醒,不被名誉和权力所左右。也正因如此,他总能带领团队在山穷水尽之时,迎来“柳暗花明又一村”。“三次改制、重组上市(第四次改制)对十一科技的影响极大,是我任职内遇到的一系列重大挑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回忆这些过程,记载这些历史,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过去这些路是怎么走来的,未来的路应当如何坚持下去,这是一项必要而有益的工作。”(《长风破浪会有时》)
《姐姐》一书中所有的人都是真名实姓,所有的事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作者没有虚构、修饰和想象。英国作家毛姆说过:“任何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时他才最具有权威性。”但是,非虚构写作最怕被“真”和“实”所束缚,从而陷入小事、私事的个人化写作泥淖。虚构与非虚构,本质上是一致的。虚构是通过虚构来抵达真实,非虚构是通过真实来抵达真实。卡佛也说过:“所有我的小说都与我自己的生活有关。”赵振元在追求非虚构真实性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文学上的真实——故事、人物、命运和时代这些文学面貌。他认为,自我与时代不是简单的大与小、宏观与微观的关系。他在写作中,没有把自己与时代割裂,而是建构了自我与时代的关系,弥合了个体记忆与宏大叙事的距离。在这部自传中,自我与时代互为背景,自我让时代不再抽象,时代让自我更加自由。
经历了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赵振元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充满了爱、温暖和活力,但是,在《姐姐》的字里行间,平时跟他交流,我在感受他身体蕴藏的生命激情的同时,也感受到他内心隐伏的忧虑,以及经历一些事情之后的苦涩,特别是近百年来的风云变幻,捉摸不定,让我也触摸到了时代的粗粝质地。
在有互联网记忆的信息化时代,《姐姐》这部非虚构作品承载的个体记忆弥足珍贵。它让我体会到,个体记忆是时代记忆的证词和注脚。个人史是时代史的补充、丰富和完善。是人在创造历史,也是人在塑造着这个世界。六十余年来,赵振元一直在生活的现场,在时代的潮头浪尖,在他的个体记忆里奔涌着的时代洪流,让这部书的价值和意义不再局限于个人,他有了时代的烙印,时代有了他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