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关漫笔【散文随笔】
李三祥
时光有序,月季无痕。立夏过后,正是月季花开的时候。常年生活在古城一隅,位于居民楼下的不远处,恰是当地繁华的坚家河花鸟市场。
秦州小西关,这是一个一脚踩下去,随时都会有古道乡音弥散出来的地方。存留在这里的丰富历史化迹,伴随着快节奏城市改造的步伐,书写着市井生活里盛世高歌般的清明上河图,把新时代煌煌大观的繁华气象,遮掩不住地呈现在世人的眼前。
在午休过后的光景里,出门散步,本来的心思,就是在附近随便走走,聊以打发周末休闲的自由时间。
在过去的那些日子里,赶上牡丹花开的季节,去藉河南岸豹子沟附近的南山珍惜植物园区,观赏由人工培育栽植的牡丹,当地人把登山去那里叫作到南山牡丹园里看牡丹。这已经成了多年来当地居民休闲度假的一处精神乐土。从2020年以来,受到新冠疫情和奥密克戎等传染病毒的影响,防疫形势下文化旅游活动限制人员聚集的现实,使这里游人如织的观光盛事倒显得有些冷清。
既然牡丹园是去不成了,那就去西关古城附近,随意的漫游行走,比起蜗居在家,也是一种难得的自由舒放。抱着这样的想法,一路走来,漫步在初夏的高温里,来到坚家河南站,踏上东去的26路环城公交车,去西关古城墙一带行游。
从坚家河到古城墙那边,沿途不过三四个站点的行程,没想到自己在车上一时懵懂,竟然把下车的地点弄错了,车走过趟了。等自己从玉泉观站点下车,蒙头蒙脑地沿着成纪大道西路前行,东瞅西望,寻找位于道路南侧的仿古城楼位置时,眼底里可见的标志性建筑物,却是一处飞檐挺出的两层阁楼建筑,仔细一看,原来是羲皇故里八大碗西关店。直到这个时候,头脑里才突然反应过来,自己原本要去的地方,是坐落在天水西关古城广场北端,原古城墙遗址崖畔高地处,这几年新修成的仿古标志性建筑古城楼,位置应该是在车站西边,往西走才对。这的确是一个让当地熟人听了会忍俊不禁,就连自己都有些哑然失笑的小插曲。
既然这样,错了就从错处来吧。毕竟,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当地人,在西关这片地方,生活和工作都已经快30年了,要看西关古城,随时都可以去,就看自己的心境了。
八大碗西关店,地处澄源巷北端,这里是秦州古城北关清真寺西侧地带。在位于巷道出口处西侧的台阶地面上,建成这样座两层楼阁式的仿古建筑,红色的楼体,正面是一体相连的四柱三间屋面格局,上下两层叠加结构,墙体间的正面上部,装嵌以四扇屏格式的窗框,图案对称典雅,呈现出古典的明清建筑风格。支撑起整个楼体的,是钢筋水泥建构的八根仿原木大立柱,顶部四角的飞檐翘势,给人以气势不凡的牢固之感。
透过秦州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水市旅游餐饮协会对外接待指定单位这样的字眼,知道秦州八大碗作为传统地方特色名菜,代表和传承的,是一种源自过去的饮食文化和记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古老的的天水,自有其深厚的历史文脉。人生在世,生存之道中,最基本的需求,无非是衣食住行。民以食为天,这是自古皆然的至理。日常起居,当人们在讲吃什么,怎么吃的时候,这里边的意味,就是文化。是讲吃饱,吃好的文化,是一种有关饮食的学问。
“八大碗”即一碗里脊、一碗红烧肉、一碗豆腐、一碗粉条、一碗杂烩、一碗黄焖鸡、一碗八宝甜饭、一碗素肉。在老天水人的念脉里,这里边有讲究,它是一种体面,一种排场,呈现的是一种透过礼仪民俗场景体现出来的流水席画面,是与人们的生活富足与美好分不开的。
在过去,人们说狗肉不上台板,是骂人的话,言外之意是不入流。而当人们说到话要放在台面上讲这样的话的时候,那就意味着是在谈正事,上得了台面,即是在讲可以拿得出手,且与成事和体面相关的意味。
八大碗中有名堂,流水席里有讲究,当这一富有地方特色的餐饮美味映入眼帘的时候,不由人想起了馋涎欲滴这样的字眼,都说人的胃口是有记忆的,这话一点不假。作为一种美食,在色香味俱佳的盘餐中,品味其中深厚的历史文化,八大碗里的饮食文明,留住的是记忆里的乡愁。在这里,感受舌尖上的天水人文传统,寻味过去生活里的儿时记忆。
一个偶然的错失和转向,唤醒和成就了的,却是一次不期而遇的文化记忆,就当是关于天水美食的访古之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