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阳光(八)、大院
2020-09-24叙事散文娴情逸致
人类的迁徙和行走,总能使个体的生命赋予新意。而作为一个孩童最早的行走,无疑是跟随大人的足迹,被动地行进。随着父亲职位升迁到副局长后,我家从原来居住的小院,搬到了市公安局最大的家属院上官巷1号,也使我体察生活的视野开阔了许多,同时也陪伴我度过
人类的迁徙和行走,总能使个体的生命赋予新意。而作为一个孩童最早的行走,无疑是跟随大人的足迹,被动地行进。随着父亲职位升迁到副局长后,我家从原来居住的小院,搬到了市公安局最大的家属院上官巷1号,也使我体察生活的视野开阔了许多,同时也陪伴我度过了许多难忘的岁月。
未知总是能打开一个孩子新奇的世界。这是一个偌大的家属院,有数百间排列整齐的平房,居住着近千居民。前面的大门面临着一条通往五一路的街道叫“上官巷”。说上官巷是公安一条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这条街巷,有着省公安厅、省劳改局以及它们所有的家属宿舍院,还有市公安局的家属大院。而离这条街巷的不远处,再穿过一条不太长的小巷,便能到达位于五一广场东北角的市公安局的后门。每当上下班的时间,这条街走着全是穿戴制服整齐的警员。所以,也流传着这条街巷是犯罪分子不敢光顾造次的地方。好像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大院里很少发生偷窃和犯罪行为。
上官巷1号院具有的前后门相距几百米,并且相互贯通。前门宽大,后门很狭小。后门位于的另一条小街叫“上马街”,据说当年某朝皇帝进京时,是从这条小街上的马,故称为上马街,听说在北京城里还有一个对应的街道叫下马街。从上马街一直向西走,便能进入当时太原最繁华的商业街“柳巷”和“钟楼街”。当年母亲就是频繁地通过上马街,步行到柳巷和钟楼街,购置生活用品和过春节的年货。
而上官巷1号院左侧面临着的一条幽静的小街叫崇山寺街,崇山寺街右侧有个不大的古庙宇称崇山寺。这个寺庙据称是唐代时期建的庙宇,里边有和尚执守,每年专程来这里拜谒的香客不少。
上官巷1号院院门左侧前方有一个很大的空地,而这里有着著名的文庙。我少时总是对文庙和崇山寺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因为它们古老的建筑,通常森严紧闭的大门,以及大门里边我未知的世界,都让我每每路过时感觉庄严和神秘。
我家居住的排房在大院靠前的左侧,房屋坐北朝南,布局与现在的单元楼方大体一致,是把功能集中在一起的配套房屋。里边三个房间,中间一个小客厅,并配套有一定面积的厨房、厕所,装有上下水,还有一个小储藏室。这样的房屋布局算是大院里最宽敞的房子,也是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才能分到居住。这样的房屋除了没有暖气外,和现在的住房条件相差无几。地面是用水泥抹的光溜溜洋灰色地板,墙面也用大白粉刷的比旧时的房子光亮了许多。而且,因为是平房,屋顶又是用青瓦呈“八”字型重叠垒就,所以冬暖夏凉,十分好住。
房屋的前边有几米见方的空地,于是,各家便用找来的木条和秸杆,围绕着自己房子边界形成了一个不算小的院子。每到春天,各家便在空地上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蔬菜。到了夏、秋两季,房屋前边已是绿叶成荫,果红菜绿,牵牛花的藤蔓爬满窗棂,很是让人养眼和爽朗,我至今都十分怀念那样的居住环境。
大院下边的分三块排列的若干排平房,居住的大多是当时在市公安局支左的部队上带家属的官兵。我小学所在的57班里,就有许多后来转来的部队子弟。这些支左的部队官兵来自全国各地,有湖南的、河北的、山东的等,住在大院后排的两个女同学的老家都是河北人,记得其中一位女同学艾的父亲在收看中国女排决赛的电视转播时,因过度激动,发作心脏病而去逝。她们家里都擅长包那种像细长船形的河北饺子,每每去找她们家玩时,赶上她们家里吃饺子,我也总能趁机享用几个,饱一下口福。
大院的白天景象看似忙乱,但却有序。看似繁杂,却很写意。人间百象聚集一此,颇有大家庭的感觉。大院的晚上,千家灯火,构成星星点点,与夜空的繁星相映,仿佛叙说着这世界美妙的人间烟火和写意的俗世生活。
在大院的中部,有一片相对宽阔的地带,这里成了播放露天电影的绝好场所。天色刚放下暮霭,我们每个人搬着小板凳便去占地方。待天色大黑,挂在两棵大杨树的二米见方的白色幕布上开始放演电影。当时的电影,前边都有新闻简报,我们耐着性子看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后,才能看到正片,电影有《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等,而我看到的更多电影却是在公安局消防大院和公安礼堂。那时为了逃公安礼堂一毛钱的门票,我们分别找一个相熟的穿警服大衣的叔叔,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藏在叔叔的大衣后面,混进礼堂的大门,看的电影有《英雄儿女》,朝鲜的《卖花姑娘》等,我常常被电影里的情节感动地小声抽泣。那时的娱乐唯电影是最高级的方式,比桌子上放着的收音机要丰富的多,它通过视觉直接传达着动人情节和画面。看电影的同时,我也常在脑海里思索一个问题,不大的白色银幕上,为什么人会动起来?这样的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我,等我再稍大了以后,去五一路新华书店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后》的书,才知晓了其中的道理。
对于我来说,大院的一切生活是新鲜的,吸引人的,也是幸福的,远比原来居住的小院有了更多的生活内容和景象。只是父亲依旧很忙,伴着晨曦和暮霭出入,我很少能在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里看到他的身影。父亲在我心里始终是伟岸的大树,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家的顶梁柱,什么是工作狂,和一个公安干警所付出的辛苦。
其他的家人也在搬住大院后有了改变,已上班的大姐、二姐和曙光哥哥都分别置办了上海牌手表和永久牌自行车。奶奶依旧操持着全家老少的一日三餐,妈妈仍然按时按点的上着自己的班,把家里的内事交给奶奶,家里的主要外事由父亲拿主意,像一个温润、娇情,但没心少计的女人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了警察的曙光哥哥,用他的薪水给我买了当时最流行的玻璃丝袜子,我爱不释手,把它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不让别人碰摸。
家里也因为父亲的职务需要,安装了外线电话。焕然一新的生活似乎顺风、顺水,一切都显示出好的征象。大院邻居们常向我家投来羡慕的目光,也经常借用我家的电话。而我那时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优越感,在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忧愁,除了向妈妈要零花钱费点周折外,我照常上、下学。下午4点放学后,我会在大院里玩到天黑时才回家。而且此时的我,放学后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我的眼光被比较繁华的街景和相对繁荣起来的食品所吸引,太原的五一路,五一广场,紧挨五一广场的旧火车站广场都成了我课外经常光顾的地方。而白白的小面包、黄色的酸枣面、栗色的巧克力威化饼也经常成了我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食品。我仍然在一种懵懂,贪玩和嘻戏中成长。
(2011年5月4日写于枫叶阁)
[music]http://027smf.com/images/temp/down/bg.mp3[/music]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1-5-12 09:26 编辑 ]
未知总是能打开一个孩子新奇的世界。这是一个偌大的家属院,有数百间排列整齐的平房,居住着近千居民。前面的大门面临着一条通往五一路的街道叫“上官巷”。说上官巷是公安一条街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这条街巷,有着省公安厅、省劳改局以及它们所有的家属宿舍院,还有市公安局的家属大院。而离这条街巷的不远处,再穿过一条不太长的小巷,便能到达位于五一广场东北角的市公安局的后门。每当上下班的时间,这条街走着全是穿戴制服整齐的警员。所以,也流传着这条街巷是犯罪分子不敢光顾造次的地方。好像这种说法很有道理,因为在我的记忆中,大院里很少发生偷窃和犯罪行为。
上官巷1号院具有的前后门相距几百米,并且相互贯通。前门宽大,后门很狭小。后门位于的另一条小街叫“上马街”,据说当年某朝皇帝进京时,是从这条小街上的马,故称为上马街,听说在北京城里还有一个对应的街道叫下马街。从上马街一直向西走,便能进入当时太原最繁华的商业街“柳巷”和“钟楼街”。当年母亲就是频繁地通过上马街,步行到柳巷和钟楼街,购置生活用品和过春节的年货。
而上官巷1号院左侧面临着的一条幽静的小街叫崇山寺街,崇山寺街右侧有个不大的古庙宇称崇山寺。这个寺庙据称是唐代时期建的庙宇,里边有和尚执守,每年专程来这里拜谒的香客不少。
上官巷1号院院门左侧前方有一个很大的空地,而这里有着著名的文庙。我少时总是对文庙和崇山寺怀有一种敬畏的心情。因为它们古老的建筑,通常森严紧闭的大门,以及大门里边我未知的世界,都让我每每路过时感觉庄严和神秘。
我家居住的排房在大院靠前的左侧,房屋坐北朝南,布局与现在的单元楼方大体一致,是把功能集中在一起的配套房屋。里边三个房间,中间一个小客厅,并配套有一定面积的厨房、厕所,装有上下水,还有一个小储藏室。这样的房屋布局算是大院里最宽敞的房子,也是有一定级别的干部才能分到居住。这样的房屋除了没有暖气外,和现在的住房条件相差无几。地面是用水泥抹的光溜溜洋灰色地板,墙面也用大白粉刷的比旧时的房子光亮了许多。而且,因为是平房,屋顶又是用青瓦呈“八”字型重叠垒就,所以冬暖夏凉,十分好住。
房屋的前边有几米见方的空地,于是,各家便用找来的木条和秸杆,围绕着自己房子边界形成了一个不算小的院子。每到春天,各家便在空地上种植着各种果树和花草、蔬菜。到了夏、秋两季,房屋前边已是绿叶成荫,果红菜绿,牵牛花的藤蔓爬满窗棂,很是让人养眼和爽朗,我至今都十分怀念那样的居住环境。
大院下边的分三块排列的若干排平房,居住的大多是当时在市公安局支左的部队上带家属的官兵。我小学所在的57班里,就有许多后来转来的部队子弟。这些支左的部队官兵来自全国各地,有湖南的、河北的、山东的等,住在大院后排的两个女同学的老家都是河北人,记得其中一位女同学艾的父亲在收看中国女排决赛的电视转播时,因过度激动,发作心脏病而去逝。她们家里都擅长包那种像细长船形的河北饺子,每每去找她们家玩时,赶上她们家里吃饺子,我也总能趁机享用几个,饱一下口福。
大院的白天景象看似忙乱,但却有序。看似繁杂,却很写意。人间百象聚集一此,颇有大家庭的感觉。大院的晚上,千家灯火,构成星星点点,与夜空的繁星相映,仿佛叙说着这世界美妙的人间烟火和写意的俗世生活。
在大院的中部,有一片相对宽阔的地带,这里成了播放露天电影的绝好场所。天色刚放下暮霭,我们每个人搬着小板凳便去占地方。待天色大黑,挂在两棵大杨树的二米见方的白色幕布上开始放演电影。当时的电影,前边都有新闻简报,我们耐着性子看十几分钟,乃至二十分钟后,才能看到正片,电影有《闪闪的红星》、《向阳院的故事》等,而我看到的更多电影却是在公安局消防大院和公安礼堂。那时为了逃公安礼堂一毛钱的门票,我们分别找一个相熟的穿警服大衣的叔叔,把自己小小的身子藏在叔叔的大衣后面,混进礼堂的大门,看的电影有《英雄儿女》,朝鲜的《卖花姑娘》等,我常常被电影里的情节感动地小声抽泣。那时的娱乐唯电影是最高级的方式,比桌子上放着的收音机要丰富的多,它通过视觉直接传达着动人情节和画面。看电影的同时,我也常在脑海里思索一个问题,不大的白色银幕上,为什么人会动起来?这样的问题当时没有人能回答我,等我再稍大了以后,去五一路新华书店买了《十万个为什么后》的书,才知晓了其中的道理。
对于我来说,大院的一切生活是新鲜的,吸引人的,也是幸福的,远比原来居住的小院有了更多的生活内容和景象。只是父亲依旧很忙,伴着晨曦和暮霭出入,我很少能在日常生活的作息时间里看到他的身影。父亲在我心里始终是伟岸的大树,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是家的顶梁柱,什么是工作狂,和一个公安干警所付出的辛苦。
其他的家人也在搬住大院后有了改变,已上班的大姐、二姐和曙光哥哥都分别置办了上海牌手表和永久牌自行车。奶奶依旧操持着全家老少的一日三餐,妈妈仍然按时按点的上着自己的班,把家里的内事交给奶奶,家里的主要外事由父亲拿主意,像一个温润、娇情,但没心少计的女人一样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了警察的曙光哥哥,用他的薪水给我买了当时最流行的玻璃丝袜子,我爱不释手,把它放在自己的枕头底,不让别人碰摸。
家里也因为父亲的职务需要,安装了外线电话。焕然一新的生活似乎顺风、顺水,一切都显示出好的征象。大院邻居们常向我家投来羡慕的目光,也经常借用我家的电话。而我那时并没有感觉有多大的优越感,在生活中也没有什么忧愁,除了向妈妈要零花钱费点周折外,我照常上、下学。下午4点放学后,我会在大院里玩到天黑时才回家。而且此时的我,放学后的活动范围扩大了,我的眼光被比较繁华的街景和相对繁荣起来的食品所吸引,太原的五一路,五一广场,紧挨五一广场的旧火车站广场都成了我课外经常光顾的地方。而白白的小面包、黄色的酸枣面、栗色的巧克力威化饼也经常成了我衣服口袋里的零用食品。我仍然在一种懵懂,贪玩和嘻戏中成长。
(2011年5月4日写于枫叶阁)
[music]http://027smf.com/images/temp/down/bg.mp3[/music]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1-5-12 09:26 编辑 ]
很赞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