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国之重器的那片海
可可托海不是海,却丝毫不逊色于大海,只因为这里有功勋海——功勋海不是海,而是矿,一座矿坑,……
在阿尔泰山身处,有一片红色的神秘海洋——永载史册托起国之重器的功勋海,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不是海,却丝毫不逊色于大海,只因为这里有功勋海——功勋海不是海,而是矿,一座矿坑,一座被汉字小写数码“三”命名的世界公认的天然地质博物馆,它就坐落在可可托海镇的一隅。叫得上名、叫不上名的稀有金属不约而同地聚集在这里,远观似以条块状层层叠叠的方式抱团,或是上天眷顾,又或是造化弄人,沧海桑田方显英雄本色,功勋海名副其实——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使用的铍来自功勋海;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使用的锂来自功勋海;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使用的铯来自功勋海;1971年,第一艘核潜艇联合试验成功,使用的钽、铌来自功勋海……90多年前的原始牧区、70多年前的国防工业秘密基地,以矿石抵外债,一桩桩、一幕幕,这个位于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偏远小村庄,竟以默默奉献的独特方式,无时不刻地刷新着存在感。
三号矿坑如硕大无比的陀螺,一圈又一圈延伸,深不见底。夏天,陀螺尖俯视呈翠绿,如一潭翡玉;冬天,螺纹和螺尖染上一层白霜,如妇人的面纱,洁白朦胧。站在矿坑顶部,人很容易产生眩晕、幻觉——想象成为一片雪花随风摇曳,心安之处即是家;又或是一块矿石,下一秒可能被移动、装车,目的地是哪里,没人知晓……一拨又一拨游客来了又走了,他们是以“旅游”之名试图与历史“对话”——顶多在观景台栏杆处,伸一只脚、举一只手,拍照打卡!而70多年前,前赴后继的热血青年从祖国四面八方聚拢于此,为年轻的共和国成长竭尽其所能全身心奉献……一代人老去,其子孙接棒,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昔日繁华事与物永远停留在世居于此的人们的记忆中。
富蕴县铁买克乡喀依尔特村75岁的哈斯木·哈孜深情回忆了一位名叫付明聚的大哥。70多年前,18岁的付明聚孤身一人来到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建设工地,热血青年肯吃苦,电工专业的他每天爬上爬下,辛苦劳累不在话下,嘴角始终上扬!一次野外高空作业,付明聚不慎摔了下来,身体受伤,受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术后留有遗憾。因为这次意外,付明聚终生未娶,退休后,他曾一度返回原籍山东,始终割舍不断对可可托海的情谊,重返故地把家安在了靠近河边的地方,一只狗、一只猫、一瓢饮、一箪食,毅然选择天人合一的独特方式度过晚年。功勋矿与平凡人付明聚相互陪伴,也许,人世间最长情的告白莫过于此等的陪伴——以天为幕、地为席,天地之间,有人、有功勋矿!
那是个极寒天气,白雪皑皑,哈斯木的儿子小哈踩着父亲亲手做的毛皮滑雪板外出遛弯,恰好路过付明聚的家时,他远远听见狗吠,走进看,原来老人家病倒了……连忙叫了父亲,将其送去医院……此后,付明聚便认小哈为干儿子。
付明聚大病初愈,孤独却与日俱增,尽管日常生活里多了一物陪伴——小哈送自己的收音机。只是电波能够提供的资讯是冰冷的,缺乏温度,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才是热乎的!小哈仿佛一天之内长大了,小大人似的忙碌起来——每周为干爹代为采购米、面、油、蔬菜和药物。一老一小,聊天、吃饭,家长里短、天气草木,一言一语中,不是亲人胜过亲人!通过小哈的讲述和视野,付明聚更多地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自从有了哈斯木一家的关怀,付明聚的生活也有了牵挂和期盼,当他在漫长深夜再凝望深邃天空时,仿佛星星都在眨眼说话。人老了,生怕自己会忘记该做的日常事,付明聚渐渐习惯于掰着指头数日子,他迫切地盼着小哈来和自己聊天,讲讲最近的老哈过得可好、镇上可有新鲜事儿……四季流转,来来往往,付明聚身边极少有来自远方的问候,却多了近处这份深厚的兄弟情!
哈斯木回忆说,那年,雪下得特别大,雪停后,他特意去看付明聚,因积劳成疾、久病不愈,他变得很虚弱,语言交流不太顺畅,却久久握着哈斯木的手……天气渐暖时,付明聚离世,哈斯木请乡里的干部为他修建了墓碑,碑上刻着籍贯、姓名与卒年月……光阴状似踱步实乃疾行,烈火与冰封、酷热与极寒,平凡人付明聚都曾经历,只是从此不再介于两极之间。
如果说,年少时的付明聚选择功勋海这片奋斗热土,是一种偶然性;那么,退休后从老家折返,则是他三思后的必然性决定。长眠于功勋海,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绝然,除了生死,再无大事。付明聚对待生死的态度与看待功勋海,两者较之,后者重于泰山、重于生死!
付明聚以其独特方式在人世间潇洒走了一回,也让哈斯木一家记住了“付明聚”这个名字。功勋海是包括付明聚在内的许多人的梦想,身为平凡人的他却做得彻底,让人印象深刻。
回望功勋海与付明聚,宏大与微小、集体与个人、大家与小家,托起国之重器的那片海,以最简单的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有的历史都是现代史。以史明鉴,无数先辈走出一圈又一圈的红色经典的功勋海。“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吾辈,岂能懈怠?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只争朝夕,广阔天地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