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清泉县的遗韵
清清耒水,千年万年,流淌不息。出耒阳,入衡南,接纳冠市镇的流沙河,河面更加开阔。这里已是河的下游,古人由中原南下南粤的湘粤古道,水路必经这片区域。研究历史会发现,这里曾有三个不复存在的古县,晋有新城县,南北朝有酃县,清代置清泉县。酃县来源于酃酒,酃酒产自于酃湖,湖水出自于清泉山。清泉县名,亦与清泉山有关。《清泉县志》载:“清泉山,县东四十里,山有清泉,溉田数千顷,县以此得名。”如今,耒水两岸还能追寻清泉县的遗韵。
一
关于清泉县的设置时间,清编《湖南通志》记载“乾隆二十一年设”。1756年,清政府以“路当要冲事繁难治”为由,把衡阳县一分为二:东南置清泉,西北为衡阳,同属衡州府。
清泉山不高,海拔158米。这不妨碍山的秀美,水的醇美。山脚有一古井,刻有七律:“好山初识面,乘暇一来过。精舍依岩小,寒松傍岭多。云阴长不散,泉味近如何?定有山灵笑,尘心负薜萝。”如此甘美的诗句,出自清泉县首任县令江恂之手。江恂是江苏仪征人,一位才华横溢、有着家国情怀的诗人。他到清泉县担任知县的次年,就倡修《清泉县志》。修志期间,他遍访乡间市井,了解民情和地理。这首《咏清泉山》,是他采访清泉山时所作,诗中展现一幅迷人景观:精舍、苍松、云影、清泉,表达了诗人钟爱和喜悦之情。江恂后来升迁至乾州厅(今吉首市)同知、长沙知府。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壁间,有一眼泉水,四季淙淙,水明如镜,纯无瑕疵,终年不竭,汇流成溪,“泉溪”地名由此而来。清代学士朱佩连游泉溪镇,作《清泉杂咏》十六首,其中一首写道:“清泉山下山泉清,万顷酃湖逗一泓。醽醁见珍张载赋,原来缩酒贡南荆。”醽醁,即衡阳湖之酒,西晋文学家张载《酃酒赋》云:“昔闻珍酒,出于湘东,丕显于皇都,乃潜沦于吴邦。”汉代酃酒为贡酒,历代赞美酃酒的诗文达三百余首(篇)。
登临山顶,平地开阔。山麓松木蓊郁,绿树成荫。有古城寺,南朝梁天监初(502-506),惠海尊者创建,原名兴化寺。惠海尊者还在南岳开创衡岳禅寺、方广寺,与高僧希遁、慧思交往密切。此事《十八高僧传》亦有收录。不知后人何时把兴化寺改名古城寺,为了怀念消失的酃县吗?夏风习习,晨钟暮鼓,回荡着一段悲壮记忆。七十多年前,一阵激烈枪声在这里响起,揭开了衡阳保卫战的序幕。四十八个日日夜夜,打得残酷惨烈。千年古镇,千年古刹,毁于日寇。民族苦难,血泪沧桑,这段历史,清泉山记得。
旧时衡州府,有四大名镇,依次为:东乡泉溪市、西乡演陂桥、南乡茅洞桥、北乡洪罗庙。泉溪离府城最近,故列首位。泉溪之名,最早出现于北宋《元丰九域志·荆湖路·南路》,又名前溪。清顺治二年(1645),王夫之写有《刘杜三将至于前溪渡题画扇见寄赋答》:“野渡寒云乱,冬郊草尚青。停车随雁阵,寄梦到渔汀。卧病逢摇落,闲愁半醉醒。明朝相劳问,时事不堪听。”刘杜三乃书画家,《船山全书》第15册《薑斋诗话》卷三载:“刘杜三虽早托胎于竟陵,而不全堕彼法,往往有深秀之句。”莫非刘杜三是泉溪人?我无法考证。
泉溪渡,耒水下游一大古渡口。明崇祯十年(1637)春,徐霞客畅游耒水流域,转了一大圈,顺耒水乘舟返回衡州。他经过泉溪渡时,未能听懂当地土语,把“泉溪渡”误听作“前吉渡”。船主家住泉溪,上岸回家休息,徐霞客不愿耽误时间,改走旱路去衡州。泉溪人耕读传家,出了不少才俊。这当中,有王夫之后裔王之春。王之春,具有“以文人兼武事”之才,以军功擢通判,历任广东按察使、湖北布政使、四川布政使以及山西、安徽、广西等地巡抚。光绪五年,日本吞并琉球,威胁东部海疆,王之春受遣赴日本查探,归国后,将此行的见闻写成《谈瀛录》。他曾经出访俄、德、法、英等列强,提出“实业救国论”,倡导修建铁路,富国强兵。他整理清代外交历史,编成《国朝柔远记》廿卷,所撰《王夫之年谱》被誉为“信史”。他的专著有《防海纪略》、《憇园记》、《椒生诗草》、《王大中丞椒生奏议》、《椒生随笔》。王之春病殁于衡阳,诰授光禄大夫、建威将军,葬于清泉县黄屋山。
我到清泉山,正当五月下旬。那天午后,阳光炽热。风从河面吹来,从泉溪码头吹来,让人心旷神怡。附近有木蔸湖,水域辽阔,林荫环抱,带给游人鱼跃枝头鸟宿水的错觉与惊艳,却找不到清泉县的半点遗韵。
二
耒水奔至耒阳、衡南交界的大河边,河面变得更加宽阔。南岸,有永济镇,桐子山,国家级湿地公园;东岸,有江口镇,流沙河从冠市街蜿蜒流来,注入耒水。河中央三个小岛:陈家洲,张家洲,龙家洲,常年聚集十余万只鸟,种类多达182种,包括白鹭、山鹊、白鹤、环头雉等50多种珍贵鸟类。
江口鸟洲,湖南唯一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多次去过。印象最深的一次是2006年夏秋之交。我与诗人郭密林、罗诗斌(法卡山)共同发起,组织《湖南诗人》、《泉水湾》、《未名者》的编委,齐聚宝盖楼,开展衡阳市首届文学民刊研讨会。会后,二十余名文朋诗友兴致勃勃,参观江口鸟岛。洲上古树参天,浓荫蔽日,竹光粼粼,却看不到成群翱翔的鸟儿。刚刚经历一场洪灾,岛上树木摧毁,鸟类稀稀落落。遍地都是鸟的羽毛,灌木杂草中,散落斑驳的鸟粪。一只病了的白鹭,在草地痛苦地挣扎。诗人刘伟湘铺开一张脏兮兮的纸,用颤抖的手写下诗歌《鸟岛睡着一只鸟》。我至今记得其中几句:“耒水河上的一只鸟/青春的气息涂鸦/我的心情/鸟语哑寂雨声响亮”。就是那场特大洪灾,导致鸟岛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鸟们搬迁到桐子山栖居。桐子山土质湿润,绿树成荫,植被繁茂,神奇般成了“鸟类联合国”。
江口原属冠市镇,1984年置镇。三国诸葛亮在此屯兵,县人在其舣舟信宿处建有“武侯祠”,在其练兵处建有“妙计仙庙”。妙计仙是江口镇境内最高峰,距耒阳新市镇约八里,群山蓊郁,林茂竹秀,霭雾氤氲,清泉汩流,山麓有贯通江西、耒阳的古道。湘南起义时,朱德、陈毅率部从耒阳取道于此,楠木坪廖仁柯在山下创建湘南游击支队,十分活跃。
江口镇人杰地灵,廖焕星就是江口犁平村人。百度百科介绍,廖焕星(1895-1964),原名廖仁衡,少年时期就读武昌湖北外国语专门学校,与恽代英创办和主持武昌利群书社,传播马克思主义。1922年,在长沙由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入党,不久赴欧洲勤工俭学,协助周恩来组织中共旅德支部。1927年,出版著作《不平等条约与中国革命》。1935年,主编《救国时报》,后与李立三同时蒙冤被捕,1946年8月获释。1964年病故,葬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新闻界知名人士贺广华,也是江口镇人,现任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妙计仙小小弹丸之地,新中国成立以来,走出的正厅级干部不下十人。
清泉县大才子黄鹤云,字翼曾,生于咸丰十年(1860),光绪十七年(1891)廷式二等第三名,历任南浔铁路协理兼会计、清史馆编纂、南浔铁路董事长。他的著作有《赣路书牍》、《史稿录馀》、《黄鹤云集》、《严训辑存》等。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衡南县成人中专求学,班上有个同学徐小连,住我下铺,与我关系极好。徐小连是江口镇人,长得皮肤白皙,戴近视眼镜,一副奶油小生样子。毕业后,就失去了消息,我多次向其他同学打听,杳无音信。不知他到哪里去了?过得可好?
三
我两次到过宝盖镇。第一次是2006年9月的文学民刊研讨会,正值雨季,来去匆匆。第二次是2017年11月参加宝盖银杏文化节。宝盖楼附近的千亩银杏林,金光灿烂,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而来。
宝盖是一块风水宝地。紫仙峰、三峰寨、菩萨崖,迷仙湖、鼓龙泉、沙河,山遥水阔。北宋末年,廖氏先祖沿湘江、耒水逆流至此,看中在这里“收览千里风光,消散万般烟云”,于是安家落户,修建七层高的碉楼,取名保家楼。后人传为宝盖楼。随着廖氏家族人口的激增,陆续建成“牌楼屋”“安里屋”“大屋场”“探花庄”等古民居群。一弯绿水、两岸青山,风景靓丽,成为一大胜景。到清代,宝盖楼成为清泉县的名片,有八景之说。哪八景?诗云:“仙岭紫雾凌霄,堆上绿柳腾波。金盆对案浴日,海蚌倚云吐珠。春涨银波泛月,青山玉树笼霞。玉堂晓发洪钟,石鼓楼集晚鸦”。
廖氏后人世承先泽,耕读传代,人文蔚起。清末,这里走出一代才俊廖湛莹,曾任全国禁烟督察总署会计长。其子廖苓顽,本名廖菱航,徐特立的学生,红色特工,为抗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1943年病逝,董必武为之撰写碑文。当代著名剧作家海岩,是廖苓顽之孙。清朝东川司马张荣伦,宝盖镇双田村人,曾为宝盖楼作一对联,长达232字,内有“一水辽远,豪情虽壮,好梦难圆,曾于青楼,失却多少心愿”、“半腔忧伤,青春渐逝,心志不畅,常叹华夏,埋没无数贤良!”愤慨世道不公,表达怀才不遇之情。对联中描述的宝盖楼倒是一幅迷人的田园风光。
四
从江口沿流沙河涉过芦苇荡,往西行十公里,就是冠市镇。
冠市红豆腐非常出名,入嘴清爽柔顺,充分享受味蕾与美食撞击的快乐。外地游人慕名而至,却不一定随时能吃到。为啥?这红豆腐只有逢集的那几天才有售。2006年湖湘文化节上,冠市红豆腐被评选为衡阳十二大名菜之一,称之为“石鼓赤玉”。民间传说,乾隆年间,大学者阮元深入民间收集史料,途经清泉县罐子街,乡民用红色豆腐招待他,他吃后连连称好,问及豆腐为什么是红色?乡民说,红色代表红心,体现热情。如今,品冠市红豆腐,犹如看到清泉县淳朴好客的民风,一脉传承至今。
冠市之名,源于明清时期这里盛产陶罐,称为罐子街。后来人们取谐音冠市。冠市高岭有古村落刘家湾,刘氏开基祖是刘正辉,元末明初从江西吉安迁至衡阳江口,开枝散叶,迄今已繁衍30多代,分散各地有三万多人。高岭刘家湾有古井,泉水清澈见底。井边有重阳树,膀大腰粗,顶天立地,浓荫馥郁,满目青翠,阳光挤进树缝,斑斑驳驳洒满一地金色。行人路过,都会用这井水解渴,坐在树下休息,养精蓄锐后继续赶路。清代,高岭刘家出仕皇家的族人众多,仅光绪、咸丰时期,就有21人受到朝廷嘉奖。
罐子街何时改称冠市,今人无法考究。由“街”而“市”,可见冠市在过去极其繁华。冠市有很多特色风味的小吃,除了誉满潇湘的红豆腐,还有三黄鸡,黄羽、黄喙、黄脚,肉质嫩滑,味道鲜美。史载,自唐代起,逐步形成了皇帝诏命官员祭祀炎帝陵的“御祭”制度,御祭官多从京城至衡州府,在地方官陪同下,沿衡炎古道跋涉至炎帝陵祭祀。冠市处于衡炎古道附近,有多处明清遗址,残存的青石板古道,依旧在崇山峻岭间蜿蜒隐现,沿途散落着凉亭、古桥、水井。传说炎帝神农氏遍尝百草,经过衡炎古道到达宝盖、冠市采药,古皇山的碑文略有记载。
遗憾的是,这些古迹古碑,找不到清泉知县陪同皇帝祭祀炎帝陵的记载。清泉县于民国初期撤销,距今不过百年,竟然变得那么神秘遥远。
五
古代陆地交通落后,商贸物流以水路、港口为主。耒水下游两岸,到明清时期,形成了十多个口岸,相市和茶市就是两大古镇。但凡以“市”命名者,多是商贸往来发达之地,从地名就能想象耒水河畔这些街市的繁华。
今年端午节过后,我与三位文友驱车前往相市采桃。耒水下游两岸的湿地,为种植黄桃提供了良好土质。每年进入盛夏,衡南县沿耒水河多个乡镇,早熟的黄桃新鲜上市,尤以相市乡虎塘村黄桃最出名。黄桃由本地桃与炎陵黄桃嫁接而成,其表皮呈现鲜红色,果肉呈黄色,引来众多采摘客“尝鲜”。相市烧饼也很出名,以相市漫山的桂花作馅,清香四溢。相市还是诗魔洛夫的故乡,我曾与先生有过两次见面,亦到过相市他的旧居参观。“洛夫旧居”牌匾由谢冕题写。堂前有对联:“屈楚才情洛阳纸,潇湘水月夫子诗”,记忆犹新。洛夫,本名莫运端,1928年生于相市乡艳山村,出版50多部诗文集、评论集,还有8部译著。他的诗充满了诡谲绮丽之美,充满了魔幻与动感,极具震撼力。
天空云朵很低。我们的小车从107国道过向阳镇,越过耒水,沿河看见几处中西结合的基督教堂,保持中华传统又融合西洋近代气息。没有高山,有的只是广阔田野,微微凸起的土丘,空气中弥漫着花草果木混合的气息。我们来到一个农庄,询问方知误入茶市镇。茶市古称茶溪,亦称茶皂市。乾隆版《清泉县志》载:“其地有二山,左曰龙,右曰虎,龙山外有小溪入市中,有港达于耒水,称茶溪”。茶市黄牛肉和银丝白面非常出名,诗圣杜甫晚年涉耒水南下郴州投亲,经过茶市石桥村,闻肉香登岸,痛快吃了一碗银丝白面,心情很舒畅。他倡议修建一座石桥,且写下“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道出朴素简单才是最大快乐。此桥,后人称为杜陵桥。
一位紫铜色皮肤的大哥,带我们到他家的黄桃林采摘桃子。黄桃林在一块土丘,有股泉水溢出,土质湿润,软绵绵的。放眼都是桃树,一个个猪血色的黄桃压弯了枝头。我们四人各提一个塑料桶,一棵树一棵树寻找红色的大桃子。自己采摘的价格是十元钱一公斤。地上有很多黑色的蘑菇,称为雷公菇,打雷下雨过后,天晴之时,就会满地长出来。雷公菇营养价值高,是农家饭桌一道美味野菜。清代,清泉县农人在耒水两岸湿地大量种植桃树。文学家莫重坤写有两首关于茶市的诗《茶溪义渡》,其中一首涉及种桃:“银涛倒泻镜中天,红雨飘零湿酒船。名士渡江休画扇,将军饮马不投钱。影摇桃叶来春水,风送杨花扑暮烟。更嘱渔郎重放棹,山深应有武陵仙。”莫仲坤(1825—1902),号厚峰、申甫,衡阳县呆鹰岭人,举人出身,清末文学家,著有《厚峰文集》、《梅坞山房诗集》。莫仲坤当时为石鼓书院主讲,常到县内外考察、采风。这首诗是他到清泉县茶市,对耒水茶溪渡口的感怀,描写了渡口春景,红雨杨花、桃叶春水,乡野风光迷人。
返回时,经过茶市镇,圩场很热闹,“清泉学校”赫然入目。莫非这所学校的前身是清泉县的书院吗?乾隆年间,清泉县蒋一璁考中进士,致仕回乡后,与贡生蒋文诱、蒋一现捐银捐田租以为膏火,创修东洲书院。后来,他又与知县陈三恪取东州书院、白沙书院之材,建成岳屏书院,地址位于南花药山顶,光绪二十八年(1902)改为高等小学堂。陈三恪,字和溪,四川岳池人,乾隆十五年(1750)乡试解元,历任湖南零陵、清泉知县,署澧州知州。他任职清泉知县期间,建岳屏书院,并修院志,主要内容是艺文与捐资名录。南花药山就是今天衡阳市区的岳屏山,可见当时尚属于清泉县管辖之地。1912年,清泉县并入衡阳县。清泉县在史上存在时间为156年。
既然清泉学校的前身不是书院,何以取此校名呢?我疑惑良久,车过耒水之际,往北遥望清泉山,蓦然惊觉:清泉作为县名消失百年了,但作为酒文化的名水,载入了《水经注》和众多史料。《衡南县志》记载:“山下有清泉,水明如镜,以清泉水酿造的醽醁酒,色醇味美,曾为进贡佳品。”一眼小小的清泉,成了中国酒文化的源头之一。清泉县的遗韵,原来一直藏在飘香的酒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