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有独钟明月湾
情有独钟明月湾
半个月亮钩住明月湾村口那棵老态龙钟的古樟树,树龄已有1200岁,相传还是写过“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唐代诗人刘长卿客居明月湾时亲手所栽。奇妙的是它的后代居然从干裂树身下蹿出来,撑开的树冠高约25米,枝荫覆盖约半个足球场大,即使几经火焚、雷劈,仍然郁郁葱葱。
晚归的渔舟颠簸着一星飘忽渔火,灯色扑朔迷离,渐渐靠近伸向湖中的栈道,船家“杭育杭育”抬着沉甸甸的鱼筐回到村里。湖岸边的柳丝爆出嫩绿芽尖,到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时节。
长满苔藓的飞翘檐角上站着一只喜鹊,“喳喳”地叫唤着,它是长年居住在明月湾的留鸟,与年年春归的雨燕一样,对足下的老宅一点也不陌生。这里的宅第和祠堂多为明清建筑,有精致的砖雕、木雕、石雕。
明月湾是偏安于太湖西山岛上的古村落,狭长的石板街仿佛还能听见“靖康之变”汴京失落后南逃的王宫贵族慌乱脚步声,挂着三叶帆的大船惊恐地拴在明月湾的古码头上。宁静的明月湾以宽阔胸怀抚慰着这些惊慌失措的心灵,使之在这个山水相依的小岛上安定下来。从此失刃的刀剑化作犁铧躬耕于田园,从此骄横的眼神化作慈善目光和睦于鸡犬之声相闻,从此宫廷的玉珮化作碗里的吃食再无流离失所的惶恐。
月光铺地的明月湾创作了现实版的“桃花源记”,让外来游客自有一种“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惊喜感。这个漂浮在浩渺太湖上的半岛型古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湖,数百户人家,靠种植花果、碧螺春茶和渔业捕捞、养殖为生。村里人家姓氏以邓、秦、黄、吴居多,多为避祸江南的南宋贵族后裔。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敦厚淳朴的乡间民风,自给自足的原生态经济,使明月湾逐步成为江南水乡的桃花源,养育了一代代耕读人。
走进明月湾,可见苔色斑驳的古井围住一眼清澈,泛着光亮的涟漪好似在倒映唐诗宋词的遗韵。自诩“江湖散人”的晚唐田园诗人陆龟蒙弃官归乡,春上闲游,最喜欢逍遥于太湖山水之间。他客居明月湾时,教村民在铺砌村中“棋盘路”时留下排水通道。到了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村民翻修这条长约1140米的石板街,用4560块花岗石铺砌路面,重整排水沟。日后再遇大雨或山洪,积水就可从沟渠里迅速排出,故有“古村石板街,雨后穿绣鞋”的民谚。
月上樟树梢,最值得一走的还是古码头,建成已有300余年,至今仍在发挥泊船作用。鱼虾卖买、装货卸货、晾网补网,每天忙忙碌碌的码头上,飘散着太湖的鱼腥味。这座码头斜向伸入湖中,不仅便于泊船,还能挡住风浪对驳岸的冲击。古码头上那一个朽烂的缆桩,曾经系过南来北往的商贾匆忙而疲惫的船缆,商船从城里背回来一座座精巧绝伦的明清古建筑,错落有致地排列在这一方靠山面水的弯月形憧憬里。
说明月湾是明清古建博物馆,一点也不夸张。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占地近千平米,为南宋明经博士黄明善的八世孙、太学生黄统山在明初洪武年间所建,为古村落的大族之一。礼和堂为吴家老宅,比黄氏宗祠早一年兴建,其建筑高二层,分东西两路,依次设大厅、内厅、门厅、书斋,书斋为花篮式结构,斋前有小花园,院落宽敞,布局精妙。裕耕堂为邓家住宅,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坐北朝南,由东西并列的两个院落组成,各有门厅、楼阁、庭园、书房,院落间通过备弄沟通。
夜宿古村落的“民宿”仿古小楼,站在晒台上就可遥望东太湖里漂浮的几座小岛。若出门走向湖边,能听到半尺高的水浪拍击黄石驳岸的“哗哗”声,甚至还可感受到沾着水气的鱼腥味儿。休闲的愉悦度其实是一种乐山乐水的感觉。结合古建筑风貌观赏和“生态旅游”,是明月湾值得一游的特色。概括地说,这里每年的生态游节目有:早春二月的寻梅、探梅、赏梅;“清明”前后碧螺春茶的采摘、炒制和品茗;三四月间的草莓采摘尝鲜;五六月间的枇杷、杨梅采摘尝鲜;七八月间的葡萄、梨子采摘尝鲜;入秋后的太湖蟹及橘子、石榴的尝鲜;常年有“太湖三白”(银鱼、白虾、白鱼)捕捞尝鲜。
太湖银鱼头小嘴尖,约三寸长,前端滚圆,后端稍扁,晶莹透明,呈银白色。古村边的农家乐饭店里,有一道船菜“银酥香鳝”,用银鱼、鳝鱼,经过油煎烹制,鳝鱼干香,银鱼酥松,两种味觉的巧妙融合令人不忍松手。尝尝一湖美食,看看半个月亮,放松心情,尽得作客古村之趣。村民老黄在湖边开了一家民舍兼做农家菜,特色菜有清煮白虾和清蒸白鱼,滋味极为鲜美,喊价并不贵。老黄说我的鱼虾都是当天凌晨从太湖里捕捞过来的,料好,吃口就好。他自诩老祖宗是北宋翰林院的文士,后来落难逃亡到明月湾来,但毕竟有这个典雅的家族背景,所以做人也要有点诚意“档次”的。
民舍外的院子里,如水的月光从银杏枝叶间筛落下来,像一阵轻薄的雾,一阵风去就能把它吹散,洒落一地,变成满地碎银。半个月亮牵挂的明月湾显然少了一些白日的喧闹,少了一些匆匆来去的脚步声,它入睡了,谁也不知道这个中唐时期形成的古村落梦境里是否还有南宋汴河人家仓皇南逃的碎影?
归去吧,月色如霜,有一点儿风,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