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月:漆艺长河无际
2022年6月10日防疫宅家,随手划拉、浏览微信中防疫抗疫的网络信息,突然间,一条揪心的帖子映入眼帘:“我国著名漆画家,现代漆艺(画)开拓者,清华大学教授乔十光先生逝世……”网络语言中的信息,孰真孰假令人惶恐,因我知先生常年接触自然界大漆,近些年来身体不好,常年与轮椅为伴,遂急着向先生家人求证,在得到确切消息后,才知道已与先生阴阳两隔,眼望京华,我无语凝噎……
与乔十光先生相识已有三十多年的光景了,书信来往,面晤畅谈,深为先生为中华漆艺事业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他对年轻一代的重情、守信、厚望所佩服。特别是近些年,先生拖着病体,还“南船北马”地奔波在大江南北,策展、授徒、推广、创新,宣传有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独特的现代漆艺(画)。如今乔先生已远去,使我越发思念与先生的交往……
一
作为大运河旁千年古县馆陶的乡亲,我在中学读书时就听说过乔先生的轶事,与他同村的刘培力老师,在课堂上多次说起年少聪慧的乔十光,来激励我们这些中学生。说他从小喜欢画画,老大娘的纺车,小伙伴玩的泥模,大运河上南北往来的船帆,说他“画出来跟真的一样”。还说乔十光考上了省城学府,是全村人的骄傲,这更令我们这帮中学生艳羡。
真正与乔十光教授谋面交谈,已是他回馆陶“接地气”办“乔十光漆画研究所”的上世纪1988年了。乔教授搞漆画创作,一直坚持深入基层,到各地采访、写生,来作绘画素材。特别是漆画制作的特点,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其作画选材非常严格。他曾深入云南山寨、雪域高原、江南水乡、西北荒漠,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并多次深入到生产大漆的福建,向老师傅们学习,由此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掌握了漆器制作的技术,使他不仅在器物上有了新的体会,更使他利用大漆的特性作画,开辟了从材料选取到自己创作的独特的漆画之路,取得了不朽的艺术成就。1988年7月,为了拓展创作空间,培养漆画创作新人,也为了回报养育他的故土乡亲,乔十光离开北京,在馆陶县政府、县文化馆的支持下,来馆陶创办了“乔十光漆画研究所”。
我不是搞绘画工作的,当时正巧参加了县文化馆张广岳馆长按市、县要求,撰写“三套集或”馆陶地方故事卷的写作。张广岳与乔教授是学生时代的同班同学,由张馆长介绍,我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我国著名漆画家乔十光教授,他的谦虚、豁达、平易近人给我以温馨之感。
在他工作的漆画室,他用沾有大漆及其他原料的手,向我介绍琳琅满目,闪着大漆特有的黑白相间的视觉反差,画面浑厚凝重的,高贵典雅的的成品与半成品漆画。在这里,他又用家乡遍地可见的鸡蛋壳,作原材料,制作出了黑白色彩对比,沉稳大气,含蓄内敛,有着强烈艺术感染力的漆画。他担心我对自然界大漆过敏,提醒我尽量远离这些飘荡着大漆味道的半成品漆画。
这次会见,我俩还谈到了在东南沿海福州的往事。因为我曾在那里驻防服役,如今我还收藏着两件大漆器物和艺术品。他学习、实践所在的福州脱胎漆艺厂,在市郊南台岛上,离我驻防处不远。我对大漆使人过敏性状了解一些,因此在他的工作室时间不长便离开了。但经过近十道工序,现代漆画的美感,深深地震撼了我,我也更深层次了解了乔先生,了解了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精辟见解,而且乔先生对人的诚恳、热情,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改革开放、招商引资、搞好经济建设,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地方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任务。1993年春节前,县委、县政府决定:县四套班子领导分头赴京,慰问在京馆陶籍的老领导和各界知名人士,听取他们对故乡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希望他们用广泛的人脉资源和高站位的发展思路,引进人才和项目。县政协接到此项任务后,由县政协主席程德志带上我赴京。在京城期间,受到在外工作乡亲的热情款待和欢迎。因我和乔教授相熟,在他家盘桓的时间很长。
其实这次去拜访乔十光教授,我还有一个任务,请他为即将出版的《馆陶文史资料》第三辑题写书名。他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展纸研墨“馆陶文史资料”几个规整、娟秀的大字,为以后出版的县文史资料第三辑增色不少。
也是这次相见中,程德志主席谈到了家乡的项目建设,希望乔十光先生利用在京城生活、工作的人脉,搜集这方面的信息,为故乡馆陶吸引人才、资金和建设项目,其实乔十光教授非常了解故乡的状况。他知道馆陶县是一个千年古县,虽紧傍运河,东西官道,南北水运非常发达,但它毕竟是一个平原县城,地下无矿产资源,只能依靠农业生产。到了近代的工业文明,遇到了发展瓶颈。他向程主席表示,一定会积极运作,为家乡发展助力。
巧合的是,乔十光先生在日本办漆画展,是由日本常驻北京的某株式会社的代表牵线。此人爱好绘画,特别是对乔教授用大漆作基本原料,用廉价的蛋壳等作辅料,开拓创新了独具特色的中华现代漆画,这种漆画在日本大受欢迎,从此成了乔教授非常要好的朋友。在一次饭后交谈中,乔教授向他介绍了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特产,引起了这位日本人的注意,他决心来馆陶考察。
一个冬日的上午,县政协接到了乔教授打来的电话,县政协在求得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后,派我和统战部张科长赴京,迎接乔教授和日方代表,一路上风尘仆仆,经过了几个小时的车程,把乔教授和日方代表接回到了馆陶,并在步月楼宾馆,由县委李副书记出面接待商谈。按日方要求,有关部门介绍了馆陶当地的木器厂,准备利用当地无虫蛀的臭椿木材作原料,制作日式室内用品或艺术品。日方代表积极回应,当场签订了合资意向书。按县委、政府的安排,县政协同县开发办一起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馆陶地域,在大运河两岸的附近县域,得出的调查结果不理想,椿树木材的生长储量,满足不了日方的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这个项目无疾而终。但乔教授热爱家乡,不忘故土的经济发展而奔波联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
不管是与乔教授初次的接触、晤谈,还是后来多次的相见、交流,我都被他谦虚务实、朴实无华的人品所感动,对他所从事艺术领域的学习所吸引、折服,更为他继承中华千年的大漆装饰艺术,创新、开拓了现代漆画艺术所取得的艺术成就而赞叹。他被人称为现代的“中国漆画之父”是实至名归。
作为一个地方文化研究、宣传者,在多年与乔十光教授的接触中,觉得有责任总结、宣传他从一个贫穷的农家励志成长,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做出的骄人业绩,这对当代年轻人的成长,应具有普遍意义,也对大众了解一位卓有成就的资深学者,爱国家,爱故乡的拳拳之心,对推动馆陶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能起到促进作用,于是我走进了乔十光的宏阔世界。
了解乔十光先生,首先要了解自然界的大漆,了解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漆艺的发展过程。我有选择的读了他收藏的明代黄成漆艺专著《髹饰录》一书,摘抄了有关章节,同时采访了与乔十光熟识的乡亲、同学、朋友。时间不长,我即撰写了纪实文艺作品《独特的艺术之光》和短文《布衣亦尊》,全面客观地介绍了青年乔十光,从一个农家子弟励志成长过程。介绍了他继承千百年来中华漆艺,由狭窄的装饰艺术,到拓展漆艺的表现空间,探索、创新,开宗立派,成就了中国现代漆画,在国内外的漆艺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而受到赞扬。
稿成后又几经修改、充实,应香港大型文学刊物《黄河春秋》约稿,1992年4月,该杂志以《独特的艺术之光》为题,分四部分,登载在该刊物第三期的显著位置,受到海内外读者的欢迎。中国外文出版社的刊物《台声》主编魏秀堂,是馆陶乡贤唐名相魏征的后裔,他得到此消息,向我约稿外宣。他摘编了其中内容,并配以大量的乔十光漆画,所反映的祖国美丽山川风物的图片。文章一经推出,受到国内外业界和众多人士的认知和称赞。
2002年春,为庆祝大运河畔古县馆陶建县两千年,在县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和韩吉祥共同策划、主编了大型人文历史书籍《陶山人物》。在书中辟出了专章,用著名画家张正宇《布衣亦尊》的文字为题,介绍了本县籍的著名漆画家乔十光教授,令馆陶人民,特别是年轻一代,了解乔十光的成长之路和取得的艺术成就而感到骄傲。
在和乔十光教授多年的接触中,更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为人坦诚守信,彰显了馆陶人“性质直怀义”言必信,行必果古代乡贤的君子之风。他曾为我写了“清风明月”的书法作品,鼓励我为家乡的文化事业,不计名利、不讲报酬地做好地方文化的收集、整理、宣传工作。“乔十光漆画研究所”因培养漆画人才的需要回迁京城后,但他一直关心、支持家乡的文化建设,他多次专程回乡,参加诸如漆画作品展示、书法创作研讨,馆陶黑陶艺术的研究和发展等文化活动。他的为人,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为我树立了榜样。
在一次黑陶艺术研讨会上,我俩坐在一起。他问我存有他写生创作的水墨画没有?我说你回馆陶亲朋好友故旧,求画者甚多,没好意思开口,但他回京后不久,即叫他的学生殷俊亭捎来了画作。其落款:“2006年8月大漆园,十光大病之后作。”这令我非常感动。水天一色的大河旁,停泊着多艘挂着白帆的小船,画面静谧、温馨,这即是他诚实、高洁的人品写照,也是他不忘故土,怀念他成长的大运河的精彩写生,我的眼睛湿润了。
岁月悠长,如诗如影,乔十光教授在大漆园辛劳耕耘了几十年,终于把漆画技术从古代漆器装饰艺术圈子里解放出来,蜕变成了新颖独特的漆画艺术作品,成为同国画、版画、油画并列的新画种,乔十光成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开拓者”“中国漆画之父”。有人问他,这些珍贵的、浸入了他毕生心血的漆画作品的最终归宿,他回答,献给祖国,献给家乡和人民,盼望这些画作在大运河边陈列。2014年,乔十光教授实现了他的愿望,在馆陶博物馆,他的34幅漆画、22幅书法作品、36幅写生素描、彩墨、水墨等作品,共92幅,静静地挂在那里,彰显着他的艺术成就和热爱家乡的初衷。正如他在诗中所写:“漆领着我,我领着漆,我和漆画连在一起,一个明天接着一个明天,一片土地连着一片土地。人生之旅有限,漆艺长河无际……”
漆墨春秋驾鹤去,陶山卫水同悲声,如今先生离尘世远去,唯愿先生在天国里与俊朗、雅致的现代漆画为伴直到永远。
(原发中国最佳地方文学名刊、全国联盟理事单位-《陶山》2022年第四期·复兴号·[总第40期]总编辑牛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