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杂忆
百姓们的衣食住行,穿衣是摆在首位的。在众人心中,平日里即便不能盛装丽服,至少也要整齐体面,但这种愿望在过去艰难的岁月里,仍属一种奢望。我小时候因为家贫,对于穿衣的记忆,是定格在寒碜和无奈之中的。
用破旧二字来形容小时候所穿的衣服,一点都不夸张。当时有这样的俗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件衣服,大人穿旧小孩穿,哥哥穿瘦弟妹穿,只要不过分破烂,便始终会在家人身上流转。到了后来,衣服不但失色变形,而且领口、袖口、肘弯、膝盖、臀部等容易磨损的地方,都会是补丁摞补丁,而且越补越大,越补越多。这件衣服即便是最后穿不成了,也会变成补丁材料。
因为没有秋衣秋裤,那时的棉衣,大多是贴身穿的,里面空空荡荡,寒气到处乱窜,保暖效果很差。记得在大冷的时候,我会在棉衣外面扎上一条腰带,再套上一件罩衣,以此来御寒和遮掩。
这种既旧又破的衣服,一直到我上小学的时候,才很少穿了。原因并不是家境好转了,而是我坚决拒绝再穿补丁衣服去上学。为了给我置办一套体面的新衣,父母当时没有少作难。
对于过年,我至今有着很深的情结,概因过去只有在这个时候,孩子们才可以吃上好饭,穿上新衣。每当大年初一穿上新衣新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都不会走路了。
小时候所穿的鞋子,最早都是布鞋和棉靴,由家人手工缝制,大都不太合脚,刚穿上的时候夹脚,过不多久又会松垮,而且极不耐磨,脚趾和脚底处很容易磨穿,后跟部位也容易开裂,我们这些好动的男孩子尤其费鞋。穿布鞋最怕下雨天气,鞋子会被泥巴粘连得迈不开步,人们只好用绳子把鞋捆在脚上走,或者干脆打赤脚走路。
后来球鞋渐渐流行。这类鞋子不但尺码齐全,而且结实耐磨,价格便宜,很受农村人欢迎。那时大人们喜欢穿的是军用球鞋,而孩子们则喜欢运动球鞋。我的最爱是“回力牌”篮球鞋,底厚面艳,美观实用,一双鞋子能穿很久。不好的地方,就是容易捂汗。
再后来廉价西装和人造革皮鞋开始盛行,于是人人都有了专门外出的“行头”。但凡有重要的活动,刚刚还是一身泥巴的乡亲们,转眼之间就会变得西装革履了。
现如今我的衣柜之中,四季服装应有尽有,各类鞋子一应俱全,一身装饰,频繁更换,如何搭配,颇费心思。至于妻子的衣服,那就更多了。长裙短套的,装满了几个衣柜,高高低低的鞋子,摆了一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命运:上身率极低。有的衣服和鞋子一年都难得穿一次。尽管如此,妻子还是觉得柜中始终少着几件衣服和几双鞋子,还要时不时地去逛商店或者网店,并且源源不断地往家买,穿不穿的,似乎倒不重要了。
如何穿衣,看来会是百姓生活永久的话题,但愿人们都能越来越会穿,而不是越来越奢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