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红色的手套
手套,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手部保暖和防护用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功能也从最初的防寒护手逐渐向劳保装饰演化,材料也趋向多元化,有棉纱、毛绒、皮革、超纤、布料、橡胶等;制作工艺也逐渐丰富起来,有缝制、针织、浸胶等。
我们人类是地球上最具情感的动物。有时候,一件小物品,能把人生旅途中的许多碎片连接在一起,形成一段美好的回忆。
一
年前一天,帮老爸找东西,在他的老式衣柜底部,无意间发现一双紫红色的毛线手套。手套已老化褪色,很明显是多年未用了,手掌部分毛糙不堪,手背部泛起点点黄斑,食指部位已磨得稀薄,中指和无名指的指尖已破损掉线,翘起的线头似乎要向我叙说她的历史和故事。
我仔细端详了一番,似曾相识却又一时想不起来。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已经搬了四次家。每次搬家,都会选择性地丢弃一些破旧不能用的物品。而这双紫红色的旧手套,竟然奇迹般的躲过了四次劫难,如今依然躺在老爸的衣柜里悠闲地过日子。
望着这双旧手套,我一脸困惑,心想,它肯定承载了一段难以割舍的情感,随即产生了一股很强的好奇心。于是,拿起它问老爸,“这双手套都这么旧了,还留着干嘛?”
老爸耳背,没听清我的话,但一看到我手里拿的手套,就激动地用命令式的口气对我说:“不能扔,把它放回去!”
“这是你老爸30岁时,你姑姑送给他的生日礼物。”老妈在一旁接茬道。
“五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又不会戴了,我也不知道你爸为什么舍不得扔?”老妈接着说。
“当年你姑姑织这双手套不容易啊!”老爸说出了舍不得扔的缘由。
“爷爷奶奶孩子多,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四叔、五叔、六叔是连御寒的棉裤都没有,脚上穿一双露出脚趾的破鞋,更别说手套了……”提及往事,老妈的话匣子一下子就打开了,眼眶也慢慢湿润起来。
可想而知,这双紫红色的手套在当时是多么珍贵。于是姑姑的形象在我脑海里慢慢清晰起来。
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爷爷奶奶养育了七个子女,我爸是老大,接下来是二叔,姑姑,下面还有四个叔叔。我爸身高178厘米,姑姑也有170厘米以上,兄妹俩都遗传了奶奶的基因,所以长相也酷似。
我爸是一个憨直醇厚、不善言笑的人。小时候常听外婆喊我“小马宝”,这或许跟我爸的名字“关福”的义乌方言接近有关。我爸的情感就像冬天播下的种子,深藏着土里,要等春风轻拂,春雨滋润才能慢慢发芽。
而姑姑在我的心目中,是一个勤劳肯干、任劳任怨、生活俭朴的农妇;是一个淳厚正直、谦和开明、贤惠慈祥的长辈;是一个和蔼可亲、循循善诱、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姑姑在我刚出生那年(1970)就嫁到了离家十五里远的塘李乡陈宅村。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跟姑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辛勤耕作。姑父养牛帮人家耕田,姑姑就在家里养了羊和鸡鸭鹅来增加收入,日子过得清贫而踏实。
记得我初中毕业(1985年)那一年暑假,我和堂弟俩去姑姑家玩,在跟表妹表弟玩耍的时候,发现了门口后面藏着一只水牛角。回家时,我向姑姑讨要这只水牛角,姑姑二话不说就递给了我,让我兴奋了好几天。其实,那只水牛角是别人花十元钱向姑父订购的,而姑姑却给了我。在当时,十元钱可以补贴不少家用啊!我知道后,产生了一股深深的负疚感。后来,把牛角尖锯下来,利用闲余时间,自己动手刻了一枚椭圆形篆体印章,就是我书法作品中使用的那枚朱文印,一直使用到现在。每每盖章,我都会想起姑姑对我的厚爱。
姑姑虽然没上过学,却是个通情达理,亲仁善邻的人。她乐于助人,从不和别人多口舌,安分守己、淳厚正直性格得到了左邻右里的交口称赞。这一点,应该是源于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从表面上看,似乎印证了陈继儒《安得长者言》里那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章理,其实是儒家“礼乐”“仁义”“忠恕”“中庸”理念的最好诠释。
姑姑虽然兄弟多,却从没有沾到娘家的一点光。她和姑父一起,脚踏实地、含辛茹苦地把三个子女拉扯大。如今,我的两个表妹和表弟都已成家,虽说没有出人头地,却是个个精明能干,都已闯出了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这也正好契合了“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道家哲学。
所以,我一直认为,姑姑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
三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我爸是看着姑姑出生,看着姑姑长大,看着姑姑出嫁的人,期间有忧伤的泪,有喜悦的笑,情感之深可想而知。五个弟弟却只有一个妹妹,所以我爸从小对姑姑疼爱有加。在大哥的庇护下慢慢长大,姑姑对我爸也一直敬顺不已。
姑姑出嫁后,由于路途较远,加上交通不便,难得回娘家来。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和姑父一起带着三个小孩步行约一个多小时,回娘家一趟,因此平时很少跟父母和兄弟见面。姑姑每一次回娘家,看望爷爷奶奶后,都会来找老爸寒暄几句,也会给我和妹妹带一点礼物,有三分饼、生姜糖、马里酥等。回去前,那种“声笑眼隐忧,嘱语千言复不休”的道别场景,惹得爸妈常催促她快走。
兄妹之间虽然平时很少联系,但彼此的心里是一直相通的。我爸话语不多,每当遇到姑姑,却有说不完的话。去年二叔病故,姑姑来奔丧。饭前和我爸坐在一起,我看见姑姑拉着我爸的手,边流泪边诉说着经历的苦难,老爸一直耐心劝慰。少时,姑姑抬起头,用忧郁的眼神审视着老爸,想从那一条条深深的皱纹里读出五十多年来我爸的艰辛和酸楚。那模样,那情形,令人黯然神伤。
入殓时,面对二叔遗体,她忽然撕心裂肺地一句“我的二哥呀!你怎么舍得抛下我就走了?”惊动了默哀中的亲人。随后,她用老式哭丧腔调嚎啕大哭起来,那扣人心弦、掏人心肺、让人心碎的哭声,瞬间感染了大家。我也心头不禁一阵酸楚,随后跟着抽泣起来,眼泪夺眶而出。
姑姑哭成了一个泪人,惹得我和堂弟们也都成了泪人。原以为姑姑是个很理性的人,但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却显得如此感性,让我一时无所适从。转念一想,毕竟是同胞兄妹,血浓于水啊!那场景至今还萦绕在我脑海,让我刻骨铭心,永世难忘。
在婶婶们的劝慰下,姑姑冷静下来,她又找到我爸,站在我爸身边,与我爸谈起家长里短,沧桑往事。那一举一动的神色和表情把兄妹义重,骨肉情深的意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亲情”啊!
四
羲和失职,放任日子悄悄溜走;太岁无情,任凭年龄在增长。那些承载着辛酸和美好的日子,悄无声息远去了,留下了一些难以割舍的情怀,让我们去铭记,去回味,去感恩。
我小时候,村里许多田是种甘蔗的。端午期间,要给甘蔗理叶施肥,立冬前要扒掉枯叶为炸糖做准备,这些活都是手工完成的。为防止手被甘蔗叶划伤,大家干活时都会戴上手套。我曾经见过隔壁三奶奶干活回来时那双伤痕累累的手,才知道不戴手套的后果。到甘蔗田里干活时,我爸戴的是一双用了好几年、不知洗了多少遍、手心手背满是破洞的劳保手套。他连一双破旧不堪也舍不得扔,正体现了共产党员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90年以后,我爸加入了小叔创办的预制板吊装队,栉风沐雨一干就是十多年,期间用的都是劳保手套。直到2005年退出吊装队,他才会在寒冷的冬天戴上皮手套或保暖性更好地羊绒手套。而我却一直没见他戴过这双紫红色手套。
这双紫红色手套或许是我在东河上高中那几年戴的时间多一些吧?而后就被老爸保存起来了,我猜想。
五
看着这双手套,我仿佛看到当年姑姑坐在床榻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一边织手套一边给表弟表妹讲故事的情形。
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以农耕为主时代。青壮劳力都要到生产队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挣取工分,以工分为报酬换取粮票和布票。那时候物资比较匮乏,毛线算是紧俏物资,要凭布票才能买到的。我想,姑姑为买这点紫红色毛线,应该动了不少脑筋。
姑姑白天干完农活后,回家要先赶鸡鸭入圈,然后烧晚饭,晚饭后喂猪喂羊,还要哄三个孩子入睡,而后才能专心织手套。我不知道到姑姑织这双手套熬了几个夜?我没有数过这双手套里打了多少个结,但知道这一针一线里包含的情意有多少?“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更知道,这双融入思念、期盼和祝福的手套就是姑姑的双手,因为她要牢牢的地牵着哥哥。
幸福虽然只有两字,却是我们大家一辈子的追求。岁月是年轮,刻下的痕迹深浅不一,有的会逐渐模糊,有的会更加清晰。我知道,每当看到这双紫红色的手套,我爸就会感到温馨,觉得幸福。这应该是他舍不得扔掉的最重要原因。
岁月无情催人老,进入癸卯年,我爸八十二岁,姑姑也已七十五岁了。“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到暮年最思亲”,自二叔离世后,我发现,老爸和姑姑的联系越来越频繁了,兄妹俩通过电话,互致问候,相互鼓励,两颗心靠得越来越近了。前天下班回家,我又听见老爸的在电话里叫“荷香”,哦!姑姑又来电话了。
六
“当时泪珠知多少,指导如今竹尚斑”。走过的风雨,历经的坎坷,让两鬓霜花的我感到茫然又无奈,天命难违啊!我常埋怨时代的步伐太快,路上的许多风景还没来得及欣赏,就失去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意气。
虽说“怀旧空吟闻笛赋”,但夜深人静时,依然会产生回忆。那些离去的亲人、儿时的梦想、经历的情感和现实的生活交相缠绕在一起,就像一杯醇酿,令人回味悠长。
这双紫红色手套,虽无太大价值,却意义重大。它的身上不仅留下了一个时代的印迹,还见证了一段纯真兄妹情意,更唤醒了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我想,经过时间的沉淀,它的价值一定会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发光。
2023-02-21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