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桃花源”
r 说起“桃花源”,人们就一定会联想到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对其所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一定充满着好奇与向往。
桃花源是陶渊明以诗文形式,唯美的语言讲述的那个地方,谁也讲不清楚桃花源为什么拥有这么大的魅力,吸引古今中外的人们苦苦追寻了千年。这里没有金银宝藏,没有长生秘诀,没有绝代佳人,也没有刺激世俗欲望的任何元素,但是人们对桃花源的向往却从来没有减淡过。无论是盛世还是乱世,是统一还是分裂,人生得意还是失意,桃花源都具有永远的吸引力。
壬寅年6月11日,我们“坛楚留香“驴友团队一行六人在楚德兄驱车指引下,上午十点半从萍出发,行程416公里,寻梦“桃花源”。
到达桃花源古镇江兰客栈入住已是下午四点半。江兰客栈位于渔父广场东侧的渔父路50号,是一家上下两层的四合院风格的客栈,客栈门楼两旁写有“兰花初开在桃花源成众生相,江水东流经岳阳楼入洞庭湖”的一副对联,字里行间充满着湖湘文化的雅致,大气而不失温婉。接待我们店老板是位年轻貌美的“湘妹子”。踏入其中瞬间被古镇古朴雅致的建筑风格所吸引。
习惯跑步的我,绕桃花源古镇慢跑一圈全长6公里,我走马观花,即跑即拍,恨不得把古镇所有美景收入囊中。古镇位于常德桃花源自然风光和历史文脉集结的核心,被秦溪和故渊湖所环绕,整个古镇宛如湖中宝岛。古镇的西面是故渊湖,环湖柳树郁郁葱葱,潇湘健康步道穿越其中,湖边有登船码头,天一塔和瑞光桥;南门过故里桥便是桃花源游客中心,中心广场矗立着一巨型石碑,上面雕刻着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全文;北门有民俗文化街;东面是秦溪河,秦溪与故渊明交汇后通向沅江。古镇古街,古塔古坊,古宅古楼,古色古香。
桃花源古镇投入50亿庞大资本,打造1600余亩大型文化创意旅游综合体。古镇以人文主题公园为主,配套住宅为辅,以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和“江南特色”传统建筑文化为载体,展现几千年“陶渊明隐逸文化”和“湖湘民俗文化”。古镇布局为一纵(高士大街)四横〈桃仙路、伏波路、进之路、渔父路)两水系(秦溪和故渊湖)六大广场(渔父广场、高士广场、伏波广场、寓言广场及南北进出口广场),镇内城隍庙,古戏台、大观楼、靖节楼、伏波楼、姻缘楼、每条横街均建有牌坊(白莲坊、紫芝坊、清琴坊、天工坊、陶然坊)。其中两条水系与高士大街平行贯穿整个古镇,高士大街全长1.036公里,沿线布局各类多元特色主题商街和文化体验区。古镇既具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大要素,又满足了古城“居住、商业、行政、祭祀”四大功能。古镇依托桃花源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资源,已成为囯际旅游、休闲养生、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国际旅游休闲度假区。
次日天气晴好,是出行的好日子。我们随团参观桃花源景区。游客中心、导游图、旅游巴士上一句“心灵的故乡一一中国桃花源.湖南常德”,一下抓住了旅客的心,让你心驰神往。
桃花源景区地处沅水下游,古武陵县境内,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述之地,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是国家5A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景区规划面积157.55平方公里,有秦溪、秦谷、桃花山、桃源山、五柳湖五个核心景区,以山水田园之美,寺观亭阁之盛,诗文碑刻之丰,历史传奇之奇而享誉中外,是全球华人向往的心灵故乡。
从游客中心出来,经桃花桥,沿途车览秦溪风光,溪中有数个小岛,岛上有盛开的“桃花”,溪对岸是一排排吊角竹楼,若化身为武陵渔郎,撑着竹排綠溪行,会有忘路之远近之感。待巴士师傅叫我们下车“秦谷景区到了!”,我们才从秦溪如诗如画的美景中醒悟过来,宛如“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秦谷景区是陶渊明《桃花源记》所在地,从桃花洞到秦人古洞出口全长3.7公里,听导游讲,倘若全部看完,得花5一7个小时。既来之,则安之。我们便按照导游图,依次参观。
“莫道幽狭疑无路,别有仙径通洞天”。走过桃花洞,眼前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派世外田园意境。桃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秦人村实景展现我们眼前,仿佛一下穿越千年,依稀梦里仙境家园。我们踏着石板路,听着原始森林中各种鸟儿的歌声,泉水的“叮咚”声,在这里看不见砖块、水泥,钢筋;在这里看不见自行车,摩托车、汽车(接送旅客的电瓶车除外);小溪,小江里长着昌蒲和一些天然的杂草,溪水清可见底,全是用石块或自然形成;田硬,水沟看不见三面衬砌的水泥,全是稻田泥筑成;山脚下茅草屋是木头、山竹或泥巴筑的,老百姓和工作人员都穿着旧时棉布服装,戴着竹编的斗笠,手提的是竹篮,看不见一丁点现代的物件……我们悠然途步前行,入洞天驿馆,拜图腾,秦人村集市;观饮马居,骑马射箭;在寰楼,观看湘西特色婚礼以及竹篼舞;耕读园,捕鱼捉虾;嬉古苑,投壶,荡秋千;桃坞村,观舂米坊、粑粑坊、糖坊、豆腐坊、榨油坊;打谷场,祭祀,傩舞表演;四亲茶庄,体检采茶,制茶,悠然品茶;天工六艺坊,学习竹编、刺绣、织布、陶艺、木雕,铜铸;爱情花海赏花,月神台许愿,携手百年好姻缘;花涧嬉水苑,水上拓展,小憩;洗心池,绕古道,洗尘心,寻仙迹,乐逍遥;远近桥,烟雨楼……
出“秦人古洞”,此洞相传为渔郎出入处,洞长68米,传说旧时原有两块洞门岩,半关半启。有中丞郭某来游览,见一童子持香出迎,后乘云冉冉而去,遂用大石封周,让仙境保密。洞口奇石怪状,茂林修竹。洞中有疑洞数处,游客往往误入迷径,不知所措,出洞即秦人村。
进入“桃花山”,这里是纪念并体验《桃花源记》意境的“陶公山”;这里是荟集了15处国家级,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宝山”;这里是留下了诸多文人墨客足迹的“名人山”;这里是诗词楹联碑刻之韵的“人文山”,这里山顶高阁巍举,古松摩顶;这里山间溪岩秀丽,曲径通幽;这里山前桃花流水,落英缤纷,让您深刻体验“采菊东篱下,悠悠然见南山”的情怀。您看山顶御碑池,原名千丘池,因光绪十八年(1892),桃源县令余良栋,为清代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拟桃花源御制善堂诗勒石建亭而得名。四季景色如诗如画,翔于红树青山倒影之中;你看那池塘上方的御碑亭,还有那“三然亭”,三座亭子品字排列,形态端庄,结构精巧,以从陶渊明诗文中撷取出的“欣然”、“豁然”、“怡然”三词分别命名,并组合而成的“三然亭”,寓意游览桃花山过程中产生的情景和心境的不断升华。
我们沿桃花溪顺流而下,听着潺潺溪流声,脚踏千年的青石台阶缓步前行。经白云轩,水源亭,悠然亭。过“遇仙桥”时,众多游客被桥边一首《题遇仙桥》诗所吸引,初看百思不得其解,再看诗下边的提示才恍然大悟:上面四十九字是一首七言八句的顶针螺旋诗(或顶针回文诗),即下句头一字只能上句未一字的一半,每句七字都相连,顺时针方向从“牛”字开始念起,从内旋转到外,因之得到一首七言诗:牛郎织女会佳期,月底弹琴又赋诗。寺静惟闻钟鼓響,音停始觉星斗移。多少黄冠归道观,见机而作尽忘机。几时得到桃源洞。同彼仙人下象棋。
方竹亭原名桃川八方亭。明万历年间修建,为桃花源现存最古老建筑。亭高6.3米,墙厚1米上霞琉璃瓦,内为穹窿顶。外观八方八角;内看无梁无柱。亭后方竹滴翠,为桃花源三宝之一。在亭的左侧便是面阔26米,进深2.8米的碑廊,廊亭四角四脊,瓦底苔藓映绿。倚墙一字横列着自唐以来古碑18方,其中唐代诗人杜牧、胡曾、李群玉以及明代袁宏道、江盈科等名家石刻,弥足珍贵。
出碑廊就是菊圃。菊圃建于明万历年间,取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句意而得名。门口有副对联:“却怪武陵渔,自洞口归采,把今古游人忙煞;欲寻彭泽令,问囵园安在,惟桃花流水依然。”是说当年武陵渔人,从世外桃源出来以后,把人间仙境透露出去,引采了古往今来的游人想找陶渊明先生问良田美景究竟在哪里,只有桃花流水千古不变。
渊明祠处于菊圃正中,这里香客不断,敬拜者甚多。祠堂前有副对联:“心爱菊睥睨荣华难为斗米折腰辞去彭泽县令,性嗜酒不汲富贵甘愿南山种豆归来五柳先生”。入祠内,展示是陶令从出生、成长、入仕,到辞官归隐以及病终的全过程。陶渊明一生曾五次为官,五次辞官,正是其中第二次为官担任荆州刺史桓玄幕僚时游历过桃花源,并在此结下良缘,邂逅了他的妻子翟氏。最终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结束了十三年的官场生涯归隐田园。陶公淡薄名利,不畏生死的人生观令历代文人墨客推崇备至,陶公和他的《桃花源记》更成为了后人心中崇高的艺术圣地。正堂前是陶公神像,左边是陶令的“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右边是毛泽东题写“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出祠,见一书摊,为游有所获,便扫码购买了《桃花源传说故事》《历代桃花源诗选》,尤其是《历代桃花源诗选》一书,收录了自汉代以来的桃花源诗歌533家1200余首,可见武陵桃花源胜景之历史可考性性。
出“陶公山”,便是桃花林,这片被桃花溪环抱的桃林,占地约十余亩,种植了一千多棵观赏桃树。在林中选取了陶公的十二首代表作,由当今国内书法名家书写,这叫“寻诗入桃林”,若是赶在人间三四月天,桃花盛开的花季,便可欣赏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唯美画面。我们一起在“世外桃源”牌坊前合影留念。参观刘禹锡的“陋室”之后,大家商议“桃源山,五柳湖”以及每晚的“桃花源实景表演”留点念想待明年桃花盛开时再来,然后沿“五柳湖”途步500米到五柳小镇桃花源景区南门游客中心乘车返回,结束桃花源之旅。
游览完桃花源景区之后,“驴友”们都认为不虚此行,终于圆了一场几十年以来朝思暮想的“世外桃源”之梦。大家在参观的同时,感叹一代代桃源人对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值得学习与借鉴!千百年坚守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描述的家园,在打造,在设计,就连景点、道路的名称均来自陶公诗文;景区全长近7公里的路程,看不见水泥,钢筋。路面,桥,水沟,全是用石板,石块铺成的,遇见的田硬全是原始泥巴筑成的,山脚下茅屋、楼台、路边的凉亭全是木头做框架,墙壁也是用泥巴筑的,而相比我们家乡的农田改造,新农村建设,讲究的是水泥三面衬砌,连机耕道都水泥硬化,既浪费了国家的钱财,又破坏了生态,的确是得不偿失,劳命丧财;感叹陶令“吾不能五斗米折腰”的品质和气节,堪称中国文人不事权贵之典范,陶公这种以天下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保持善良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的品质更是值得后人学习、自省、反思,尤其是对那些利欲熏心“蛀虫”们的一种极大讽刺;感叹一代代桃源人对生态资源的保护。桃花源并未毁林造树,而且沿路,沿江,沿溪,沿景种植桃树,山上未动一草一木,全是些原始的古树,这里森林覆盖率在88.14%以上,这里有茂密的植被,丰沛的降水;这里负氧离子浓度高达每立方厘米2584个,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高达93.7%,这里是被誉为“中国天然氧吧”。这也许就是千百年来古今中外游人苦苦追寻桃花源的缘故吧。
桃花源虽历经时代变迁,沧桑岁月,却依然是人间的一块净土,真正的“世外桃源”。这里是世界“慢生活”之都!这里是世人向往的生活,这里是世人向往的“乌托邦”,这里是心灵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