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伴我行 求学有活力
一、初识中医
对于中医,当下很多人对此敬而远之,存在诸多偏见,认为:一是没有好的中医医生,不能因人开方医治;二是没有好药材,人工栽培年份短;三是疗效慢,煮药烦,味道苦;四是中医属于“说不清、道不明、听不懂”的理论。而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因为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中医有其独到的价值。曾在千里之外读书的我就尝过水土不服的苦,是中医帮我摆脱了困境,让我学业有成,放飞梦想。
1993年5月,我收到了华中师范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书。当时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但想到自己大病初愈,肝脾均比较虚弱,却马上要到千里之外的武汉读书,微笑的脸又被乌云笼罩了起来。回忆起两个月前在武汉的面试,我仍然心有余悸。记得那时在汉城待的时间只有三天,但由于那里的饮食严重过辣,加上气候闷热,我在汉城的第二天就开始咳嗽,声音嘶哑,胃口不佳。幸亏时间短暂,面试后我便匆匆返回江南水城——浙江嘉兴。
说起自己的身体状况,我出生于落后的乡下,新鲜的空气以及原生态食物的滋养使得我少儿时很少生病。但目不识丁的父母盼望着我通过读书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飞跃。对于天资并不聪颖的我来说,只有做到笨鸟先飞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日积月累,这座心中的大山渐渐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终日心思重重。思能伤脾,天长日久,脾胃运化就不好。后来有一次,因在别人家做客时吃了小河中的小龙虾,就得了急性黄疸肝炎。几经周折后虽然治愈,但免疫功能下降,有点弱不禁风。面对素有“火炉”之称的武汉,以及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我对自己能否在大学安然度过三年求学时光表示担忧。但我并没有退路。历经四次考研,几乎用命才换来了录取通知书,我的求学之路不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止步于此。于是,为避免“壮志未酬身先死”的悲剧,我便自己开始研究中医。
中医是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在与疾病的斗争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只不过在西医的冲击下,中医才开始衰落。“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就很好地阐释了中医在调理慢性疾病以及养生方面的独特之处,对此我深信不疑。于是,我买来了两本白话全图本《黄帝内经》《本草纲目》。专家翻译的简写本使深奥难懂的书籍变得通俗易懂。看似普通的两本书,却成为我在武汉三年求学时期的良师益友,它架起了一座桥,让我跨越了水土不服的坎。
二、中医作伴
8月底,开学的日期快到了,我打包好行李,把两本中医书藏在我的随身背包中。随着“呜、呜”的鸣笛声,我乘坐着火车,花费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终于到达了梦寐以求的大学。
武汉的早秋高温且闷热。我求学的华中师范大学坐落在武昌桂子山上,校园里虽然绿草如茵、林木葱郁,但在报到当天,我仍感到自己像身处闷热的笼子中一般,在露天待一会儿或者走几步就满头大汗。当时的大学食堂是清一色的本地菜,每一个菜都放辣椒、胡椒粉、蒜等辛辣调味品,米饭煮得很硬,压根儿没有照顾外省大学生的饮食习惯。脾胃功能虚弱的我,只能看不能吃。根据中医理论,大病初愈和脾胃虚弱的人不宜服用辛辣食物,口味要清淡,食物要煮得柔软,不能太硬。于是,我只能到校园中的个体饭店点一个蔬菜和一碗面条,并关照厨师除了放点油盐以外,不放任何其他辛辣的调味品。每当我提出这样的请求时,厨师总会楞一下,惊讶地瞪大眼睛问道:“这样没有味道的菜你能吃吗?”而我每次都连忙点头。
求学第一周,尽管我尽量做到饮食清淡,但水土不服的厄运还是降临到我的头上。
由于我在个体饭店点菜,受制于个人有限的生活费,日常饮食只能是清一色的面条、青菜、白菜。营养不良加上气候干燥,我感到有点儿上火,声音开始嘶哑,夜晚还会咳嗽。于是,我买了一点润喉的中药,服用后也未见好转。开学三周后,我夜晚咳嗽开始加剧,频率增加,早上第一口痰还带点血。白天咳嗽尽管没有晚上严重,但已影响到我的上课学习,安静的教室里总是会响起我的咳嗽声。一次,我在研究生新生班学习公共英语时,一位女同学听到我连续的咳嗽声,忍不住跟邻座的同学说:“这么久了,这位男生的咳嗽还没好啊!”我也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决定去大医院治疗。
在中西医的选择上,我把天平倾向了中医。我向同学借了看病钱,第二天请假后一早就到湖北中医院。医生诊断我为急性肺炎,让我住院治疗。但我担心入学不到一个月就住院会被退回老家,于是坚持让医生配一些中成药后自己带回宿舍服用。最终,那位慈善的女中医给我开了蜜炼川贝枇杷膏、橘红化痰止咳膏等多种止咳润肺的中成药,以及滋阴护肝的中药颗粒,再三关照我坚持服用,并建议我在平时多吃健脾润肺的食物。中医的确很神奇,我下午回到宿舍后便按医嘱服用中成药,第二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口痰中所含血丝明显减少。第二天夜晚的咳嗽频率也降低了。服用中药调理一周后,咳嗽症状基本消失。再调理一周后,我所配的中药吃光了,我的病也基本痊愈了。肺炎治愈后,我又陷入了对水土不服的恐惧中,生怕停服中药后还会因水土不服引起其他疾病。这时《黄帝内经》中的一句“不治已病治未病”启迪了我,我认识到自己可以从预防开始。预防疾病也不一定要吃中药,可以注重饮食调理。我觉得中医很有智慧,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说:“凡欲治疗,先以食疗,即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于是,我开始以《本草纲目》为读本,在书中查阅健脾润肺和清热化痰的食物,例如百合、萝卜、梨、山药、莲藕、荸荠、甘蔗、白地瓜等。我又买了电炉,自己煮菜,为自己保健养生开辟了新天地。在食疗时,我发现百合、萝卜、莲藕对我的身体调理特别有效,我的嗓子再也不疼了,早上起床后第一口痰也干净了,以往痰中有血丝的现象再也看不到了。
初到大学,我就因水土不服得了肺炎,难免会感到悲伤和落寞。于是,我就想到了中医所强调的情绪调整。我看到华中师范大学的校园人行道两旁种满了桂花树。中秋前后,桂花飘香,于是我心想:晚饭后的傍晚,我可以在桂花树下多散散步,调节调节心情。果不其然,在桂花树下散步,沁人心脾的桂花香扑鼻而来,令自己心旷神怡。几天下来,神思一改往日的忧愁,走路轻松,充满自信,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起居方面,我严格按照《黄帝内经》的四季养生法,早睡早起,从不在晚上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休养身体,保持体力,以应对紧张而有序的研究生学习生活。我虽然住的是四人一间的研究生宿舍,但我是寝室长,严格执行宿舍作息时间。有时我室友会在周末晚上请人到我宿舍打牌,到了熄灯休息的时间,他们还不想走,我便会毫不客气地把灯关掉,迫使他们遵守作息制度。尽管我得罪了一些人,但换来的不仅仅是遵守作息制度的观念与行为,还有因此带来的健康。
在运动方面,我要求自己每周休息日外出远足不少于五小时。在游览校园附近的美丽景点中走进大自然,陶冶情操之余,也让自己疲惫的身躯得到舒展。
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坚持做到饮食清淡,并根据自身肺炎和肝炎的病史,选择有利于调理肝肺的补益食物。为补充营养,我还利用周末休息时间给高中生当英语家教,以增加收入来改善自己的伙食。我记得,猪排莲藕汤、猪排菌菇萝卜汤是我的拿手好菜,不仅味道鲜美,还可以润肺养肝,从而使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紧张的学习当中。
三、品尝果实
在外人看来,中医披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揭开这层神秘面纱之后,你会发现许多接地气的理论与方法。中医不仅特指中医医生用药材治病,还包含着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日常养生,包括起居、饮食、运动和情志。用中医理论指导自己在离家千里之外的大学生活,让大病初愈的我能跨越异地水土不服的坎,能与其他同学一样正常地学习与娱乐,这是我一生都值得庆幸的事。
在三年的求学生涯中,我不仅完成了学业,而且还有富余的精力去进行深造,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研究生毕业前我有三篇学术论文发表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获得一次硕士研究生优秀奖学金,也因此得到过导师的褒奖。中医文化犹如夜空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我前进的路,让我跨越水土不服这道坎,始终笃信并践行中国医学文化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