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散文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散文阅读 > 抒情散文

抒情散文

一条特别的河

2023-06-30抒情散文加贝寿光
这条河很特别,河床特别直,河水特别清。这还不算,河水东流进入一条自然河道入海,这入海口地名也特别,叫做扁担港。这里的水也特别,划一叶扁舟于水面,上首是淡水,下首是咸水。一桨……

这条河很特别,河床特别直,河水特别清。这还不算,河水东流进入一条自然河道入海,这入海口地名也特别,叫做扁担港。这里的水也特别,划一叶扁舟于水面,上首是淡水,下首是咸水。一桨划两水,河海交汇点。这条河就是苏北灌溉总渠。这里是它的最东端。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这道闸也因这条河变得很特别,你若站在闸正中,两脚分开,就踩着了两个气候带,或者叫一步跨了南北方。这座闸叫做六垛闸。这里属于射阳县。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射阳是名副其实的百河之邑。射阳河、黄沙港、新洋港等都是天然河道,后经人工整治而成今日模样,皆属里下河地区入海通道,功能以排水泄洪为主。而举世闻名的苏北灌溉总渠,作为一条大型人工渠道,功能则是以灌溉为主,结合排洪、航运、排涝、发电等。这苏北灌溉总渠不仅仅是条渠,更是中国南方和北方的界线,是亚热带和暖温带两个气候带的界河。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严格来说,这里的南方和北方,是以气候分的。传统的南北地理分界线是长江。南北气候带分界线,大致是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这条线就是秦岭——淮河一线。而苏北灌溉总渠正是淮河东入海口。射阳北部就处在这条分界线上。这是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农业水田区与旱作区的界线,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苏北灌溉总渠作为南北气候带分界线的组成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因为它延伸了淮河。也可以说,是淮河衍生出了苏北灌溉总渠。单就这一点而言,射阳人应当感谢淮河。平心而论,射阳吃过淮河的苦头,但更多的是尝到了淮河的甜头。淮河为害的时候,射阳还没有这么大地盘,人口也没有很多。正是黄河夺淮带来的大量泥沙,造成了射阳成陆速度的加快。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今开封市)守将杜充人为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济水分流入海。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黄河主流夺淮。从此,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661年间,黄河由泗水、汴河、濉水、颖水、涡河入淮河。浑浊的黄泥汤代替了昔日的清流,给淮河带来无尽的苦难! 1855年6月,黄河在北岸夺大清河入渤海。黄河远去了,在江淮大地上留下废黄河遗迹。而淮河再也没法回到自己原先的入海口,在相当长的年代里,它继承黄河,成为动不动就破堤漫溢、毁财夺命的害河。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黄河夺淮后,从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起,在里运河东堤上建造了南关坝、新坝、中坝、车逻坝、昭关坝等5座大堤,称做归海坝。归海坝并不是为了把淮河的洪水通过这大坝送到大海里去,而是为了保护运河大堤的安全、漕运的通畅,把洪水倾注到里下河地区去。里下河地区的地势是个锅底洼,归海坝距海口遥遥二三百里,下游并没有开挖深沟大河导洪归海。每次淮河大水开坝后里下河都是一片汪洋。《冬生草堂诗录·避水词》中描述里下河水灾悲惨情况“一夜飞符开五坝,朝上屋顶已牵船。田舍漂沉已可哀,中流往往见残骸”。据统计,1796~1850年的54年中有28年开归海坝93次,平均两年有一年开坝;1850~1938年的88年中有19年开坝39次,平均四年有一年开坝。新中国成立以前,里下河地区实际成了淮河的滞蓄洪区。尽管射阳那时还没有建县,但这方新陆地上已经有人定居,他们深受淮河水患的困扰和沿海风暴潮的威胁。1939年8月海啸突袭大喇叭口、双洋一带,卷走13000多人,溺死海中。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新中国的成立。盼来了化水患为水利的这一天。人民领袖毛泽东发出号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苏北灌溉总渠就是修好淮河的重大工程之一。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1951年11月2日,苏北灌溉总渠全面开工。据史料记载,战幕拉开,来自淮阴、盐城、南通、扬州等专区数十个县的民工,昂首阔步,开进工地。一时之间,在西起洪泽湖畔,东至黄海之滨,全长168公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一片欢腾。在群情振奋的誓师大会上,在雪片般的倡议书、挑战书、决心书上,民工们喊出了五十年代的最强音:“我们如今翻了身,也要让淮河翻个身!”、“长城是人修的,总渠是人挑的!”。先后参战的民工共有119万,他们在常人难以料想的困难境地,奋战80多个晴天,硬是用手挖肩挑车推,完成了整个工程7000多万立方米土方任务。从此,在中原和苏北大地上横行肆虐了700余年的淮河洪水,有了自己的入海通道,更为饱受盐碱侵蚀的射阳送来了甘泉。原本遍地盐霜的射阳,先是引灌溉总渠之水,淋盐治碱,让不毛之地长出麦子、玉米和棉花;继而实行旱改水,射阳人从此吃上了自己培植的大米。“盐碱地上稻花香”一度成为那个时代的流行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射阳大米成了全国驰名的名牌大米!这也是灌溉总渠成为农业上水田和旱作分野的佐证。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说起当年开挖这灌溉总渠,还有点趣闻逸事。1951年春,国家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副部长李葆华带了苏联专家布可夫,由中共安徽省委书记、淮委副主任曾希圣陪同,沿着淮河,进行了实地勘查。进入苏北后,苏北行署主任惠浴宇带领熊梯云、王元颐陪同考察。淮河两岸是淮海战役的战场,那时,解放战争结束不久,有些农舍的墙壁上,还留着战争年代的宣传标语:“打到北平去,活捉傅作义!”陪同人员竟没注意。其实北平最后是和平解放的,傅作义功不可没,已经成了新中国的首任水利部长。傅作义要访贫问苦,一头钻进农舍去和农民聊天,布可夫站在门外,指着标语批评说,“你们对傅部长太不尊重,明明知道傅部长要来,为什么还留着这个?”惠浴宇这才发现出了毛病,立刻叫来行署的公安局长,派他一路检查,把类似标语一律刷掉。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苏北灌溉总渠成了射阳一份得天独厚的文化地理资源。横跨南北两个气候带、同时兼有陆海邻接特点的射阳,不仅汇聚南北文化,而且兼具海陆风情,形成了生物多样性,文化多元性,资源丰富性的强大优势。不说别的,单说那丹顶鹤南来越冬,到了射阳再不南飞;黄梅雨渐次北行,到了射阳再不北去,就足以证明射阳这方水土的与众不同。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如果说丹顶鹤越冬选择射阳是动物也有灵性,那梅雨北进为何止于射阳或者放大了说是止于秦岭淮河一线呢?原来,梅雨的形成是因为有个江淮准静止锋,锋面以北是冷空气控制,南面由暖空气控制。从我国江淮流域到日本南部,每年初夏6—7月间,都有一段连续阴雨时期,降水量大,降水次数多,这时正值江南梅子黄熟季节,所以称为“梅雨”。由于这段时间里多雨阴湿,衣物容易发霉,因此又俗称“霉雨”。中国古代关于梅雨的记载很多,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和风吹绿野,梅雨洒芳田”;“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这些诗句描述了梅雨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也指出了梅雨的发生时间。那么梅雨是怎么形成的呢?原来,太平洋暖空气在五六月间北移到达长江和南岭之间,六月中旬前后抵达长江两岸,这时控制江淮流域的冷空气势力还较强,不易迅速向北撤退。因此冷暖空气在长江下游地区相遭遇,相持不下,形成江淮准静止锋,造成了连绵阴雨天气。秦岭淮河一线,向南多雨,向北少雨,客观上形成了“北麦南稻,南船北马”的差异。而射阳则兼容了稻、麦、棉、蒜、菊等南北方农作物,并且都培育成良种名品。毫无疑问,这些就是得益于南北两个气候带在这里交汇。气候带的分界是相对模糊的渐变,正是这种渐变,才给生物多样性留下空间。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这句话直译的意思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只是叶子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不一样”。这个小故事,其实也是为今人划分南北气候带提供了史料证明。橘生于淮河以南就是橘树,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树。为什么?古人说是水土不同,今天我们知道其实是气候带不同。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地处南北气候带分界线上的淮安市,立了个地理标志,在一座南北走向的桥中间造一大球,南面用红色象征南方亚热带气候特征,北面用蓝色象征北方温暖带气候特征。此事争议很大,但最终得到国家测绘局的认可。其实,这个地理标志,是一个极有创意含量的、普及地理文化的载体。射阳较之淮安,更有独特优势。因为南北气候带数千公里分界线,东端只有一处,那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入海口。加之这里又是陆海分界线,一横一纵,两线交汇点,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理所当然地形成了生物多样性的条件。这种独特的天赐条件,别处哪儿有?惟有射阳!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当我们站立在六垛闸上,西望滚滚东来的灌溉总渠水,似见到秦岭巍巍,淮河滔滔,南方烟雨湿润,稻花飘香,北方天高气爽,麦浪奔涌。东望日出沧海,浮光跃金,渠堤碧树苍莽,青苇绽绿,水面百舸争流,鱼虾满舱。找到一种伸手牵南北、敞胸纳西东的感觉,不失为人生一大快事!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ShN在线经典美文散文诗歌大全免费阅读-新散文网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