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的雨夜
决意用心过好每一天,拥抱每一个红火的日子。恰如尼采的名言:每一天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2022年一个秋天的雨夜,气温开始骤降,出门做核酸,大呼惊艳地发现:雨中透明的天桥挡风玻璃上滚动着密集晶莹的雨珠,映衬着霓虹灯影、灯箱广告和地面上的水洼倒影,闪耀着魅惑的彩色光影。且把手中的那柄红色伞面、黑色伞里的雨伞放在一边,抓拍了几张夜雨中的迷幻灯光图。当然一路少不了美颜自拍。这一狂风四起、风雨飘摇、灯影迷离的夜晚,竟让我一时无端想起莫奈、马蒂斯的某些油画,以及毛姆小说的某些片段……
很多年前,我就时常思索一个貌似简单的问题:艺术家比一般人更加热爱生活呢,还是令人大跌眼镜地恰恰相反?进一步地追问:为了人生的艺术和为了艺术的人生,哪一派更接近于艺术创作的本质?
或许,很难说艺术家更加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只能确切地说,他们只是更加热爱艺术本身。
艺术家们通常沉迷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伊甸园,自己的创作天地和精神世界里,是一些惯于运用自己的逻辑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自我中心的家伙。和真实的世俗人生保持着某种观望的疏离,若即若离,游移暧昧。至少是入得其中,跳出其外,不会过分迷恋于任何一种世俗人生的游戏法则。他们往往把世俗人生的一切经历、观察与思考都当成一种创作素材、一种人生体验,现实生活是他们酿造蜂蜜采集的各类花朵,是制作香水的诸多花草、麝香、抹香鲸尸等错综的原材料。他们经历一切、见证一切、体验一切,似乎主要是为了之后的提炼、萃取和创造。
艺术既源于生活,艺术又高于生活。对于生活和生命,艺术爱好者和创作者通常会比普通人有着更敏感、更细腻、更深刻、更广博的观察与体悟——从这个层面上来讲,他们应该是比一般人更加热爱生活。
然而他们通常又会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的再创作和再加工,传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理想。他们通常不会全盘接受现实人生的全部真实和本来面目。所以他们要通过艺术来创造一个理想国——从这个角度来看,他们又似乎没有寻常人们对于世俗人生本身那么喜爱。
然而转念一想,普罗大众的内心深处其实也未必就多么喜欢生活的本来面目,而更大的可能是沉默、无奈、麻木或是感觉钝化。不然,为什么大众需要喝着肥宅水、追着肥皂剧,打打麻将、打打游戏,寻找远方和诗呢?大家所选择的调整、宣泄、升华的方式不同罢了。
为了人生的艺术,是功利性的,有着工具理性,然而其实当你细品,若是功利到了艺术的境界,也算是一种相当段位的艺术高度了。而且关键是,多半都能生存、生活得不错——至少不会自戕。这里的“艺术”,也包括政治艺术、商业艺术、传播艺术、表达艺术、沟通艺术、教育艺术等等。
为了艺术的人生,貌似无功利性,有着价值理性,其实深究起来也是另一种功利性。只是结局不见得会有多好,所以古今中外从不乏艺术从业者因为痴迷艺术而走火入魔,自伤伤人,更有甚者自取灭亡。而姑且不论艺术境界高下之分,人终究还是首先活着、活好才是关键,首先留得青山在,然后才是不怕追艺术、谈艺术。
毕竟艺术,从来不是一个脱离生活和生命而孤立存在的抽象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