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尔扈特,一个万里东归的英雄部落
“我们一定要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250余年前,17万土尔扈特人从伏尔加河流域出发,义无反顾地踏上东归万里征途,奔向魂牵梦萦的祖国——中国,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气吞山河、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民族大迁徙英雄史诗,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土尔扈特,卫拉特蒙古四部之一,蒙古族中一个古老部落,自古生活在中国北部和西部,曾游牧于今新疆塔尔巴哈台一带。卫拉特蒙古四部,指的是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准噶尔四大部落。17世纪初叶,势力强大的准噶尔意欲兼并土尔扈特。1630年前后,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领下,土尔扈特人怀着对故土的眷恋,离开塔尔巴哈台,向西迁徙。他们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地区,在河的南北两岸居住了下来。
伏尔加河,位于俄罗斯西南的高加索地区,长3690余公里,发源于莫斯科西北,自北向南流入里海,是欧洲最长的一条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内流河。流域分布着广阔的平原和丘陵,水草丰美,风光秀丽。伏尔加河是俄罗斯的摇篮,孕育了俄罗斯文明,被俄罗斯人誉为“母亲河”。
那时,伏尔加河下游流域还是一片人烟稀少的荒芜地区。土尔扈特来到这里后,开荒种田,修建棚舍,重建家园,驻牧生产,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土尔扈特汗国,过着幕帐林立、羊肥马壮、牲畜遍野、粮食充足、奶茶飘香、安宁平静的生活。
西迁以后,清朝政府一直牵挂着土尔扈特,土尔扈特也一直与祖国保持着联系。1712年,康熙皇帝派出使团,到伏尔加河访察土尔扈特。顺治至乾隆年间,土尔扈特时常派遣使者,到北京敬献贡品、觐见皇帝。土尔扈特信奉藏传佛教,还不时派人到西藏熬茶进香。土尔扈特先世曾接受明朝永乐皇帝封爵,后人始终珍藏着敕封玉印,念念不忘祖国恩典。他们虽身处异域,但却心向祖国,经常用歌声表达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在那高高的山岗上,一片浓雾白茫茫,土尔扈特我生长的家乡,日夜思念想断肠。在那重重的山岗上,一片大雾白茫茫,土尔扈特我美丽的家乡,朝夕思念想断肠。骑在黑色的骏马上,策动缰绳脚步匆忙,土尔扈特我神奇的家乡,四季思念想断肠……
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00多年后,土尔扈特又决心返回祖国故土,主要原因来自沙俄的巨大压力,使他们再也无法生活下去。沙俄强大起来后,强迫土尔扈特缴纳大量租税,并要他们放弃佛教,而皈依其国教——东正教,还限制他们在那里放牧牛羊。1762年,沙俄打算吞并土尔扈特,使之成为其一个行政区。面对沙俄欺凌和压迫,首领渥巴锡产生了一个强烈想法:脱离沙俄,东归故土。渥巴锡是土尔扈特迁居到伏尔加河流域后的第七代首领,聪明果断,英勇善战,富有强烈民族自尊心,深受部众爱戴。他保持着民族尊严,不但热爱自己的民族,还热爱自己的祖国。1767年,渥巴锡准备率部东归,由于叛徒告密,沙俄加强防范,未能付诸实施。1768年,沙俄对土耳其发动战争,强征16岁以上土尔扈特男子开赴前线,数万人血洒战场,土尔扈特面临亡族灭种危险。为摆脱沙俄控制和奴役,实现东归夙愿,渥巴锡忍辱负重,亲率应征部队去土耳其作战,以转移沙俄视线,暗中进行东归准备。1770年秋,渥巴锡从土耳其作战回来后,立即召集会议,决定东归,并作出等冬天伏尔加河结冰后两岸部众一起行动的计划。孰料,冬季气候偏暖,河水迟迟未能结冰,而东归消息已经走漏,再待下去就会陷入危险境地。于是,渥巴锡只好忍痛抛下北岸同胞,率领南岸部众提前实施东归计划。
“东归路,风沙连成漩涡,步步难,心被寸寸折磨!挽丝缰,不许烈马回头望,任凭亲人骸骨,永埋他乡异国!赤子心,谁能夺,收泪扬鞭纵悲歌!故国白云青青草,依稀牛羊遍山坡!东归路,家中垂死老者,面朝阳,直到最后一刻!他在说,肝肠可断梦难全,十万东归梦,来世也要记得!赤子心,不能夺,腰中长剑厌烽火!今生不能吻故土,宁愿天来葬我……”这首电视剧《东归英雄传》主题曲——《东归路》,生动诠释了当年土尔扈特克服千难万险回归祖国的坚定决心、坚强意志。
1771年1月,渥巴锡率领17万土尔扈特部众,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高呼着“我们一定要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浩浩荡荡离开生活了140余年的伏尔加河流域,朝着太阳升起的地方进发,向着日思夜想的祖国奔去!
归途中,渥巴锡亲率1.5万骑兵作开路先锋。沙俄女皇叶卡特琳娜二世闻讯,派出数万军队追堵,同时发动沿途游牧部族阻截。经过大半年喋血苦战、艰难跋涉,土尔扈特冲破重重围追堵截、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行程上万里,于8月底抵达伊犁河畔,终于踏上了新疆故土,投入了祖国怀抱,胜利完成了东归壮举。从此,土尔扈特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到达祖国时,仅剩7万人,有10万人倒在东归途中,土尔扈特经受了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付出了巨大的民族牺牲。
有人说,中国近代史上有五次“长征”,土尔扈特东归是其中之一,其他四次是:1754年的锡伯族西迁,明末至清代中后期的山东人闯关东,元清两代前期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人下南洋,清朝中后期至民国初年的山西、陕西人走西口。这几次“长征”,给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
土尔扈特回到国内,受到祖国各族人民热烈欢迎。土尔扈特刚一抵达伊犁河畔,当时清朝驻守新疆的最高长官伊犁将军就派员迎接。在与伊犁将军会见时,渥巴锡献出了他们珍藏的明朝敕封先世的玉印,作为与祖国的见面礼。
在回归的第二个月,乾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庄召见了渥巴锡,以蒙语与渥巴锡交谈,并设宴款待,还赐鞍马弓箭,一同围猎,给予了很高待遇。召见时,渥巴锡献上了一把祖传腰刀,表示永世效忠朝廷。这把特殊而珍贵的腰刀,见证了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英雄壮举,刀鞘上缀着一块白色皮条,上面用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着“渥巴锡进”,现珍藏于故宫博物院。当时,正值庆祝乾隆60寿辰和其母皇太后80寿辰,依照西藏布达拉宫样式在承德修建的普陀宗乘庙——“小布达拉宫”落成,乾隆特命在此御制《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块巨型石碑,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铭刻着由他亲自撰写的碑文,记述了渥巴锡率领土尔扈特西迁和回归的缘由、经过,以及回归后安置抚恤的情况,以志永久纪念。这两块石碑,至今仍矗立在“小布达拉宫”内。2016年8月,我和夫人旅游时在此参观过,仔细浏览了两块碑文。乾隆还将渥巴锡册封为“卓哩克图汗”,蒙语意为“英勇汗”,并颁发了银印,现存于新疆博物馆。
清朝政府不但对渥巴锡等首领进行了册封,还为土尔扈特部众募集了大量生活物资,并划拨牧场和耕地,进行了妥善安置,让他们能够安居乐业。此后,在祖国温暖的怀抱里,土尔扈特过着安定生活。
东归的土尔扈特大部分安置在新疆地区,少部分安置在内蒙古和青海等地区。安置在新疆的土尔扈特,主要分布在今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塔城地区,还有的零星居住在南疆等地。250余年来,土尔扈特和当地各族人民一道,为开发建设边疆、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在中华民族大家庭里,土尔扈特后人与各兄弟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建设着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着美好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土尔扈特东归给予了高度赞扬,指出:“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我在驻博尔塔拉部队工作时,有一些身边战友和当地朋友是土尔扈特后裔,经常听他们说起祖上铁心东归、冒死回国的壮烈故事。作为英雄的子孙,他们对祖上充满深深敬意,也感到无比自豪和无上光荣。
为了纪念土尔扈特东归这一伟大历史事件,也为了弘扬土尔扈特东归所体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静、博乐和和布克赛尔等县市修建了以东归为主题的广场、雕塑、公园。和静县有两座渥巴锡雕像,其中一座渥巴锡骑在马上,右手抓着马缰绳,左手握着马刀柄,头略微扬起,马前右腿提起向后弯曲呈奔跑状,目光深邃,仿佛心中正在酝酿着一个重大决定——土尔扈特一定要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历史深刻表明:中华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整个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会有前途,才会有未来,才会有希望!
土尔扈特东归,谱写了爱国主义的光辉篇章,是华夏儿女心向祖国、情系祖国的历史写照,也是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彰显。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焕发出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生生不息,绵延发展,就在于各民族对祖国有着高度的认同感、强烈的归属感,凝结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
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英雄故事,一直在天山南北乃至神州大地广为传颂,已成为深深的祖国记忆、民族记忆,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