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苏州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我生活在这里,自小时起我便感受着来自鱼米之乡的温柔。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苏州人,对于苏州,我有着不同与众的见解。
在我看来,苏州给人感觉是多样的,丰富的,令人遐想的。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都会对她有不同的感受。她时而是温婉的江南女子,时而是满腹经纶的大才子,时而又是一个厉经沧桑的老人。
2500多年的沧海桑田,人事变迁,吴文化不断积累,智慧不断沉淀,造就了当今苏州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说到苏州,人们第一时间想到的应该便是苏州园林。拙政园、狮子林、留园以及沧浪亭,四大名园人尽皆知。历代的官宦文人成就了这集园艺、建筑、美学、文化于一体的宝贵遗产。或许在不少人的眼中,苏州园林大同小异,都是精雕细琢、粉墙黛瓦、小桥流水、园内随处可见的树木鲜花、蕉瘦竹肥的景致。其实不然,不同园林游览起来有不同的感受,美轮美奂的拙政园、怪石嶙峋的狮子林、巧夺天工的留园、别具一格的沧浪亭、玲珑精雅的网狮园,苏州园林之美任人想象。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唐代诗人杜荀鹤在他的作品《送人游吴》中将苏州古城的景致描写地淋漓尽致。苏州城的水域,从高空俯瞰,你会觉得,那是一个个“井”字形拼凑在一起,横平竖直地水道,过去为苏州的居民商贾带来不少便利,现在则与水巷民居一起为过往游人诉说苏州的过往。“故宫闲地少,小桥流水多”这句诗,你一听便能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美丽精致、玲珑小巧、温婉可人的江南女子。这是苏州的水,她来源于太湖,但不仅仅是灌溉出了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更突显出了苏州的特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文人范仲淹所作。天平山下有范氏祖墓,也有这名句的牌坊。苏州也有山,在我看来,最出名的要数天平山。我最常去也最喜欢去天平山游玩,我喜欢看山上的怪石清泉,享受登山的快感,也喜欢在深秋时的某个周末,坐在山下的亭中,闭眼聆听风吹过树叶的“莎莎”声睁眼看那一片片被枫叶染红的山地与其他各色的树木组成的美丽画卷,郁达夫曾经说过,哪里的秋都是美的,而苏州的秋更为迷人,似烧不因火,如花何须春,尤其是天平山的秋天,更是苏州当地的赏秋圣地,这里的秋色五彩缤纷,锦绣一片,苏州的秋天不去一趟天平山是不完美的。
苏州,不仅因为她的景色出名,来到苏州,走近那博大精深的吴文化,你会对苏州有别样的感受。历史悠久的苏州,历朝历代出了不少名人,苏舜钦、范仲淹、俞樾、翁同龢等等。苏州历来是人文荟萃之地,人杰地灵。历代的文人雅士,造就了她广阔而又深远的文化氛围。我曾在那历经了千年沧桑的古城墙下驻立,闭上眼感受古城那古朴浓厚的韵味,我仿佛能看到当年越王勾践为复仇卧薪尝胆的场景,看到吴王对孙武、伍子胥的猜忌,逼走了孙武,逼死了伍子胥,最后被勾践率领大军攻破吴国都城的场面,这是一场跨越了千年的碰撞。我也曾漫步在皇废基,感受元末张士诚与朱元璋斗争留下的氛围。我亦曾在平江路潘宅踱步,清朝潘世恩考中状元,潘家的兴盛,近现代潘达于守住大盂鼎、大克鼎不被侵华日军发现,最后主动上交两件宝物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这是我眼中的苏州,一座有景致更不失文化底蕴的古城。
从现今回顾过去,苏州古朴风雅;从过去展望未来,苏州浪漫高雅,风雅是因为文化,而浪漫则是因为现代化。过去苏州最高点是城内23米高的北寺塔,如今古城东西两侧的园区新区,高楼矗立,城市最高点不断突破,现在的城市最高点是450米高的九龙仓国金中心。从城市最高点便可以看出苏州近年来的飞速发展,科技经济在发展,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好,周末约上三五好友到金鸡湖畔或漫步、或骑行、亦或停下来找个咖啡屋喝杯咖啡小叙一凡、或者找个静谧的位置坐下看看书,在慢节奏中感受城市的发展,实是美事。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现代化的建筑上亮起灯光,大楼的每盏灯光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故事不同,故事的主角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为生计直到夜晚来临依然工作着的人们,他们的故事也为夜晚的苏州增添了一份魅力。
在苏州,你可以尽情感受她的美丽、她的奇巧、她的风雅。苏州,有“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意境美,亦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诗意美。苏州是彩色的,古城里的粉墙黛瓦,道前街、定慧寺的银杏叶之黄,天平山枫叶之红,河水、湖水之清澈,香樟树的绿点缀在城市间。无处不见的彩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将苏州区别于其他大城市,苏州不是钢筋水泥构成的森林,变化的时代里总有不变的风景,她在发展的同时完好的保存了古韵,她是一座有生命的城市。在我眼里,苏州的一石、一草、一木、一街、一桥、一巷、一塔……都是说不尽的故事。
我印象中最完美的骑行便是雨将停未停时,骑行于苏州小巷间,感受苏州的古韵;雨渐停露出阳光,骑行于金鸡湖畔,迎着微风,感受苏州的新潮。这也是我感受苏州、了解苏州的方式。
苏州,我的故乡,一座有生命的城市。